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沙鎮鎮

河沙鎮鎮

河沙鎮鎮,隸屬於邯鄲市邯山區,距縣政府9.5千米。京深高速、邯(鄲)大(名)公路過境。鎮政府駐南街村。1953年建河沙鎮鄉,1956年辛里鄉、文莊鄉和南泊鄉合併為河沙鎮鄉,1958年劃歸永年縣屬河沙鎮公社河沙鎮管理區,1961年改河沙鎮公社,同年劃歸邯鄲市郊區,1962年復歸邯鄲縣,1984年改鎮。

2016年9月30日,將原邯鄲縣的河沙鎮鎮、南堡鄉、代召鄉劃歸邯鄲市邯山區管轄,將原邯鄲縣的尚璧鎮、南呂固鄉、兼莊鄉、三陵鄉劃歸邯鄲市叢台區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沙鎮鎮
  • 外文名稱:Heshazhen Zhe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
  • 下轄地區:裴莊、王莊、西堤等
  • 政府駐地:南街村
  • 電話區號:(+86)0310
  • 郵政區碼:056108
  • 地理位置邯鄲市邯山區間東南部
  • 面積:48.14平方公里 
  • 人口:43835人(2017年) 
  • 方言:晉語-邯新片
  •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邯鄲機場
  • 火車站:邯鄲站
  • 車牌代碼:冀D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域位置,經濟概況,奶牛養殖業,特林果花卉業,優綠色小雜糧種植,農業產業化經營,社會事業,生態村建設,文體建設,民主建設,民俗文化,何為廟會,廟會形成的歷史,

建制沿革

1953年建河沙鎮鄉,1956年辛里鄉、文莊鄉和南泊鄉合併為河沙鎮鄉,1958年劃歸永年縣屬河沙鎮公社河沙鎮管理區,1961年改河沙鎮公社,同年劃歸邯鄲市郊區,1962年復歸邯鄲縣,1984年改鎮。
2016年9月30日,將原邯鄲縣的河沙鎮鎮、南堡鄉、代召鄉劃歸邯鄲市邯山區管轄,將原邯鄲縣的尚璧鎮、南呂固鄉、兼莊鄉、三陵鄉劃歸邯鄲市叢台區管轄。

行政區劃

轄河沙鎮東街、河沙鎮南街、河沙鎮西街、河沙鎮北街、夾堤、北文莊南文莊、柴莊、苗莊村徐莊、南大屯、辛里、朱冀莊、東堤西堡、裴莊、王莊、西堤、西堤西堡、南泊、小堤、梁家町、馬堡、七岔道、閻莊、西里堡、史東堡、王東堡、邢東堡、范莊、南榆林、北榆林、杜家寺、賀莊、李莊34個行政村。

區域位置

河沙鎮鎮(Heshazhen Zhen)位於邯鄲市境東南部,距市政府9.5千米。京深高速、邯(鄲)大(名)公路過境。

經濟概況

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綜合效益,走農業耕作機械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主體組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立足城郊優勢,重點培壯奶牛養殖、林果花卉種植、綠色小雜糧種植三大基地。

奶牛養殖業

奶牛養殖
積極發展畜牧養殖業,繼續發展蛋雞養殖和瘦肉型豬養殖,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業,努力實現“發展奶牛10萬頭,人均增收2000元”目標,培強做大滏陽乳業、辰翔奶牛良種繁育中心、虹橋飼料等龍頭企業,搞好畜禽改良、技術推廣、疫病防治、飼草飼料四大體系建設,提高科技服務水平,保障奶牛養殖業健康順利發展。

特林果花卉業

充分發揮趙王仙桃的品牌效應和綠源農業龍頭帶動作用,積極發展特色林果、優質林果,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拓寬銷售渠道,逐步實現訂單銷售、網上銷售。積極發展花卉種植業,加快花卉、苗木新優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步伐,逐步擴大花卉種植規模,使之成為市區花卉苗木主要供應地。

優綠色小雜糧種植

按照區域化開發、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原則,建設綠色小雜糧種植基地,擴大小雜糧種植規模。大力發展紅豆、綠豆、蕎麥、穀子等特色小雜糧種植,扶強壯大瑞禾莊園酒業有限公司、佳佳興小雜糧精選加工廠等龍頭企業,發揮“黃粱青酒”、“佳佳興小雜糧”品牌效應,帶動西部小雜糧種植基地發展,形成“龍頭 基地 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的產業化格局。

