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三號

河海三號

“比由”的前身其實是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的學生馮全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創辦的一份校內期刊《河海三號》。由於迎合學生和商家的口味,一下子壟斷了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的消費平台,也成為河海大學的創業品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海三號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4日
  • 創刊人:馮全
“比由”的前身其實是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的學生馮全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創辦的一份校內期刊《河海三號》。
2013年下半學期,還是大一新生的馮全在學生會外聯部工作,一次偶然出去拉贊助,嗅到了商機。“因為我們學校管理比較嚴格,相對封閉,商家很難進校發傳單,而當時學校在這一方面屬於空白。”
對於學生來說,要聚餐、要訂做文化衫,好多消費需求也想要有靠譜懂自己的人來推薦。“我們就是利用校內校外雙方的需求,來做這樣一個平台。”馮全說,他和同學先在校園網“人人網”先期試水,製作了電子期刊,上面羅列了很多物美價廉的小店推薦,相當於一份校園周邊吃喝玩樂全指引的手冊。
同時線上下,又設計了一份期刊樣稿。“當時我其實就拿了一份粗糙的樣稿跑商家,萬達、學校周邊,跑了近百戶商家,居然拉到了七八個。”
2013年5月4日,第一期《河海三號》創刊,這份簡單的刊物上,由於迎合學生和商家的口味,一下子壟斷了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的消費平台,也成為河海大學的創業品牌
“我覺得挺有用的,如果拿著期刊去吃飯,還能打折。”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大三學生楊璇就自己體驗過,覺得既方便又划算。
大二一開學,馮全和夥伴們又最佳化了自己的設計,把學校周邊的商家結合地理位置,做了個手繪地圖,一下子吸引到四五十個商家,學生群體中的反響也很熱烈。
一時間,要做文化衫的、想出門旅遊的,禮品團購的,都找上了他們,短短三個月,他們靠這個賺了10萬元。“我們當時的盈利來源主要就是商家的廣告費、返點以及差價。”馮全告訴記者,了解到學生的需求,他們還去九龍批了很多日用品回來賣。“比如我們有游泳課,學校外的超市要賣60多一套,在我們這兒就只要40多,當時一訂就是500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