油棕萎蔫病

油棕萎蔫病,以8~15齡植株最易感病。幼苗感病後,生長矮小,外輪葉片乾枯,縱切面顯示出莖幹組織的維管束變褐色、粉紅色或黑色,剖開莖基部至頂芽附近的維管束呈褐色。感病後,油棕的中層葉片和嫩葉首先變黃,以後長出的葉片逐漸變短,使病株外貌呈平頂狀,外輪葉片乾枯,心葉變得細小和緊縮成束,呈現淡黃色至象牙白色。由於氣候不同,成齡病株的病狀可以分為慢性型和急性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棕萎蔫病
  • 病原菌:油棕尖鐮孢
  • 為害症狀:以8~15齡植株最易感病
  • 防治方法:施鉀肥
病害名稱,病原,為害症狀,防治方法,

病害名稱

油棕萎蔫病

病原

病原菌為油棕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f.sp.elaeidis Woll

為害症狀

以8~15齡植株最易感病。幼苗感病後,生長矮小,外輪葉片乾枯,縱切面顯示出莖幹組織的維管束變褐色、粉紅色或黑色,剖開莖基部至頂芽附近的維管束呈褐色。感病後,油棕的中層葉片和嫩葉首先變黃,以後長出的葉片逐漸變短,使病株外貌呈平頂狀,外輪葉片乾枯,心葉變得細小和緊縮成束,呈現淡黃色至象牙白色。由於氣候不同,成齡病株的病狀可以分為慢性型和急性型。
慢性型 最初只有1~3片葉片表現症狀,繼而下部葉片變黃,最後乾枯死亡。乾枯的葉片在葉基1/3處折斷,並圍著樹幹下垂,呈斗篷狀,最後只留下心葉和1~2片剛展開的小而硬的葉片。
急性型 症狀出現兩三個月後,葉片保持原來的狀態而突然乾枯死亡。近莖部較才的葉片折斷,在病樹幹上部周圍向下懸掛著。在離地面1 m 處反病株的樹幹砍斷,修平截面,可見木質部導管呈褐色。

防治方法

施鉀肥可以預防和抑制病害的擴展,同時,結合清除老樹樁以減少侵染來源。其次是種植抗病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