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花鼓戲

河陽花鼓戲

河陽花鼓戲是河南省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由清同治年間孟州市趙和鎮大馬溝村劉同德、王世芝等人,根據宋、元以來流行於中原一帶的踩高蹺、劃旱船等民歌小調,自設唱腔,所創的具有濃郁地方民歌風格的一種戲曲劇種。花鼓戲班成立之後,逐漸向外傳播擴大,至清末民初時,此劇種已有相當規模。每逢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喝彩聲接連不斷。花鼓戲在孟州境內家喻戶曉,婦孺能吟,普及率頗高,從家庭院舍到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聽到花鼓戲的哼唱聲。至今還流傳著“人們去鋤地,唱的是花鼓戲;在家紡線條,哼的是花鼓調”等俗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陽花鼓戲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所屬地區: 河南 · 焦作 · 孟州市
  • 遺產編號:Ⅴ-15
基本簡介,演唱形式,表演特點,傳承意義,

基本簡介

文化遺產名稱:河陽花鼓戲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焦作市孟州市
遺產級別: 省
孟州市古稱河陽,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故里。千百年來,在這塊熱土上,厚重的文化因子,傳承著鄉野的氣息和書卷的墨香,也創造描繪出河陽花鼓戲這道風情濃郁的靚麗彩虹。。

演唱形式

河陽花鼓戲的唱腔多用“哼”音唱出,按照曲調填詞,凡是一字多個唱音時,各字音的連線用“哼”音唱出,因此,花鼓戲亦稱“哼哼戲”、“哼曲戲”。其唱腔、話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主要有:疊落、滿舟、太平年、銀扭絲、剪剪花、背宮、陽調、滿江紅、靛花調、疊斷橋、磕瓜子等14種,每一首曲子都如同一首風情濃郁的民歌,曲調細膩、規範、抒情、委婉動聽,大都取材於民歌小調,根植於民間,宜於傳唱,屬於聯曲體的戲曲音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表演特點

河陽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誇張風趣,小旦開朗潑辣,小生風流灑脫。步法和身段比較豐富,長於扇子和手巾的運用,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諸如划船、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等。後期由於劇目的發展,表演藝術也有所豐富,如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實了武功表演。

傳承意義

河陽花鼓戲內涵豐富,其曲調包括有明清流行的曲調,以及當地的民間小曲,又有從其他劇種借鑑並經過改造的音樂語彙,其表演包容了高蹺、旱船、秧歌等傳統民間舞蹈的動作和表演手段。河陽花鼓戲劇目的故事情節通俗易懂,風格獨特,演唱靈活,生活氣息濃郁,很受當地民眾喜愛。目前,河陽花鼓的成熟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不願繼承,劇目、曲調、表演技巧不斷流失,亟待扶植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