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張各莊

河西張各莊

河西張各莊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兩山鄉的東北部,北與撫寧縣接壤,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撫昌黃公路從村莊中穿過,距離昌黎縣城僅十公里。村莊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南甸、北甸和西莊。河西張各莊全大隊有耕地2232畝,果糧兼營,以果為主,盛產蜜梨、京白梨等水果。河西張各莊是著名的“花果之鄉”主要果品有(春蕾、清風、久保、綠化九、小紅花、二十號等)、蘋果(黃元帥、紅富士、國光、勝利、喬納金等)梨(京白梨、南國梨、蜜梨、鴨梨等)、杏、李子、沙果等。由於村莊處於半山區,山野特產有山菜、黃花菜、酸棗、托盆兒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西張各莊
  • 建於:明朝年間
  • 年降水量:695.6毫米
  • 年均溫:11℃
歷史沿革,水資源,寺廟歷史,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

河西張各莊建於明朝年間,明朝年間有張、耿 二姓移民來此落戶建莊,以姓氏得名“張耿莊”,後來耿姓遷居關外,遂改名為“張各莊” 。隨著村莊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數量的增多,漸漸地以沙河為界,分為東、西兩個村莊,我村居西岸,故名為“河西張各莊”。河西張各莊有三個自然村。譚家溝屬河西張各莊大隊管轄,全村共52人,均為漢族。清朝年間有譚姓人家自河西張各莊遷來定居,因山溝被稱為譚家溝,村莊也以此命名。 康家山屬河西張各莊大隊管轄,地處山坡,該村發展到最多發展到十戶人家,後來陸續遷回河西張各莊。清朝中期,有康姓人家自河西張各莊遷居於此,因山名康家山,村莊也因此得名。劉家山屬河西張各莊大隊管轄,地處山溝,全村80人,均為漢族。清朝中期,劉姓人家自河西張各莊進山落戶,因山名劉家山,村莊也因此得名。
1961——1988年河西張各莊歸梁各莊鄉管轄,1988年之後劃歸兩山鄉管轄。

水資源

村莊年降水量695.6毫米,年均溫11℃。村莊的東邊有一條發源於長峪山的沙河,常年水流不斷。在村莊還有水峪水庫,水峪水庫匯水面積1平方公里,總庫容15萬立方米,土壩高14米,長71米,溢洪道最大泄量4.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330畝。建於1966年,因位於河西張各莊村南的水峪,故名水峪水庫。
河西張各莊
水峪水庫

寺廟歷史

在村莊的歷史上曾有三座寺廟,分別為水峪寺、老爺廟、老母奶奶廟。這三座寺廟在上世紀六十年相繼被拆毀,現在只有水峪寺的廟基還存,在廟基上已經種上了果樹。
河西張各莊
水峪寺遺址
老爺廟位於村莊南甸,老爺廟當時有一層大點,供奉的為張飛,是村民精神寄託之場所。老爺廟金碧輝煌,寺廟內有張飛金身塑像,有兩根巨大的龍盤柱,歷史悠久。在解放戰爭時期曾經作為解放軍的伙房,之後一直衰敗下去,寺廟逐漸凋敝,殘垣斷壁,在六十年代完全被村民所拆。現在在老爺廟遺址上往日的印記蕩然無存。寺廟建於何時,現無考證。
老母奶奶廟位於村莊裡的西莊,每年二月十九有廟會,熱鬧非凡,在六十年代被拆。建於何時現無考證。
水峪寺位於村莊南部的水峪,寺廟建於何時現已無考證。但是由於寺廟建在山中,寺廟的廟基現在還存在,還殘留著當年的石碑。水峪寺建於何時現在尚不知曉,現殘存一通石碑,碑文上所記錄的最早時間為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元1711年),距今在三百年以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最近考證在康熙十二年王曰翼修《昌黎縣誌》中記載了昌黎縣城東北之水峪寺,由此可推水峪寺修建時間早於1654年,距今以後354年多的歷史。水峪寺三面有山環繞,南面為水峪,北面為永清山,西面為平台頂,東面視野開闊,可望至東山。水峪寺環境清幽,松林茂密,可謂是深山藏古寺。水峪寺規模宏大,寺內有正殿、廂房、山門,在山門旁安放著贔屓(bixi 必系),即烏龜馱石碑。水峪寺香火一直很旺盛,每年的春季,村人有去水峪賞花的習俗,同時在水峪內有常年泉水——“龍眼”,常年流出清澈甘甜的泉水。上世紀六十年代水峪寺遭到打擊,寺廟關門,七十年代時被當做村里集體養豬場。1976年唐山大地震,寺廟倒塌,僅剩廟基。改革開放後被村民開拓成地,種植果樹。至今水峪寺遺址僅殘存一通石碑。

經濟發展

河西張各莊果糧兼營,果類主要有蘋果、桃、李子、杏、梨、葡萄等,糧食類主要有玉米、馬鈴薯、小麥等。副業主要是從事養殖業,主要養殖品種有豬、羊、貉子等,每年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