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水

中易水

中易水,古稱易水,海河支流大清河北支的南支南拒馬河的支流。《水經注》稱易水或武水。該水源頭多而廣,西南源於河北省易縣西部山區,上源多條支流匯於安格莊水庫(古稱三會口),再由水庫向東流,經燕下都(武陽城)故址南,在周任村出易縣進入定興縣,在北河店與北易水,入南拒馬河。中易水(幹流)全長130公里。

易水流域,是戰國時燕下都所在地,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如燕昭王招賢納士、樂毅破齊70餘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荊軻刺秦王等故事,都發生在此。其支流北易水上游有荊軻塔、清西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易水
  • 別名:武水、易水、羅村河
  • 所屬水系海河支流大清河北支拒馬河
  •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北部
  • 流經地區:易縣、定興縣
  • 發源地:易縣西部蚍蜉嶺東麓
  • 主要支流:北易水
  • 河長:130 km
  • 流域面積:829 km
  • 河口:定興縣北河店
名稱辨析,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河道治理,水庫,灌溉工程,流域文化,

名稱辨析

古代文獻中的“易水”,據《水經注》,僅中易水稱易水,北易水《水經注》稱(北濡水),而南易水,《水經注》稱鮑水,現代地理稱瀑河。北易水、中易水,屬大清河水系北支中的南支(北支為北拒馬河-白溝河)南拒馬河水系。而南易水則屬白洋淀水系,屬大清河水系南支。所以易水當指中易水。之所以三條不同的河流都以易水冠名,可能與三條河流大部分流域在易縣有關。
《水經注》中,除了易水,還稱其武水,俗稱羅村河、白澗河,來源無考。

幹流概況

中易水水系構成中易水水系構成
中易水,水源頭多而廣,西南源於河北省易縣別蜉嶺(也作蚍蜉嶺,古稱橫嶺子,在五公山西北,五公山疑為馬連寨)東麓,先後有召爾嶺、黃沙口、龍門溝、老君堂、紫荊關諸水(西源最長一支蚍蜉嶺稱白沙河)匯入安格莊水庫(古稱三會口),再由水庫向東流,經燕下都(武陽城)故址南,在周任村出易縣進入定興縣,在北河與北易水、南拒馬河會合,稱南拒馬河。中易水(幹流)全長130公里。
中易水河流域面積965平方公里(不包括北易水),其中安格莊水庫以上為476平方公里,水庫以下至匯合口為489平方公里。在水庫以下至河口河長57公里。河道彎曲係數1.44。河道安全泄量在100至150立方米/秒。
上游白沙河良崗鎮一段上游白沙河良崗鎮一段
中易水上源西支白沙河牛崗鄉一段中易水上源西支白沙河牛崗鄉一段
上游在易縣境內,自川角向東南流至良崗鎮轉為向東流,橫穿中部和東部,至周任村出境入定興縣、於北河店匯入南拒馬河,易縣境內河道長約51.5公里,長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2條,上要有大蘭河、許家河、鴨子溝河等4條。安格莊以上河床寬300米左右,為砂夾卵石組成,縱坡1/100~1/200,以下河床寬2~3公里,為中細砂組成,縱坡1/500~1/1000,流域面積約829平方公里,旱年冬存季無基流。
下游定興縣倉巨村一段下游定興縣倉巨村一段
中易水匯入南拒馬河處中易水匯入南拒馬河處
中易水在定興縣境內長24公里,經東水冶至柳林莊,轉向東至周任村(也有稱西落堡村)北流入定興縣境,沿東偏南方向到東引村南納入北易水。至北河鎮北河店鐵路橋以西匯入南拒馬河。
在定興縣境,河道彎曲係數1.44。橫斷面呈淺盤形,沙害嚴重,河深1~1.5米。河道縱坡約1/2000。河床為細砂或粉砂,深數米,枯水季節多千涸。泄水能力100~150立方米/秒。遇有較大洪水時,行洪水面寬度可達700~1000米,致使兩岸漫淹嚴重。在境內除少量補給地下水外,由於河床淺,兩岸排水不利,且淤沙嚴重,害多利少。

