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街

河濱街

河濱街位於山東省臨沭縣城中心,系臨沭縣政府臨沭鎮駐地街,北與利民街相連,西與振興街相鄰,南與半路后街接壤,東與曹村街相接,占地面積92公頃,其中耕地50.5公頃,103戶,人口450人。由於國家建設逐年徵用土地,至1987年僅剩1.2公頃耕地,經省政府批准,全村轉為非農業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濱街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沭縣城中心
  • 面積:92公頃
  • 人口:450人
  • 人口性質:非農業人口
歷史沿革,基本介紹,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街道建設,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基層行政組織,信訪工作,人物簡介,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臨沭鎮河濱街概況
明初(公元1368年),高姓為避兵燹,由海東喜鵲窩遷此定居,時值花木繁茂季節,因名夏莊。以後雲、尤、孟、劉、解、王等姓陸續遷來,人戶不斷增加。1941年臨沭置縣後,夏莊根據地理位置劃分四個自然村,該村聯名為東南村,1984年定為河濱街。

基本介紹

2000年全街共有366戶,1098人,43名黨員,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 全街有姓氏二十餘個,其中高姓最多。
河濱街河濱街
2000年總收入1191萬元,人口1098人,人均純收入3160元,全部是二、三產業收入。2000年全村人均納稅千元以上,名列全鎮第一。1995年被評為市級美在農家明星村, 1996年評為小康村,1997年被評為市級先進黨組織和市級文明村居示範點,1998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2000年被評為五好黨支部。

