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力量
理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全院教職工90餘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近30人。
博士生導師4人,
碩士生導師20餘人。近40%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國外留學經歷的教師20餘人。多名教師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333”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等人才計畫。
學院教師承擔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所有數學、物理類課程的教學工作。長期以來,為學校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多方好評。榮獲“寶鋼教育獎”、“霍英東教學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等多項教學成果獎。學院教師還組織和培訓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江蘇省工科院校的“高等數學”競賽,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科研學術
近年來理學院科研工作成績突出。每年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被SCI檢索的超過30篇。承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其它科研項目多項。理學院對外學術交流廣泛,與美國、德國、日本、捷克、韓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以及國內的許多高校、研究所有合作與互訪活動。學院教師每年出席各種國際、國內的學術會議30多人次。
研究領域
目前數學系教師比較穩定的研究領域是:
1. 組合數學與套用
2. 極值圖論,Ramsey 理論和網路穩定性
3. 偏微分方程理論與套用
4. 計算水力學
5. 水文水資源數據信息統計,分析與處理及在決策控制中的套用;
6. 數量經濟學
7. 運籌與最佳化
8. 非線性泛函分析
物理研究領域
近代光電測試技術及套用研究
該研究方向有徐友仁、林建偉、顧定安、朱衛華等教授和副教授開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雷射全息干涉計量、光學流動顯示技術、光電檢測、控制與自動化、大壩安全監測儀器及系統等。參加完成的“固體表面上流動膜沸騰與液滴蒸發的機理研究”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EF—4電子和場實驗儀”獲1990年國家教委教學儀器研究成果三等獎。
新型功能材料的微觀結構及套用研究
該研究方向有殷士龍、徐援等教授和副教授開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新型功能材料的微觀結構和理化性能,為有關工程材料的製備和套用提供依據。近年來在多層膜、納米材料的測量分析和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多次被國際五大權威刊物索引,擁有轉靶X光機等大型儀器。
專業簡介
數學系
河海大學理學院數學系設有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本科專業;以及數學技術實驗室和數學套用與發展研究所等機構;並擁有數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學校自設二級學科水系統科學博士學位授予點和水系統科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其中數學二級學科中的套用數學學科是河海大學重點建設的學科。現有在讀本科生480餘人,在讀碩士研究生近90人。數學系現有教師50餘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15人,江蘇省“333”人才工程培養對象2人,“青藍工程” 培養對象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3人,在讀博士生9人,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教師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偏微分方程、非線性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實分析理論、套用機率統計、隨機數學與工程技術、計算數學與工程技術、運籌學、金融數學等。廣大教師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從事科研工作,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以及來自部委和生產單位的科研任務。每年都有60餘篇學術論文發表,其中不少文章均發表在國內外一流的專業期刊上,並被SCI、EI等檢索。近五年來,數學系教師獲得了多項省級及校級教學、科研成果獎。還指導本科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江蘇省高等數學競賽等,每次競賽均獲得全國一、二等獎和江蘇省一、二、三等獎等。我院數學系和國內外許多著名高校的數學院系、研究所有深入的交流合作,並與美國、日本、捷克,新加坡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高校的數學院系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正在迅速地向前發展。
大學數學部
大學數學部現有教師22人,副教授及以上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7人。該部主要承擔全校除數學專業之外的所有專業本科生的《高等數學》、《幾何與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計算方法》、《線性代數》、《複變函數》、《積分變換》、《偏微分方程》、《場論》等數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另外還負責每兩年一次的江蘇省非理科專業高等數學競賽的工作。該部教師除了完成教學工作以外,還積極參加科研工作。先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承擔了省部級基金等項目,以及來自部委和生產單位的科研任務。每年有十多篇學術和教學論文發表。近年來,獲省級和學校多項教學和科研成果獎。如《線性代數》課程被評為江蘇省一類優秀課程,《線性代數》及《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建設先後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高等數學》、《幾何與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被評為學校精品課程。此外,在近幾屆江蘇省高數競賽中,一等獎獲獎人數在不斷增加,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物理系
