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年(1931年),河瀝溪街道境域設坊市都及河瀝溪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河瀝溪鎮稱同善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稱東津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復稱河瀝溪鎮。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設西津、河瀝溪兩鎮,分隸一、二兩區。
1952年8月,設西津鄉、嵩嶺鄉、河瀝溪鎮。
1956年,西津、嵩嶺2鄉併入河瀝溪鎮。
1984年12月,再將西津鄉(1961年9月復設)所屬8個行政村併入河瀝溪鎮。
2001年4月,撤銷河瀝溪鎮,原河瀝溪鎮嵩合、塢村、蔬菜3個村及橋東、橋西2社區,與原畈村鄉全部、平興鄉一部分合併,設立河瀝溪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河瀝溪街道轄橋東、橋西2個居民委員會,畈村、長虹、平興、河瀝溪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9個居民小組、18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河瀝溪街道轄5個社區、3個行政村;河瀝溪街道辦事處駐橋東社區高橋路2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自然資源
2011年,河瀝溪街道有耕地面積1.4萬畝;林地面積8500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河瀝溪街道轄區總人口3167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768人,城鎮化率34.0%,另有流動人口1255人。總人口中,男性16006人,占50.5%;女性15664人,占49.5%;18歲以下4319人,占13.6%;18~35歲7412人,占23.4%;35~60歲13477人,占42.6%;60歲以上6462人,占20.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1520人,占99.5%;其他少數民族150人,占0.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2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河瀝溪街道財政總收入1.6億元,比上年增長35.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658萬元,比上年增長38.5%。國稅收入9439萬元,比上年增長31.5%;地稅收入6561萬元,比上年增長39.9%。
農業
2011年,河瀝溪街道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8000萬元,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8500頭,年末存欄5800頭;家禽飼養量60萬羽。
工業
2011年,河瀝溪街道工業形成以耐磨鑄件、汽車零配件、電子元器件、機械產品、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達到32.74億元;工業增加值7.5億元,比上年增長88.4%,工業企業176家,職工2.16萬人。
商貿
2011年末,河瀝溪街道商業網點1049個,從業人員400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6億元;城鄉集貿市場2個。
金融業
2011年末,河瀝溪街道金融機構有各類存款餘額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各項貸款餘額3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河瀝溪街道有幼稚園12所,在園幼兒800人,專任教師130人;國小1所,在校生396人,專任教師57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16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0.4%。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河瀝溪街道有文化廣播電視站1個,村農家書屋6個,社區圖書閱覽室2個,藏書1.2萬冊,體育場地15處,安裝健身器材19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河瀝溪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個,其中一級甲等綜合性衛生服務中心1所,衛生室(所)14個;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02張,固定資產總值21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5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17人,註冊護士15人,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7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河瀝溪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2戶,人數947人,支出408.5萬元,比上年增長13%;城市醫療救助11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92人次,共支出12.6萬元,比上年增長4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80戶,人數937人,支出148萬元,比上年增長4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3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6.3萬元,比上年增長14%;社會福利費51.9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5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5人。社區服務設施10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務站2個;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5178人,參保率86.6%。
交通
河瀝溪街道境內有興業路等道路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