大事記

1945年,縣農工會駐東南村,通過工作組培養、教育,全街第一 次有22人同時入黨,1948年解明喜任第一屆黨支部書記。
河濱街河濱街
1946年, 全街所有符合條件的青年共22名同時報名參加解放軍,入伍率達到100%。
1951年春,該村同時成立兩個互助組。
1971年,為方便縣城交通運輸,集體投資2000元,在縣城常林路北側建馬車店一處,為該街第一個副業項目。
1977年,劉玉華大學畢業回鄉當農民,幫街道成立一個電氣焊、火補維修組,當年為集體增加收入3000多元,成為臨沭縣城第一家對外營業的修理門市部。
1978年,糧食總產17萬公斤,年總收入8.24萬元,人口777人。
1982年,糧食畝產680公斤,比1978年增長250公斤。
1983年,投資30萬元興建河濱建築公司。
1985年,投資80萬元,興辦刺繡廠,臨沭百貨大樓和旅館樓。
1988年,投資60萬元,硬化大街小巷。
1992年,投資200萬元建成集吃、住、娛樂為一體的全縣第一家高級賓館-興大酒店。
1994年, 投資100多萬元,興建河濱酒樓、物資開發公司,高文班興辦第一家私營企業-臨沭縣華豐化肥廠。
1995年,投資70萬元興建居委會辦公樓。
1996年,投資300多萬元興建全縣第一家商城-常林商城,高華興辦第二家私營企業--臨沭縣雷華塑膠編織有限公司。
1998~2000年,投資300萬元興建沿街商業樓25座,總面積8000平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49年~1956年
,街道成立了互助組、 初級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挖井15眼,修河壩5條,蓄水3800立方米,先後購進抽水機10台,所有農田實現了水澆化,成為全縣農田水利建設先進單位。
河濱街河濱街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82年糧食畝產680公斤,比1978年增長250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生產經濟效益,街道實行了統一耕種、統一施肥、統一收打、統一行銷、統一施藥。“五統一”農業生產管理辦法,被縣委縣府認可並在全縣推廣。
隨著土地的減少,該街道居委會引導居民大力發展城市農業,先後建起冬暖式大棚20個, 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芸豆、西葫蘆等蔬菜,改善了街道居民的生活。1987年全街農民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街道居民告別了傳統農業。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 1983年,街道多方籌資30萬元興建河濱街建築公司。公司成立後,採取強化宣傳,提高服務質量等手段,在臨沭縣城樹立起了較高的聲譽。爾後,經濟效益連年增長,18年來共為集體增加收入300多萬元。
1985年,街道兩委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投資30萬元建起刺繡廠,解決了20多名閒散勞力的就業問題, 連續3年年創收入15萬元以上。1992年以來,本著“集體、個體一齊上”的原則,先後興建了臨沭縣板簧廠、臨沭縣華豐化肥有限公司、臨沭縣雷華塑膠編織有限公司等工業項目,年創利稅300多萬元。
臨沭縣華豐化肥廠,是在街道兩委幫助下,個體戶高文班興辦的街道第一
家私營企業。企業生產的華豐牌復混肥是根據不同土壤需求組織生產的,克服了單純使用氮、磷、鉀肥導致土壤中微量元素缺少、土壤質量下降的問題,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土壤的需求。 2000年底,臨沭縣華豐化肥廠已發展成占地5.87公頃,擁有標準廠房3.8萬平方米,擁有資產1.08億元,職工680人,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86人,6萬噸自動化流水線5條,可年產複合肥30萬噸,過磷酸鈣5萬噸的大型企業。產品暢銷全國22個省600多個縣、 市,並遠銷到朝鮮、馬來西亞等國家。該企業先後被授予“農業部全國質量管理達標單位”、“山東省重契約守信用單位”、“省消費者滿意單位”等稱號。
河濱街河濱街
臨沭縣雷華塑膠編織有限公司,是1996年在街道兩委幫助下,由25歲的下崗職工高華興辦的街道第二家私營企業。目前,該企業業務已涉及到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固定資產上千萬元,年產值2600萬元,年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條的生產規模。企業生產的二合一塑編袋、內襯袋、微肥袋及飼料包裝袋等50多個品牌得到了行業專家的關注和社會的廣泛讚譽。同時他們還為用戶製作各種電雕版和普膠版,並免費為用戶設計彩色和普通版樣等。該企業的成功,為臨沭縣復混肥生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全縣年節約包裝費用500多萬元。該企業被山東省工商局確立為印製商標定點單位。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 該街道地處縣城中心,東西毗鄰臨沂、連雲港兩個機場,南北西三面接近3條鐵路及京、 滬高速公路,交通便利。1985年投資50萬元興建了臨沭百貨大樓和旅館樓, 安置待業青年50多人,當年實現利稅10多萬元。1992年,投資200萬元建成集吃、 住、娛樂為一體的全縣第一家高級賓館--興大酒店,當年實現利稅30萬元。1994年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河濱酒樓、物資開發公司。1995年又投資70萬元,建起了一座集辦公及商務為一體的樓房一座。 1996年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了全縣最大的集零售批發為一體的綜合商場--常林商城。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容納個體攤位500多家。 該商城年貿易成交額高達3.5億元,年創利稅120萬元。1998~2000年,3年連續投資300萬元興建沿街商業樓25座, 總面積8000平方米,年創集體收入60萬元,有力地促進了個體私營經濟的大發展。外地客商來此投資1000多萬元,興辦、聯辦私營企業10多家,為街道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街道被中共臨沂市委、市政府、臨沭縣委、縣府,臨沭鎮黨委政府命名為“經濟發展明星村”、“招商引資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為豐富居民的生活娛樂活動,建立了文化大院,內設黨員活動室、電教
室、老年活動室、青年婦女之家、閱覽室,使居民在閒暇時間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投資5萬元興建了高標準託兒所、 衛生室,為民眾排憂解難。全街電話入戶率已達95%。 20%的人,人手一部手機,家庭自備轎車、麵包車30餘輛。近年有100多人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其中30人本科,45人專科,街道居民的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河濱街河濱街
人民生活及集體福利 1978年全村戶戶都通上電,1988年集體投資60餘萬元,硬化了全村大街小巷路面,家家通上了自來水,鋪設了下水管道,實現了水、電、暖三通。為了保證居民老有所養,凡年滿60歲老人,集體每人每月發放50元生活補助金,老黨員補助70元。為回響計畫生育號召,街道為獨生子女戶,實行了兩全保險和養老保險,街道居民安居樂業。