2001年設立物理系,現有光學、凝聚態物理兩個研究方向,設有凝聚態物理碩士點,全系現有教職工約30人,教授1名、副教授8名,高級工程師2名,高級實驗師3名,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裝備優良。
本專業以“寬口徑、厚基礎、增強適應性”為辦學指導思想,以物理學、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為學科基礎,主要培養介於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技術套用之間、具有較紮實的物理學基礎和較強的套用開發能力的套用型、研究型人才。光電技術與套用作為專業方向。
專業教師配置:本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由不同的教師承擔,電子信息類和計算機類課程由我校電氣院和計信院承擔,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專業實驗室情況:學校在江寧校區新建了實驗大樓,專業實驗室面積(600 M2)。近4年學校累計向本專業投入專業實驗室建設經費225萬元。建立了普通物理實驗室、近代物理實驗室、光電技術實驗室、感測器實驗室和單片機實驗室。
物理實驗中心
河海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始建於1952年,其前身是原華東水利學院基礎課部的物理實驗室,現隸屬於河海大學理學院。歷經半個世紀的不斷開拓與建設,已由過去僅有400多平米、幾十萬元儀器設備、單一的普通物理實驗室,發展成為擁有總建築面積2150平米、儀器設備資產總值達409萬元、建有《普通物理實驗室》、《近代物理實驗室》、《光電技術實驗室》、《感測器技術實驗室》、《單片機技術實驗室》。
物理實驗中心目前承擔全校27個理工科專業76個班級2500多學生的物理實驗課教學,教學工作總量超過16萬生學時,是河海大學規模最大的公共課教學實驗中心。實驗中心常年面向我校理工科本科學生開設“大學物理實驗”、面向物理專業學生開設“普通物理實驗”、“近代物理實驗”、“感測器技術實驗”、“光電技術實驗”和“單片機技術實驗”等實驗課程。
中心在課程設定上採用必做實驗和開放式選做實驗相結合的方式,現已成為全校面積最大、教學工作量最多、採用開放式教學方式時間最長的基礎實驗教學基地。
中心1999年6月3日通過了教育部委託江蘇省教委、江蘇省教育評估院組織的“基礎課教學實驗室評估”,是我校“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基礎實驗中心之一。
中心現有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15人,其中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5人,講師和工程師5人、助教和助理工程師5人。中心所屬教師隊伍中,博士1人,在讀博士3人,碩士學位9人,大學本科4人,大學專科1人。
近年來,中心教師(含在編教師和任教教師)所發表的論文、論著數量逐年增加。2001年以來,共發表科研、教學方面的論文、論著60餘篇。
教學儀器研製方面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項,省級高校二等獎1項,音像教材方面獲部級優秀教材二等獎3項,優秀獎1項。校級獎勵多項。成果列表如下:
“電子與場實驗儀”獲國家教委“高教物理儀器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熱力學演示儀器”獲國家教委“高教物理儀器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溫度感測器實驗裝置”獲江蘇省教學系統自製實驗儀器高校組二等獎
“波的干涉與相干條件”獲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電教教材二等獎
“自感互感現象”獲全國電力系統第二屆優秀電教教材優秀獎
參編的“大學物理學電視插播片”獲全國優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二等獎
參編的“大學物理學”(音像文字結合教材)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
物理實驗中心歷年獲得的榮譽有:
1986年 評為“全國高等學校實驗室系統先進集體”
1986年 評為“江蘇省高等院校先進實驗室”
1986年 評為“河海大學先進實驗室”
1999年 評為“河海大學實驗室管理 先進集體”
2000年 評為“河海大學校風創優工作 先進集體”
2001年 評為“河海大學211工程”子項目建設 先進集體
生產科研方面,曾參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得水利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南京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校級獎勵多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成果列表如下:
參加大亞灣核電站溫排放物理模型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灌合口外航道模型試驗研究項目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研製“電子與場實驗儀”項目獲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研製“氣紡機微機故障檢測系統”項目獲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光學CT垂線坐標儀”獲國家發明專利
新型實用專利
一種帶正反饋電路的音響設備(專利號:01263508.1)(頒證日: 2002.07.17)
變速滑鼠器(00219096.6)(頒證日:2000.10.14)
一種音頻功放電路(專利號:01266439.1)(頒證日:2002.07.17)
一種帶閥門的膜式流量計(專利號:01244625.4)(頒證日:2002.10.30)
一種帶紙盆軸向振動位移檢測裝置的揚聲器(專利號:02218496.1)(頒證日:2002.10.30)
就業形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數學和物理在高新技術和工程學科乃至經濟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社會對理科人才的需要也日益增加。近幾年,學院每年的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成為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生,繼續深造。其餘畢業生進入學校、企業、事業等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和套用工作,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不少人已成為自己行業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