水文特徵

中易水,易縣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85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很小,東水冶附近百年一遇(1939年)洪峰流量為3430立方米/秒。北易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96萬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根小或乾枯,縣城百年一遇(1963年)洪峰流量為3090立方米/秒。
1980年代中,水質檢測,北易水系(馬頭)PH值為8.55,氯化物為6毫克/升,總硬度(德國度)10.8,氰酚砷未未檢出,鉻(六價)為0.005毫克/升,除PH值大8.5偏大外,.其餘均符合水質標準。北易水系(旺隆)PH值為7.82,氯化物為7.4毫克/升,總硬度10.2,氰酚砷汞鉻(六價)未檢出,完全符合飲用和灌溉水質標準。中易水(安格莊)PH值為8.4,氯化物6毫克/升,總硬度9.62,氰酚砷汞鉻(六價)均未檢出,完全符合水質標準。
水能資源,中易水,安格莊水庫壩後,已建有水利發電站。易水灌渠水量2.7億立方米,總乾渠最大輸水能力20立方米/秒,渠段總落差43米,有12處跌水,可分12級梯級開發,根據灌溉確定放水時間為112天。支流北易水,在上游寶要支流上已建旺隆、馬頭兩座中型水庫,可建兩座小型水電站。
據易水灌區資料:‘中易水(西水冶)十年一遇流量為1258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流量為1605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北易水,古稱(北)濡水,發源丁雲蒙山南麓,自太寧寺向東南流至龍泉莊轉為向東北,至梁格莊又轉為向東南,經易縣縣城南側,於石賽出境,由長安城村西流入定興縣境,然後向東南方向沿東落堡鄉西部邊界至東引村南匯入中易水。易縣境內河道長約39公里,在定興縣境內長17.2公里。長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0條,主要有五里河、安河、黃蒿河、旺隆河、五道河l等7條。梁格莊以上河床寬100~200米,為河卵石組成,縱坡1/100~1/300,以下河床寬400~1200米,為砂夾卵石組成。流域面積約510平方公里,乾早年冬春兩季無基流。北易水,北易水屬Ⅲ級,北易水河在易縣城以下河長30公里,流域面積789平方公里。河道彎曲係數1.27。河道平均寬度100米左右,河槽深1~3米不等,河道縱坡約1/2000,全為自然河道,安全泄量在200立方米/秒。
北易水,古稱濡水,源於易縣西北部雲蒙山孟津嶺南麓,經易縣西陵向東至易縣城南,至長安城村西入本縣境,下經石柱村東北又入淶水,過永樂村西後再入縣境,以下向東南至東引村南匯人中易水。在縣境長17.2公里,河道彎曲係數1.27。平均寬度約100米左右,河深1一3米不等,河道縱坡約1/2000,系自然河道。枯水季節流量0~0.5立方米/秒。河槽泄洪能力在200立方米/秒左右。
