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莊清真寺

淮陽縣油坊莊清真寺,坐落在淮陽火車站東側的油坊莊自然村,坊上有回民2500人,主要分布在油坊莊、蘇靈莊、於莊、小郭莊等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陽縣油坊莊清真寺
  • 坐落:淮陽火車站東側的油坊莊自然村
  • 回民:2500人
  • 實質清真寺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交流合作,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回族遷徙到油坊莊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據《淮陽縣回族志》載:“明末清初,隨著回族商業貿易的發展,王氏先輩自太康大王莊遷入淮陽油坊莊定居,經過300餘年的發展,逐漸成為當地回族中的大族。”此後,又有楊、方、郭、袁、李、蘇、胡、陳、馬、張、白、徐、劉、孫、秦等姓氏回族先後從外地遷入,並在油坊莊定居下來。
舊社會,由於回族民眾的經濟落後,無力籌建清真寺,參加正常的教門生活要到幾里外的北關清真寺,極為不便。
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入,居民人數大幅度增加,要求創建清真寺的呼聲日高。2005年初,油坊莊村支部書記王成禮出於對教門的熱心,因念廣大回族同胞禮拜無所投歸,延約鄉老、教人,商議協辦,糾全坊各姓,多次徵詢意見,博得廣泛贊同,遂成立了一個以王成禮、王成領、楊淮師、王敬德、方新廷、王成凡、王成森、王成山、胡夢山等有志之士為主的清真寺籌建委員會
此後,清真寺籌建委員會一方面組織人員把油坊莊食品廠改造成臨時禮拜大殿和水房,請來楊強阿訇主持宣教工作,另一方面積極與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協調,辦理了籌建清真寺的用地、建設、排污等手續。
籌建中的清真寺地址位於周商路北側(三叉路口東側),該地塊東西寬55米,南北長25米,使用面積1375平方米。清真寺設計方案為阿拉伯建築格式,工程造價60萬。
2005年11月3日清真寺破土開基,清真寺籌建委員會主任王成禮、老社首王敬德,皆動員全家老小,帶頭捐款,回族民眾更是慷慨解囊,捐資輸物,他們踴躍拿出自己的乜貼,虔心誠意的交到清真寺籌建委員會。讓人非常感動的是,不僅油坊莊的回族民眾每家每人平均捐資百元以上,油坊莊的漢族民眾也積極為籌建清真寺捐款。此外,周邊各坊清真寺及部分企事業單位也問訊加入,為清真寺的創建獻計出力,鼎力相助,樂此不疲。各方善舉,正體現篤信真主,光大我伊斯蘭之至誠,始得玉成此上報主恩慰先人,下開未來厲後世之偉業也。
清高的真主說:“誰借善債給真主,真主將加倍償還他(《古蘭經》2:215)。”又說:“為主道施捨財產的人,就像種下一粒谷種,發出七穗,每穗結一百顆籽粒。真主加倍報酬他所意欲的人(《古蘭經》2:261)。”聖人說:“誰為真主興建一座清真寺,即便小如雀巢,真主必為他在樂園中建造一座宮殿。”

規模建制

在真主默助和眾鄉老、教人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6月1日清真寺全面竣工,五間禮拜大殿為框架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阿拉伯建築格式,殿高19米,殿頂建有圓形拱頂,拱頂上頂裝飾月牙標誌,外部全貼瓷片。拜殿前部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學生教室,下層為卷棚,禮拜殿後部為禮拜正殿,內裝群板,下鋪地毯,寬廣明亮的大殿可供數百人同時禮拜。從東邊望去,禮拜大殿在古色古香大門的襯托下,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從西望去,兩座高聳入雲的尖塔分列在巨大的圓形拱頂兩側,壯觀華麗,嘆為觀止。過往行人無不駐足觀賞,稱讚不已。
另在禮拜大殿北側建講堂屋、阿訇住室、水房、廚房、鍋爐房等十一間,清真寺大門和後門各一間。

交流合作

油坊莊清真寺的創建是一個充滿艱辛和困難的過程,在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清真寺籌建委員會主任王成禮、老社首王敬德,憑著對教門的一片熱誠,不顧身體有病,年老體弱,為創建清真寺嘔心瀝血、東奔西走,帶領廣大回族同胞,歷盡千辛萬苦、風風雨雨,才了卻了幾代人的心愿,圓了油坊莊回族的夢。
清真寺首任阿訇楊強順應民情,登高一呼,兢兢業業,歷盡艱困,配合眾鄉老創建清真寺。現任阿訇馬學文更是不言辛苦,任勞任怨,為繁榮伊斯蘭文化,推動教門事業的發展,持之以恆,勇於奉獻。

地理交通

油坊莊清真寺淮陽火車站東側的油坊莊自然村。
油坊莊清真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