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醫集》是201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間醫集
- 作者:劉完素
- 出版時間:2016年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 頁數:668 頁
- ISBN:9787117188425
- 開本:32 開
- 編校:孫洽熙
- 叢編題名: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
《河間醫集》是201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河間醫集》是金代劉守真原著、孫洽熙編校的一部綜合性中醫著作。內容簡介本書收集劉氏的《素問要旨論》、《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直格》、《傷寒標奉b法類萃》、《三消論》、金·鎦...
河間醫集 《河間醫集》是201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河間市,古稱河澗、瀛州,河北省轄縣級市,1990年10月,撤縣設市,由滄州市代管,位於河北省中南部,滄州市西北部,距滄州市78千米。北與任丘市、大城縣交界,南與獻縣相連,西與高陽縣、肅寧縣相鄰,東與青縣、滄縣接壤。市境地處東經115°55’至116°37’與北緯38°19’至38°39’之間,總面積1322.44平方...
《金元四大醫學家名著集成》是199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河間。內容簡介 金元四大醫學家是指我國歷史上金元時期(公元1115~1386年)出現的劉完素(劉河間)、張從正(張子和)、李杲(李東垣)、朱震亨(朱丹溪)四位著名醫學家。金元時期是中醫學術爭鳴異常活躍的時代,金元四大家在醫學上都有著...
近年來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參與省市級科研項目四項,主持設計省級科研項目兩項,參與的《河間醫集》輯校研究項目,獲西安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省級科研項目:心樂寧濃縮液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2003年被評為陝西省科技成果。獲省級科研成果三等獎。獲得榮譽 2020年2月19日,...
《傷寒直格方》是金代劉完素創作的中醫書。內容簡介 中醫書,三卷。本書又名《傷寒直格論》、《劉河間傷寒直格方論》。卷上論陰陽臟腑經絡病證、五運六氣及脈診。卷中論傷寒病證及治法,下卷載方劑。本書運用了辛涼解表攻下與清熱解毒之劑,無論在病因的認識上與治方上都較前人有明顯進步,為後世醫學所...
《金元四大家醫學全書》是1999年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內容介紹 王樹澤編著的《金元四大家醫學全書(上下總輯典藏版)》共收錄金元四大醫學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的醫學著作38種。其中除人們比較熟悉的《儒門事親》、《脾胃論》、《丹溪心法》等代表作外,還有很大一...
劉完素(約1110年-1200年),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又號真宗子。河間人,世稱“劉河間”。金代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首。劉完素為“河間學派”的創始人,倡“火熱說”。因其臨證以降心火、益腎水為第一要旨,故也被稱為“寒涼派”,其學說思想為溫病學的形成奠定基礎。一生著述較多,主要有《素問...
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歷任陝西省中醫藥學會文獻醫史分會副主任,陝西省政協七、八屆委員等。1967年畢業於西安市中醫學徒班,大專學歷,從事中醫臨床、科研工作近五十年。主校《黃元御醫學全書》《河間醫集》等中醫古籍8部,主編《麻瑞亭治驗集》《李志愚醫案》等名老中醫經驗性醫著3本,合計兩千餘萬字。
歷任陝西省中醫藥學會文獻醫史分會副主任,陝西省政協七、八屆委員等職。1967年畢業於西安市中醫學徒班,大專學歷,從事中醫臨床、科研工作已40餘年。主校《黃元御醫學全書》、《河間醫集》等中醫古籍6部,主編《麻瑞亭治驗集》、《李志愚醫案》等名老中醫經驗性醫著3本,合計2000餘萬字。
1980年,經20年的潛心研究,他對中醫學術流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出了醫學發展史上存在著7大醫學流派,即醫經、經方、河間、易水、傷寒、溫病和匯通等學派。他認為歷史上醫學流派的肇始並非在金元,而當斷於先秦。指出了醫學流派的判定,當以師承授受與學術爭鳴為依據。這些新的觀點,在中醫學界引起了反響,推動了...
醫名遠播 萬密齋為醫,除繼承家學外,又承父訓以《素》、《難》為本,精研《脈經》、《本草》,博採仲景、河間、東垣、丹溪諸家之說,精通內、婦、兒各科及養生之學,尤以家傳兒科和痘疹著稱,嘉靖至萬曆年間享有盛名。據萬密齋醫案所載,其行醫足跡遍及羅田、蘄水、英山、麻城、黃岡等鄰近數縣,遠至武昌...
張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學。朱丹溪處於《局方》盛行的時代,醫者每多濫用辛熱燥烈藥物而致傷陰劫液,故朱氏以“陽有餘陰不足”立論。明代醫學界河間、丹溪的火熱論相火論占統治地位,更有時醫偏執一說,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華,反而濫用寒涼,多致滋膩傷脾苦寒敗胃,成為醫學界的時弊。景岳在多年豐富臨床實踐中...
關於河間學說 金氏認為河間學說是進步的學說,河間著重五運六氣,但他所論的運氣與一般所講的運氣學說內容有所不同,河間只承認有小運,有主氣,論及為病,但舉五臟六腑之應六氣,與統歲加臨全不相干。河間所講亢害承制,與《內經》的更勝而相平不同,是指六氣病變在亢盛到一定程度時所出現的一種假象,其...