白楊(羊)水,發源於龍潭頂,《水經注》稱白楊嶺“在石泉固上有白楊寺,是白楊山神也。寺側林木交蔭,叢柯隱泉,沙門釋法澄建剎於其上,更為思玄之勝處也”。法澄亦名佛圖澄。東晉十六國初,後趙皇帝石勒尊稱為“大和尚”,他多次以佛教勸石氏行“德化、不殺、不為暴、不害無辜”,並大力宣傳佛教,其所歷州郡,共建寺893所,受業弟子前後達萬人,著名弟子有被稱為“恆山(大茂山)道團”首領的道安等。
主良河,古稱濡水,發源於馬頭山(窮獨山)東麓,白建新村向南流至主良轉向東南,經北白馬、匡山草墳莊出境入淶水縣永陽,又轉向南流,至東山北又入易縣境,向東南流至北橋頭又入淶水縣,向東南於淶水縣西官莊匯入北易水。易縣境內兩段河長約24公里。主良以下河床寬約100米,多卵石夾粗砂,以上河床寬約50米左右,多漂石。主良、北自馬、匡山、墳莊至沫水永陽河段為潛流區,長約10公里,除洪水期外,一般季節無水。流域面積約124平方公里,為間歇性何流。北橋頭村有一北南向的大斷層,潛流至此變為助流,因而此地長年有水。
中易水及北易水其它支流表
河名古河名發源地起點訖點長度流經地上級河
五道河
-
雲蒙山
豹子峪
五道河村
7.5
曉新村、忠義村
北易水
旺隆河
官座嶺水
官座嶺
柴廠
梁格莊
15
婁亭、張各莊
北易水
岳各莊河
-
奇峰嶺
營房寺
石門店
11
上岳各莊、王賈莊
北易水
安河
白楊水
白楊嶺
源泉
石莊
9.5
韓家莊、廠城、亢各莊
北易水
黃蒿河
黃蒿峪水
腰兒友
黃蒿峪
石門店
10
上黃蒿、下黃蒿
北易水
五里河
良村水
駱駝灣
良村
東於堡
15
石莊、范村
北易水
大蘭河
-
蚍蜉嶺
大蘭
良崗
11
大平地、五門房
中易水
許家河
-
五峰寨
黃沙口
石崗
11.5
黃沙口、河西
中易水
雙峰河
平頂台水
平頂台
雙合莊
西古縣
12
雙峰、東杜崗
中易水
鴨子溝河
子莊溪
大掛拉尖
龍門溝
安格莊
21
鴨子溝、泥瓦鋪
中易水
潦水河
西考水
西靠山
西考
西城陽
11
南考、潦水
中易水
(表內河流長度為易縣境內數據)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戰國時期,燕國在武陽城(易縣武陽台一帶)疏河道通兩水(即北易水和中易水),自北而南縱貫武陽城中,古稱運糧河,以通舟揖轉運之利。
1956年至1957年,在中易水下游龍灣頭至周任村修築一條攔河大壩,壩長12華里,高3米,寬5米,國家投資2萬元,自籌資金1萬元。同時在大壩兩旁植樹1萬棵。1958年在中易水上游安格莊修建大型水庫一座,壩高49米,總庫容2.80億立方米。同年開挖紫荊關引水渠,將拒馬河與中易水的分水嶺挖開,引拒馬河入安格莊水庫進行水量調節。同年又在西水冶村的中易水河岸開挖“五一”大渠和躍進渠。1959年又將中易水與北易水的分水嶺一孟津嶺挖開,引中易水入北易水流域,進一步增加北易水的流量。1977年10月至1978年5月對中易水進行了大規模治理,由西水冶漫水壩至卜游的周任村(易縣與定興縣的交界處)全長21公里。治理工程為:導流槽開挖,複式河槽平填及兩個丁壩修築。導流槽的設計規格寬100米,深1.2米,丁壩高3米,壩頂寬5米。1958年至1988年在中易水兩岸築小水壩40多座,植樹50多萬株。
中易水是一條寬淺多彎積沙嚴重的大沙河,稍遇較大洪水即漫溢兩岸,是難以治理的河。1964年,在鄭村:河內做了砌石護岸,長400米。1977年冬,始對中易水進行一次試治,采河道分段調直,並適當疏浚河槽的辦法。河槽開挖寬度,西半部100米,東半部70米,挖深均1米。

