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灘會

河灘會

河灘會即武功縣東河灘物資交流會,其起源迄今四千多年歷史,是關中西部歷史悠久的以紀念農業始祖后稷而形成的傳統古會。歷年農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共十一天在教稼台漆水河灘上舉行。2010年3月4日,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武功鎮東河灘會為鹹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歷史起源,集市雛形,交易項目,民俗活動,意義影響,古會新貌,

歷史起源

武功縣是中華農耕文明始祖后稷的故里,武功鎮東河灘交流大會也由來已久、淵源深厚。相傳上古時期每年春季,后稷在教稼台前教農稼穡,授民於農耕技術。武功鎮東河灘物資交流大會就是人們為紀念后稷而舉行的古會。以感謝他教會了人們知時節、勤耕耘,並感謝他為當地帶來的農業豐收。後逐年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的武功河灘會。后稷是我國農業始祖,曾在武功鎮東門外的教稼台教民稼穡——向全國慕名而來的民眾宣講農業耕作技術。武功作為農業文明的發源地而斐名海內外。享譽西北五省乃至全國的武功鎮冬季物資交流大會(俗稱“河灘會”)即起源於此。
早在新石器時代,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黃帝姬姓以漆水而居,兩大部落的先民在武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從事農、牧、魚、獵,為華夏民族的餬口生涯的開展做出了精采的貢獻。據文物考古隊從漆水沮水流域武功段的台地上發現的四十多處新石器時期遺址和先周遺址以及出土少量的陶、石、骨器評釋。距今五千年曩昔,人類已在此生活。專家還就浮沱村新石器遺址開掘的顫動世界整個史學界的陶屋和趙家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窖藏穀物與泥拌麥草,以及鄭家坡先周古邰城發掘的器物闡明推測:只有姜姬先民才有如此之高的智慧與文明。而《詩經》稱:“姜水為沮水”。《帝王世紀》載:“炎帝成於姜水,水合而東經美陽縣之中亭川水也。”的確,武功在歷史上曾有被稱為美陽縣的年月,而中亭川便是武功的古縣治所在,曾有“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之說。

集市雛形

按說各地過會,大同小異,都是露天場地,大路貨多,當地特產算是亮點。唯獨這武功鎮的古河灘會不一般。武功鎮位於關中平原腹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就有關中糧倉的美譽。在鎮上的街道旁,有一座教稼台,那是為紀念后稷建造的。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寫道,帝嚳的元妃姜原走上大腳印而受孕生下后稷,起名叫棄。從小就對培育作物有興趣。在帝堯時期出任農官,封地就在現在的武功。那時候,后稷就在此地傳授耕種稼穡的技術,人們感念后稷的功績,尊其為穀神。收穫讓人心安定,也讓人快樂。人們慶祝豐收,表達對后稷的崇敬之情,把物產拿到河灘的空地上,既是展示交流,也為了交換所需,互通有無,這種以物易物,正是最早集市的雛形,一年一年,古河灘會就這么延續了下來。
漆河在流淌,漆河西岸的這一片河灘,又迎來了紅紅火火的時節。武功鎮和流經這裡的漆河,在《詩經》里多有歌詠,《詩經·大雅·綿》有“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句子,其中的“漆”,就指漆河。知道如此悠久的來歷,再到古河灘會上走一走,能感受到有一條清晰的根系,把過往和當下,牢牢地連線起來了。這其中有變化,更有恆久的因子。

交易項目

農曆11月初7,四方百姓聚合東河灘教稼台下,紛紛帶來各自的收穫以答謝后稷,並開始以物易物,中國最早的市場即發端於此。這種互市交易形式極大促進了我國農副產品的大流通和農業科技技術的大推廣。
“教稼台前仰神農,洪蕭遺蹟揚祖風;樹藝代代有傳人,有邰熠熠萬世功。”每年這個時候可謂人山人海,祭農神,慶豐收,學經驗,物資交換,並有歌舞、雜技、戲曲等節目助興。尤其是牲口交易和木材交易,使得武功這塊土地成為繁榮的商品交易中心。土生的秦川牛和內蒙、寧夏、山西等地運來的騾馬等以此為根據地向浙江安徽等南方省份流通。秦嶺終南運送過來的優質松木杉樹等原始木材渡渭河來此一部分經當地消化做成棺木、案板、家具等運往全國各地;另一部分以原材料的形式向周邊省份擴散。
從某種意義上講:河灘會承載的歷史,烘托出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豐功偉業,更是在激勵人們開拓創新上發揮著很大的教育作用。

民俗活動

武功東河灘物資交流大會作為最為古老、最為龐大、名震西北,享譽九州的農資盛會,印證了后稷當年用他農官的身份,借冬里農閒之時組織舉辦農耕技術傳授和集市貿易活動,這個活動不但解除了天下民眾飢餓之苦。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這一活動深得萬民擁護和推崇,延習至今。
過廟會這一傳統的民俗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廣為流傳。但若追其始源,武功當為久遠的傳承之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功縣鄭家坡先周遺址和后稷教稼台就是很好的實物例證。在鄭家坡發現的“有邰國”遺址中,出土的鼎、簋、尊、觚、爵等祭祀器皿,不但證實了《詩經·思文》里“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丞民,莫匪爾及。”祭祀后稷的真實性。而且也肯定了人類因農耕文明,率先開創了有邰國的史實。至於教稼台它既是后稷向云云眾生示範稼穡的講台,又是後來人謝天拜地,感恩姜嫄后稷的祭台,這些實物的顯現是記載中國最早廟會的雛形。
而今在姜嫄墓半山腰有一崎嶇小路叫蜡祭坡,更能證實那時逢會時場面的熱鬧與壯觀。
史載,周時,每到農曆十一月初七,趕集的人們為了祭拜姜嫄后稷母子倆,起早貪黑從四面八方抬著大蜡來到河灘,從教稼台小華山上的姜嫄墓進發。可姜嫄墓在小華山之巔,山勢險峻,坡陡溝深,道路難行,人們只好將抬來的好多大蜡從上擺到下,行成了“燈火夜間明,蠟盤白晝多”的奇觀。而想上去朝聖,但力不從心的婦孺們則只能在小華山周圍和教稼台旁“仰觀稷山景,俯聽漆水聲”的同時,更能感受到“赫赫姜嫄,其德不回。皇皇后帝,皇祖后稷”所開創農業統序後,帶來的太平盛世下物品物資交易的忙碌與繁榮。久而久之,人們又將秧歌、竹馬、社火、鑼鼓、高蹺、戲曲等節目,搬到會上助興演出,晝夜不停。

意義影響

東河灘會作為鹹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進代表,不僅是對原始農耕文明的文化傳承,更是對現代物流運輸的形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東河灘萬畝良田是我國農業始祖后稷開發的最早的古代農業示範基地,也是保存至今最大的的紀念后稷農業物資盛會。
以紀念農業祖師后稷而形成的河灘會,首開商品貿易和市場經濟的先河,同時也為貨幣的產生、農牧業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作為世界文明最早發祥地之一的農耕文化長盛不衰,載入史冊。
河灘會,農博會(即農高會)是舉辦時間一後一前,展示方式一古代一現代,形成“南有農高會,北有河灘會”的盛況。武功人正用嶄新的姿態,依歷史河灘古會打造成現代物資交流盛會,向著關中商貿強縣而邁進。千年古鎮——武功鎮也將因此而重放光彩!

古會新貌

2018年12月13日-2019年1月11日(農曆十一月初七-臘月初六)武功古城第三屆后稷文化節暨河灘古會在武功縣武功鎮姜嫄水鄉、后稷廣場、美陽關三地同時開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