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志》是清代張瓚、王全臣編修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河州志
- 作者:張瓚、王全臣
- 類別:地方志
- 創作年代:清代
《河州志》是清代張瓚、王全臣編修的地方志。
《河州志》是清代張瓚、王全臣編修的地方志。內容簡介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張瓚(雲南武定縣人,康熙二十四年任河州知州)奉命重修,未見刻本。四十六年(1707),王全臣復重修。是志以河州為主,兼及循化、貴德地區。分地理...
《嘉靖河州志》,甘肅省方誌,吳禎撰,清劉卓增訂,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四十二年(1563)金台劉氏仕優堂重刻。內容簡介 正文共4卷,卷首1卷,卷1地理志,包括沿革、郡名、分野、形勢、疆域、山川、城池、橋樑、里廓、古蹟、災祥...
長福,生卒年不詳,其父親名叫長吉貼木。根據明嘉靖本《河州志》的記載,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長福任河州衛中左所副千戶,志書中說"福善騎射,勇悍過人"。簡介 人物生平 在任上,他屢立軍功,得到升遷,官至陝西都司...
何鎖南,又名何鎖南普。東鄉族,元末明初甘肅人。明時住河州右丞里(今臨夏東鄉),清代遷居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州),自幼好習弓馬,勇略過人,年長,漸服眾,成為河州吐蕃頭人。人物評價 元末任榮祿大夫、陝西等處平章政事,吐蕃...
銀川驛,在今甘肅積石山縣銀川鄉政府所在地,圍牆遺址尚存,長、寬各150米。據明嘉靖《河州志》記載:銀川驛因當地土質鬆軟塌陷,驛館頹圮,不堪駐節,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州劉卓督令驛臣劉定維修,後又墜毀。隆慶三年(1569年...
清康熙《河州志》上載有三十六族族名,但說"以上系古族,今俱無存"。清《循化志》上說"今皆不可考,然大抵中馬十九族皆有之。或有一土司而兼管數族者,如癿藏王土司之管癿藏、紅崖等六族是也"。據史料記載,河州衛中馬番族有57...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編修《河州志》時,已改為道正司。明末道正司廢。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白雲觀,年久失修,殿堂零落。多已傾塌。知州王全臣主持,徙州衙西南之舊文廟於文昌觀,建大成殿於三清殿廢墟上,又建兩廡、戟門、...
據《河州志》記載,石嘴關曾築有土城牆,設有暗門,立有界碑,但今 皆已被毀,遺痕無存。槐樹關在明代時,漢番交界的二十四關中,其地理位置之險要莫過 於槐樹關,它地處太子山(亦名白石山、露骨山、大雪山、太峙山)腰地,距 臨...
相傳,胭脂川因盛產胭脂赤兔馬而得名。據《臨洮府志》、《河州志》載,三國時呂布所乘胭脂馬出於胭脂川。胭脂三川境內河流縱橫,水利資源豐富。發源於白石山的胭脂河、中砥河、蘇集河縱貫十個鄉鎮,至縣城交匯成三岔河,是該地區農業...
據《河州志》載:“二十四關內,如積石、老鴉、槐樹、沙麻、土門五大關,尤為入腹之門戶。”是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通要道。進關可直趨河州城,出關越達理加山埡豁直通青海循化、西寧等地。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一...
吳調元(1795年—1863年),字憲春,號筠樵,又號雲樵。嘉興人,國學生,代表作品有《河州志》等。藝術門類 吳調元的藝術門類主要是山水畫。生平經歷 吳調元於1795年出生。嘉靖二十一年(1542),任介休縣丞。於1863年逝世。作品集...
”河州文化教育十分落後,王全臣在任期間,建修書院,聘師講學。每逢朔望,親臨書院講授,獎優罰劣。康熙四十六年,王全臣調查訪問,收集整理,親自撰成《河州志》六卷。河州守備張祖淳為此志撰定的《序》中評道:“夫後之見此志者,...
據《河州州志》載:“由河州入槐樹關,經白石山、土房、為赴洮州間道”。明崇禎十一年三月十九日下午(1638年)闖王李自成率起義軍從四川入洮西,突破槐樹關進兵河州,與明將洪承疇部大戰於雙城、新集,後轉戰於隴南等地,清光緒...
明嘉靖《河州志》載“兩山如削,河流其中,西臨蕃界,險如金城,實系要地。隋置臨津關,命劉權鎮之,唐李靖伐吐蕃經積石,宋元立積石州,洪武改為關”。明洪武三年(1370年),御史大夫鄧愈統帥大軍攻克洮山、岷山、河州後,在...
茶馬貿易對甘肅的回族商業經濟產生過深遠影響,特別是對河州經濟產生的影響更為明顯。”除茶馬交易外,河州的糧食和畜類貿易也很發達,據明《河州志·地理志》記載,河州城內“大市,即糧貨市也,五穀充積,貿易至午而散,在城中大...
1970年被“開除公職”,1976年身處逆境的張思溫開始在陰濕的平房中為臨夏州檔案館抄寫、重新校刊、複製明嘉靖《河州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州志》、清宣統《河州續志》共10卷,23萬字。1977年被平反,任臨夏州政協委員.1979年徹底...
前涼張駿二十一年(344年),設立河州。前涼之後,河州相繼被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及氏、羌族政權所轄。後趙石虎曾遣大將麻秋攻枹罕不克,悻悻而去,枹罕固若金湯。義熙八年(412年),鮮卑族乞伏熾盤由譚郊(今積石山縣劉集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