水庫

安格莊水庫安格莊水庫
安格莊水庫,位於大清河北支中易水上游易縣城西20公里處的安格莊村西,以防洪、灌溉為主,以養魚、發電為浦的水利工程。水庫大壩系均質土壩,全長602米,高49米,頂寬5米,並建有高1米寬0.8米漿砌石防浪牆。大壩迎水坡和被水坡為漿砌和塊石乾砌:溢洪道設在大狽右側,寬32米,堰頂高程152.3米,裝有4扇電動啟閉閘門。輸水洞設在大壩右側坎腳下,洞徑4米,長353.1米。水庫總庫容為2.80億立方米。水庫流域面積475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3.9億立方米,正常蓄水量1.84億立方米,最大水深48.5米;最大水面面積36萬平方米,正常水面面積27萬平方米。水庫整體工程既控制了中易水下游的洪水泛濫,又調節了易水灌區、勝利南渠、勝利北渠和躍進渠的用水量,工程從1958年6月23日正式動工,於1960年6月23日完成主體工程,同時開挖了紫荊關“五一”引水渠。1970年再次擴建了溢洪道,興建了水電廠。1973年建成廠“五一”引水渠樞紐工程,引拒馬河入中易水。為開發梯級電站奠定了基礎,給水庫增加了水源。水庫防洪標準為千年一遇洪水。1963年雖遇特大洪水,安然無恙。
旺隆水庫旺隆水庫
旺隆水庫,位於易縣城西,北易水上游北支。原名稱狐仙樓水庫,後以村名旺隆水庫。1983年在大壩前建起了養魚池和管理所辦公樓,原水庫蓄水完全靠雨季蓄洪。1985年官座嶺引水渠竣工後引進了拒馬河水,從此豐富廠水源。水庫工程是從1958年2月興建,1960年6月竣工,控制流域而積37平方公里,水庫防洪標準百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校核。水庫大壩為土質砂礫棍合壩,壩高24.6米,壩頂寬4米,壩全長268米,防浪牆高0.5米,為漿砌體。迎水坡、被水坡均系塊石+砌防護,正常庫容486萬立方米,水深處為17米,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設計洪水位21.5米,相應庫容1000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3米,最大庫容比壩頂低一米時可達1425萬立方米。正常水位時水面為47,9995平方米。
馬頭水庫,位乾易縣城北,馬頭村南二控制流域而積49平方公里。1957年l2月動工興建,1960年6月竣工。水庫大壩為粘土實心、斜牆砂礫石棍合壩,壩全長50500米,頂寬4米。高23米,興利庫容49I1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7萬畝,因輸水渠道不配套,實灌溉0.48萬畝,馬頭水庫為中型水庫,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校核。水庫建成後,相繼修建了東、西、南三條輸水渠道二由於當時資余短缺,長期以來二條渠道均未達到設計要求。加之連年水庫蓄水較少,渠道破壞嚴重。東渠道全長1萬米,通水段3700米,實灌面積8000畝;西渠全長5600米,能通水段3200米,實灌溉3300印畝;南渠全長4950米,能通水段3500米,實灌溉3300畝。
蓮花池水庫蓮花池水庫
蓮花池水庫,位於易縣城西25公里大龍華村北,北易水上游南支,庫區正處在劉家溝和趙家溝匯合處,肚大口小,形成白然庫,因庫中心原有塊巨石似蓮花,故名。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始建於1957年12月,1958年6月竣工蓄水生效,控制流域面積13.5平方公里。防洪標準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正常水位21米,正常庫容130萬立方米,設計洪水位23.57米,相應庫容209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4.3米,相應庫容234萬立方米,最大庫容比壩頂低1米時可達272萬立方米。自1963年孟津嶺引水渠建成後,可引拒馬河水入庫,渠系配套工程相繼建成9公里,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實際灌溉2000畝。水庫在正常水位時,水面達8550平方米,加之水質自然條件較好,適宜養魚。
黃篙水庫,位於易縣城西北30公里下黃篙村北,水庫工程從1957年12月動工,1959年5月份竣工,當年蓄水生效,控制流域面積14.8平方公里。防洪標準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正常水位32.1米,正常庫容170萬立方米,死水位23米,庫容4萬立方米。渠系配套工程一要建渠4.5公里,1966年將放水洞及溢洪道進行廠翻修和擴建,1977年大壩加高防浪牆1米,水泥抹面。1988年翻修了渠首漿砌渠100米。
良崗水庫,位於易縣西部山區川角村溝口,控制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地理地質條件較好,庫區附近均為片麻岩。設計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高26米,壩長13.5米,其中非溢流段長80.5米、溢流段50米,壩底寬26米,溢流壩採用挑水壩流消能壩休,修排沙孔2個,灌溉放水洞2個,利用閘閥啟閉。防洪標準按50年遇設汁,300年一遇校核。設計洪水位99米,總庫容i55萬立方米,正常水位96.5米,正常庫容117萬立方米。

