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與社會控制研究:1368—1949

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與社會控制研究:1368—1949

《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與社會控制研究:1368—1949》是魏靜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6月。

河西走廊屬於中國西北內陸河乾旱區,歷史時期人口增加、土地擴墾、植被破壞、沙漠化加劇等因素的疊合交織,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用水糾紛層出不窮。該書爬梳地方史志、官方檔案以及民間資料等歷史文獻,展示歷史時期河西走廊水利社會的特徵及社會控制機制,分析探討國家與社會在應對用水危機時的複雜關係,力求為區域水利社會史研究提供西部乾旱區的典型個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與社會控制研究:1368—1949
  • 作者:魏靜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203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設六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對河西走廊水資源的特點、表現以及利用方式進行介紹和闡述。第二章探討了明清以來河西走廊水利灌溉的特點以及水利社會的類型。第三章分析探討了明清以來河西走廊水資源管理的生成機制和水權控制。第四章分析了明清以來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表現形式以及原因。第五章對明清以來河西走廊用水矛盾背景下的社會控制類型進行分析研究。第六章論述了民國時期水資源社會控制的演變以及水資源社會控制中國家無法應對的困局。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河西走廊水資源特點、表現及利用形式
第二章 明清時期河西走廊水利灌溉的特點和水利社會類型
第三章 明清以來河西走廊民間水資源管理及水權控制
第四章 明清以來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表現及成因
第五章 明清以來河西走廊水資源社會控制研究
第六章 民國以來河西走廊用水矛盾與社會控制的演變

創作背景

水利社會史是區域社會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史學研究的一個熱點。以水利為切入點來研究某個地區的歷史發展特點是較有意義的嘗試。現階段學術界關於河西走廊水利社會史的研究相對華南和山陝地區來講,還顯得較為薄弱。從學術路徑上看,還沒有實現研究範式的轉變。從研究方法上看,還較為單一,缺乏多學科知識和理論的運用。從研究成果的創新和理論的建樹看,還不能和華南地區“宗族與國家關係”理論的提出以及山陝地區“水利社會”理論的開創相提並論。基於此,《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與社會控制研究:1368—1949》力求通過河西走廊水利社會史的研究為區域社會史研究提供西部乾旱區的典型個案。

作品思想

該書觀點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傳統的民間分水制度是建立在均平的原則上,正是這種相對公平的、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分水制度在基層社會秩序的維護上發揮著核心的作用,也正是這種公平合理的制度才受到歷代政府和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具有相當程度的穩定性和權威性,進而成為處理社會矛盾的準則。
第二,民間水利管理制度有利於節水灌溉和社會自我糾錯機制的實現。然而在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局面下,由於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有限干預,使得“渠冊”“水簿”等小範圍的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各方的利益訴求,在國家職能缺位的情況下,社會秩序的失范也就難以避免。
第三,由於民間水利規約的普遍被認同,即便在其已經不能應對新的社會矛盾的情形下,依然被政府和民眾視為維護社會秩序的良方。民國時期,雖然國家加大了對水利社會的干預和控制,但依然沒有能力扭轉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狀況,傳統制度依舊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控制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與社會控制研究:1368—1949》
2021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8627-2

作者簡介

魏靜,女,陝西楊凌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社會史、明清史。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多次參與國家級、省級相關項目研究,在《甘肅社會科學》《蘭州學刊》《甘肅理論學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