金元時期的河間學派在溫病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之說後,其門人馬宗素《傷寒醫鑒》、鎦洪《傷寒心要》、常德《傷寒正統》都對此大加闡揚,認為治熱之法惟表里二途,力主寒涼藥物發表攻里的優點,從而形成“寒涼派”。此後,元末明初王履在《傷寒溯洄集》中,亦提到...
劉完素(公元1120--1200年)字守真,河北河間人,故亦稱劉河間,別號守真子,自號,通玄處士。是宋金醫學界最早敢於創新並且影響較大的一位醫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卷《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和《宣明論方》十五卷。劉氏認為“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創造性地發揮了《內經》...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醫家之門戶分於金元”。河間學派和易水學派為中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影響最大的兩大學派,李杲為易水學派的中流砥柱,他學醫於張元素但對後世的影響可謂在元素之上。朱丹溪雖為河間學派的三傳弟子,但其學說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學說某些啟示。明代以後,薛立齋、張景岳、李中梓、葉天士等...
其他如婦、兒、外、喉等科,以《醫宗金鑒》為教材,自行修讀。此外,還廣泛閱讀了《東垣十書》、《河間六書》、《丹溪心法》、《景岳全書》、《徐靈胎醫書十六種》等醫著,對中醫知識有全面的積累。就讀 期間,西醫在中國已有較快發展,對傳統醫學衝擊很大。中西之界,劃著鴻溝,中西論爭,日趨激化。在此氛圍...
王履,明醫家。《明史列朝詩集》載:“精醫藥,從金華朱彥修游,盡得其傳。”著有《醫經溯洄集》等書。其學一本丹溪“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必也《素》《難》諸經”之說,於《內經》《難經》理論多有獨到見解,並倡傷寒溫暑為治不同論,充實河間火熱論的觀點。劉叔淵,明醫家。其子劉純(字宗厚)...
安道指出:“及近代劉河間、李東垣、朱彥修三子者出,所論始與昔人異矣……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彥修主乎濕,反以風為虛象,而大異於昔人矣……以予觀之,昔人、三子之論皆不可偏廢,但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視為中風而立論,故使後人狐疑而不能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於火、因於氣、因於...
這些高貴品行,對當今醫家依然頗有教益。文章對李杲的醫學理論與臨床病案略而不書,在醫家傳記中可謂別具一格。原文注釋 東垣老人李君,諱杲[1],字明之。其先世居眞定[2],富於金財。大定初[3],校籍眞定、河間[4],戶冠兩路[5]。君之幼也,異於羣兒[6];及長,忠信篤敬[7],愼交遊,與人相接,...
在女子廷孔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陰之深處也,亦宜分傳經直中治之。其脈沉實有力當下,如六一順氣湯之類是也。”各家論述 陳修園:仲景三承氣湯盡美盡善,無可加減。劉河間於此方加甘草一味,便逾仲景矩蠖,然意在調胃,於外科雜症等頗亦相宜,視陶節庵六一順氣湯更高一格。(《時方歌括》)
章楠,字虛谷,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他是清乾隆後期、道光年間一位很有學術成就又很有個性的醫家。自幼體弱多病,因病自學醫道。初學十年,不知端倪,後讀吳縣葉天士醫案,深受啟迪。章力攻葉氏醫學,猶如畫龍點睛,由此入門,醫術大進。嘗去江蘇、廣東、河北等地遍訪名醫;復游吳門,求教眾名家,對劉河間、...
兄經,進士,亦知醫。王氏從政期間,堅持醫事活動。著有《明醫雜著》6卷、《本草集要》8卷、《醫論問答》、《節齋胎產醫案》、《節齋小兒醫書》等。王氏在醫理上主張,“宜專主《內經》,而博觀乎四子”。認為仲景、東垣、河間、丹溪四子之書“各發明一義”,博觀乎四子之學,“斯醫道之大全矣”。
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和發展,乃至對亞洲、對人類所作出的貢獻,在溫長路先生的序中已經有了準確而精到的論述。本書目錄 上冊 傷寒懸解 傷寒說意 長沙藥解 張子和心鏡別集 河間傷寒心要 劉河間傷寒醫鑒 傷寒治例 傷寒近編 下冊 傷寒纘論傷寒緒論 傷寒分經 傷寒論條辨續注 四聖懸樞 總附錄 ...
對於未署名作者或作者無法考證的醫著,如果書中標明了寺院的名號者,我們即認定為僧醫著作,如《竹林女科》等。在居士著作方面,我們的採錄標準有兩條:一為作者的傳記中有居士稱號者;二是作者在自序或文稿中自稱是佛門弟子者。前者有《宣明論方》與《素問玄機原病式》的作者河間居士(劉完素)、《醫宗必讀》的...
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和發展,乃至對亞洲、對人類所作出的貢獻,在溫長路先生的序中已經有了準確而精到的論述。圖書目錄 上冊 傷寒懸解 傷寒說意 長沙藥解 張子和心鏡別集 河間傷寒心要 劉河間傷寒醫鑒 傷寒治例 傷寒近編 下冊 傷寒纘論傷寒緒論 傷寒分經 傷寒論條辨續注 四聖懸樞 總附錄 後記 ...
中醫對眩暈歷代醫家頗多精闢論述,諸如《內經》之“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劉河間之“二陽相搏,從風火立論”;朱丹溪之“無痰不作眩”;張景岳之“無虛不作眩”;虞搏之“血瘀致眩”等等。長期以來,風、火、痰、虛、瘀五大因素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眩暈的病因病理,指導著臨床實踐。近年來,許多醫家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