灌溉工程

易水灌區,在易縣、定興、徐水三個縣,528平方公里的灌溉自積範圍內,稱為灌區。其水源受安格莊水庫之調節,渠首在安格莊水庫下游12公里處西水冶村西北。跨中易水兩岸的攔河壩為樞紐。沿中易水北岸的渠道為躍進渠、南岸渠道為’‘五一”渠。躍進渠(也稱第一乾渠)由西水冶樞紐工程引水,曲向東流,全高村以下百福村,個長22公里,灌溉面積5.6萬畝。“五一”渠從西水冶樞扭工程引水至賈莊段全長17.7公里,流量為24立方米/秒,下段流量為20立方米/秒,計灌溉面積7.8萬畝。“五一”渠(主幹渠)下游還分兩渠,稱二乾渠和三乾渠。二乾渠由賈莊繼續向東至北河店車站(定興縣轄地)。全長20.8公里,最大流量8.5~1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6.1萬畝。三乾渠自賈莊分水直至德山村(徐水縣轄地),長1公里,流量為5方米/秒,最大灌溉面積5.2萬畝。全灌I渠道工程配備支渠24條,計長144.4公里;斗渠18條,計長235.5公里。工程配套齊全的灌溉而積為26萬畝。
“五一”引水渠,是1958年開挖的跨流域引水渠,引拒馬河水人中易水的河道,全長2.65公里,渠左畔即是紫荊關城,渠首樞扭在紫荊關西,渠尾至紫荊關盤道頂部、尾水通過盤道之後,衝下山谷,有354米落差,進入自然溝壑引入水電二站,相繼進入三站、四站、五站等,渠水經過電站利用後逐級降,入坡下村、泥注鋪村,最後注入安格莊水庫,或被引入孟津嶺引水渠。1972年在渠首興建混合砌石溢流壩,壩長95米,寬2.7米,設計流量為25立方米/秒。
北易水引水渠,始建於1958年,歷時一年竣工,水渠全長16.3公里,渠首設在梁格莊村東黑山頭,尾水至門墩子山,經由石門店、夏莊、韓家莊、後部、店北、魏家墳、七里亭、麻屋莊、南山南、北山南等10個村,開挖水渠以土方為主,由渠首下至1000米處為沙卵石基礎。水渠原設計流量為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6萬畝,因多年水源不足加之渠道滲漏,實際灌溉面積為1.32萬畝。全線建築物共58座,攔河壩1座,渡槽2座。為了提高水架效益,1985年將拒馬河引入旺隆水庫,擴大了水源及灌溉面積。1991梁格莊鎮、易州鎮維修了渠首至夏莊村、石門店村的主渠道。
孟津嶺引水渠,始建1955年,1963年竣工二是將拒馬河水引入安格莊水庫上游坡下溝,冉通過孟津嶺把水引至北易水流域的渠道。水渠原設計澆地3萬畝,水渠全長5000米,設計流量2.5立方米/秒,渠底寬2米,渠深1.6米,水深1.2米。1971年增建跌水工程3處、泄水閘5處,漿砌渠幫360米。水渠修建後,由於乾旱少雨,造成水源缺乏,加之1970年修津同公路時部份渠幫被占用,水渠工程被毀,沒有按原設計流量引水澆地,1990年代實際澆地計1491畝。
勝利南渠,1970年設計施工,1971年竣工受益。勝利南渠從安格莊水庫放水洞下游300米處引水,沿中易水北岸至大南頭村孤峰寺附近,通過倒虹吸穿過中易水,由此與中易水平行沿南岸山岩向東,到東水冶,轉90度彎,沿著等高線向南至野沃村東南,尾水入南易水。乾渠流經35個村。全長31.4公里,共8條支渠長33公里,設計流量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5.4萬畝,其中自流灌溉4.8萬畝,揚水灌溉0.6萬畝。全渠總計建築物144座,較大的有:倒虹吸1座,大渡槽1座,涵洞8座,隧洞30個,隧洞總長3200米。
勝利北渠,始建於1974年11月份,1977年8月份正式通水。該渠從勝利南渠2公里處分水,與中易水平行,沿北岸坡身等高線全東大北頭村轉90度彎,沿山向南,至北高村轉180度彎,向北經八里莊、荊坷山,至徐家廠村,尾水入北易水。流經5個鄉(鎮)41個村。乾渠總長41公里,配支渠5條,斗渠44條、乾渠沿線建揚水站8座。該渠原設計流量為6立方米/秒,石樓渡槽以下為4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39萬畝,因尾工沒有徹底完成,於1977年通水至八里莊村。