農業產業化經營

以完善農業產業化體系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延伸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促進產加銷經營一體化。培育扶持大地長青無公害蔬菜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錯季菜、品牌菜等。
加快農技推廣服務網路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速優良種苗繁育等先進實用技術的轉化與套用,建立完善農產品安全生產質量監測體系,全面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節水灌溉、集雨蓄洪等水利工程,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紮實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社會事業

生態村建設

村莊規劃
村村制定創建規劃,完成“兩圖一書”的製作。
村莊硬化
到今年年底,首批3個創建村和沿邯大路5個重點村在完成主要街道硬化的基礎上,實現街街通、巷巷通、戶戶通。2006年—2007年全鎮33個村街巷實現全部硬化。
村莊綠化
按照“村在林中,樹在院中,人在綠中”的目標,結合創建規劃要求,要達到“五個綠化”,即路渠綠化、農田綠化、環村綠化、街道綠化、庭院綠化。
村莊淨化
各村要粉刷牆壁、書寫創建標語和書寫牆頭詩,進(出)村口樹立文明生態村標誌牌,在庭院大力推廣“一建四改”,開展村容村貌綜合治理,重點整治農村“九亂”(柴草糞肥亂堆、畜禽亂跑、車輛亂停、建材亂放、廣告亂貼、污水亂流、違章亂建、秸稈亂燒,小廟亂建)。各村要定期開展衛生評比活動,建立健全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將衛生管理制度上街上牆,並做到“五個一”(一支清潔隊伍,一輛垃圾清運車,一個垃圾存放池,一個垃圾填埋點,一條文明衛生示範街)。村內主要街道兩旁鋪設便道磚,做到齊整統一,美觀大方。
村莊亮化
村莊亮化對首批創建村和沿邯大路5個重點村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安裝路燈,體現農村特色,富有農村氣息。

文體建設

修建街心花園或休閒廣場,建立和完善“四室兩欄”(圖書室、文化活動室、廣播室、醫療衛生室、宣傳欄、村務公開欄),要配備必要的文體器材,規範制度,活動經常。認真開展“十星級文明戶”、道德標兵、誠信農戶、好婆媳、好妯娌等創評活動,“十星級文明戶”的參評率達到100%,掛牌率達到85%以上,誠信戶要達到60%以上,並要造冊建檔。
村村配齊專兼結合的宣教隊伍,成立文藝宣傳隊。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婦女禁賭會等民眾自治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經常。舉辦秧歌隊表演、農民運動會、農民讀書讀報活動等,進一步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素質。

民主建設

組織開展好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兩強一促”活動,進一步深化“一制三化”的推廣和創新。大力推進乾群懇談例會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組織建設,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項制度的落實。
切實搞好民主議政日活動,村務公開率達到100%,民眾滿意率達到98%。進一步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為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奠定強有力的思想、組織保證。要充分發揮兩室作用,提高使用率。要提高公開欄的公開質量和效果,真正成為幹部民眾溝通的橋樑和紐帶。

民俗文化

何為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廟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廟會形成的歷史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民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
為了爭取民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
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農村趕廟會,一般都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杯斛交錯“不醉不休”,或走街串巷燒香拜佛,更有甚者酒後打架滋事,讓原本熱鬧的聚會大煞風景。如何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讓農民過一個文明祥和、歡樂有趣的廟會?近年來,邯鄲縣文聯注重農村文化活動的扶持和引導,建立了鄉村藝術人才庫,相繼成立了縣美術協會、攝影協會、舞蹈協會、戲劇協會、書法協會等組織,把鄉村文藝骨幹吸收到各種協會中。充分發揮這些文藝帶頭人的作用,先後成立書畫社、詩社、文學社等各類民眾性團體,大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
南街書畫社就是由此產生的。從成立最初的4人已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利用重要節日,開展文化創作交流。10餘年間舉辦了12屆農民書畫展,輻射帶動了周邊10餘村的農民參與,一大批作品先後在省市乃至全國獲得大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