街道建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居住條件已不適應當前生活要求,根據民眾要求, 經研究決定對舊城進行改造。從2000年起至2002年利用3年時間將全街所有舊房拆除,由集體設計,按統一標準,建成兩層半別墅式的小洋樓。同時街道每戶發給建樓補助金一萬元。現已初具規模,到2002年能全部完工,形成花園式的別墅區。 使人均住宅面積由20平方米上升為100平方米。縣委、縣府在河濱街召開了現場會,在駐城各村街推廣該街道的經驗做法。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

1948年成立第一屆黨支部,解明喜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 街道有22名
青年和200多名民工參加了臨沂、棗莊、淮海等戰役。1950年全村有黨員23名。1983年,高文慶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連續18年被臨沂市委、臨沭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街道被臨沭縣委、縣府命名為“文明單位”“治安先進單位”。現全村共有黨員43名, 現任黨支部委員5人,分別是高文慶、高文山、尤作祥、高文全、高學武。
河濱街河濱街

基層行政組織

1939年6月, 建立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相繼建立。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大隊。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1984年建立居民委員會,陳學明任主任。現任街道居委會主任高文山,副主任尤作祥,委員孫艷榮、高樹密、高學武。

信訪工作

一、思想工作面對面:對轄區記憶體在的矛盾,事關民眾利益的問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領導深入到上訪人家中與他們面對面的接觸,心與心的溝通。虛心聽取意見,主動解決困難,通過引導、教育和幫助,使他們思想疏通了,認識提高了。比如,半窯居委會2組和3組的部分民眾要求提 高土地承包金問題。聲稱如果不答應就集體去區、市上訪。街道辦主任張則貴同志親自上門進行政策選傳、解釋承包契約,成功地說服了那些要求上訪的民眾。 二、個案包乾“全日制”:對個別思想固執,認識偏激的人,實行二十四小時防控;比如,退役志願兵胡某多次上訪未果。辦事處了解情況後,就指定相關人員和所在居委會幹部進行包乾,白天在居委會學習法律,政策及檔案;晚上幫他到夜市擺攤做生意,確保胡某不失控。
河濱街河濱街
三、重點“防區”重點防:對於矛盾問題集中的轄區,要求所在地居委會落實日報告制度,緊急情況隨時報告制度;對於上訪人經常聚集的地方,比如,在市、區政府廣場等場所。街道辦成立了巡查小組,有紀工委書記康士忠同志總負責,每天中午,晚上都要去巡查,確保問題發現及時,處置迅速,不發生外在的消極影響。
四、人人都當“消防員”:基於“兩會”這一特殊敏感時期,街道辦要求全體工作人員,居委會全體幹部,民眾中的先進分子都要投入到信訪穩定工作中來,合力構建河濱街道信訪穩定工作的大格局,要人人參與,個個擔責,不分地段,不分時間,不分職務,一經發現苗頭,迅速、果斷處理。

人物簡介

高文慶 1942年生,1966年參加工作,1971年入黨,1983年任支部書記,縣第十一、十二、十三屆人大代表,1996年被市委表彰為模範農村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1998年被評為市勞動模範。
劉玉華 1947年生,中共黨員,1977年大學畢業回鄉當農民,現任山東省高新技術開發辦公室主任。
高文班 1948年生,中共黨員,農民企業家,市人大代表,現任臨沭縣華豐化肥廠總經理,他興辦的企業被授予“AAA級信用企業”稱號。
高華 1971年生,山東省青年企業家,自辦臨沭縣雷華塑膠編織有限公司,並自任經理。他興辦的企業被授予“AAA級信用企業”稱號。

地圖信息

地址:臨沂市臨沭縣順河東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