流域文化

荊軻塔荊軻塔
清西陵清西陵
燕下都遺址燕下都遺址
中易水流域,曾是燕國下都,遺址遍布。《水經注》載:“(中)易水出西山寬谷中,經五大夫城南。昔北平(滿城)侯王譚不從王莽之政(不承認王莽政權)。子興生五子,並避時亂,隱居此山,故其舊居世以為五大夫城。”“易水又東,左與子莊溪水合,水出子莊關(紫荊關)南,流經五公城西,屈經其城南。五公即王興之五子也。
(東漢)光武即帝位,封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熹(定州)侯,顯才蒲陰(順平)侯,仲才新市(新樂)侯,季才唐(縣)侯,所謂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並廣一里許,俱在岡阜之上,上斜下方。”“易水又東,右會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注於易(水),謂之三會口。易水又東屆關門城西南,即燕之長城門也。”“易水又東歷燕之長城,又東經漸離城南,蓋(燕)太子丹館高漸離處也。易水又東經武陽城南,蓋易(水)自(閻鄉西山)寬中(谷)歷武夫關東出,是兼武水之稱,故燕之下都擅武陽之名。”“武陽大城東南小城,即(漢)故安縣(今易縣境)之故城也。漢文帝封丞相申屠嘉為侯國,城東、西二里,南、北一里半。”“武陽(城)蓋燕昭王之所城(建)也,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
故傅逮《述游賦》曰:出薊北,歷良鄉,登金台,觀武陽,兩城遼廓,舊跡冥芒(茫)。蓋謂是處也。”按酈道元的上段敘述,三會口應在安各莊水庫區,燕南長城起碼應從這裡或更西延伸。燕下都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如燕昭王招賢納士,樂毅破齊70餘城,蘇代說趙王,例舉易水河畔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故事,使趙王不攻燕。還有荊軻刺秦王時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場面,感人至深。
支流北易水與白楊(羊)、黃蒿水於清西陵東梁各莊相會後東南流,經燕下都故址。《水經注》稱:“濡水東南,經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於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經荊軻館北,昔燕丹納田生(光)之言,尊軻上卿,館之於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煙披薄,觸可棲情,方外之士,尚憑以舊居,取暢林木”。北易水又東南,流經武陽城(燕下都)北。
北易水由長安城進入定興縣,有發源於淶水縣城西北樂平山之遒欄(秋蘭)河和發源於易縣洪崖山的迎紫河匯入,又歷經石柱、易上鄉、定興縣城西、河內,至北河與中易水、南拒馬河相會,統稱南拒馬河,幹流全長56.6公里。
定興原為秦置范陽縣(治今固城鎮)。秦末,楚漢相爭,楚將張耳、陳余略地燕趙,縱橫家范陽人蒯通說服范陽令徐公,30餘城不加兵戰歸順楚王。解放戰爭保北戰役中,在定興城、北河及固城等地殲國民黨軍8000餘人,俘副軍長和正、副師長各1人。
長安城建於漢宣帝時,范陽公主嫁幽州刺史李宣,公主思念長安,乃於范陽縣築此城,象徵長安,故名。志載,城中有棗樹,開花不結果實,枝皆向西南,俗謂思鄉棗。長安城南高里村為戰國末荊軻好友高漸離故里。漸離為荊軻刺秦送至易水,奏易水歌。之後在秦宮以築(樂器)刺殺秦王未遂被殺。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著《高漸離》劇本,宣傳愛國主義。河內村夾於北、中易水之間而得名,為元蔡國公張柔的故里。張柔父子為元朝平定金、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張柔等攻陷金南京汴梁(開封)後,追擊金哀宗至汝南,金帝自殺,金亡。其子張弘范將南宋末帝趙昺由大陸趕至崖山海上,陸秀夫見走投無路,負末帝投海,宋朝歷經320年,至此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