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遺址出土耜》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姆渡遺址出土耜
- 藏品類別:骨、角、牙器
- 藏品名稱:耜
- 藏品尺寸:長27.4、厚1.9厘米
《河姆渡遺址出土耜》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文物。
河姆渡文化耜 河姆渡文化耜是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藏品尺寸是長16.5、刃寬8.6、厚3.7厘米。···藏品出土所在文化層: 河姆渡文化一期
河姆渡遺址出土耜 《河姆渡遺址出土耜》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文物。·:·:·藏品尺寸: 長27.4、厚1.9厘米 ·藏品出土所在文化層: 河姆渡文化一期 ·藏品介紹: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河姆渡木器耜 河姆渡木器耜1973河姆渡遺址文化出土
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相關遺址 河姆渡氏族遺址位於浙江杭州灣南岸一條狹長的河谷平原上,是1973年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發現的。遺址中出土了兩千九百二十多件骨器,其種類有耜、鏃、鑿、針、匕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
綁柄耜 綁柄耜,河姆渡文化一期的牙器。·藏品出土所在文化層: 河姆渡文化一期 ·藏品介紹: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蹟等大量珍貴文物。河...
《河姆渡遺址》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遺產,於1996年5月12日發行的,志號為1996-10的特種郵票。《河姆渡遺址》郵票全套4枚,分別描繪了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木構件、木槳、象牙器的形象。發行背景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以東25公里的河姆渡鎮,南鄰姚江,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
除木耜、小鏟、杵、矛、槳、槌、紡輪、木刀等工具外,還發現了不少安裝骨耜、石斧、石錛等工具的把柄。用分叉的樹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頭下部砍削出榫狀的綑紮面,石斧當是捆綁在左側,石錛則綑紮在前側。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許多建築木構件上鑿卯帶榫,尤其是發明使用了燕尾榫、帶銷釘孔的榫和企口板,...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利用大量珍貴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豐富內涵。 基本主題 《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展》 以300餘件文物精品為依託,配以模型、木雕、燈箱、照片等,展示了7000年前先民的生產生活內容和精神面貌,體現出先民的勤勞和聰明睿智。發掘現場展示區以發掘現場重建、乾欄式木構建築復原和生產生活再現等為主題。...
還發現稻穀痕跡。經碳-14測定,下層文化距今約5700年,相當於河姆渡文化三期。出土陶器有釜、罐、盤、盆、缽、豆、杯、鼎和釜支架。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鏃和石紡輪。木器較多,有木耜、木錛柄、木鋤、木槳、點種棒、軛形器、木陀螺等。骨器較少,僅有骨尖片和骨針。慈湖遺址出土的一雙木屐 ...
隨著耜耕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發展,河姆渡先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改變。但是,儘管耜耕農業和家畜業為河姆渡先民增加了產品,仍然還要靠漁獵和採集作為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河姆渡遺址出土動物遺骸數量巨大,其中僅能鑑別屬、種者達六十一個門類,還有許多骨骸是不知其名的。如果把這些已知的和未知的加在一起,其...
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鏃、鹿角錐、鰾、鑿、針、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蠣殼加工磨製的貝器(耜、鏟、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功能應與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木器100多件,保存優良,器形有槳、器柄、帶銷釘木器、矛形器、點種棒、雙尖頭木棍、單尖頭木棍、杵、碗、扁擔形木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耜是河姆渡人主要的翻地農具,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木漿是一件文物,收藏單位是浙江省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件木槳屬河姆渡二層出土的,在T34-T37四探方中部發現的一個木構水井中發現。此件木槳原發掘報告定名木耜,後專家意見應為木槳。其平面近似長方形,單面平刃,刃部較寬,槳面中間有一淺槽,兩側在兩個長方形孔,後端柄部已殘。
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
河姆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省內湖州邱城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用榫卯技術的乾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暫時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
出土文物1000餘件。該遺址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認識河姆渡文化的發展環節和推動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3月5日,鯔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20世紀70年代末,河姆渡遺址發掘後,...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片木結構建築遺蹟、大量的骨耜、成堆的稻穀稻殼,以及半坡、姜寨由幾個氏族建立的五萬多平方米麵積的部落村莊遺址來看,人們已過著較長期的定居生活。人們在幾塊土地上,輪流倒換種植,不必經常流動到別處去重新開荒。這就能導致較長期的定居生活,有利於農業的發展。這時期的遺址中還出土有大量不同...
將耒捆綁在耜上,使耜有一個較長的柄,勞動者不僅可以站立操作,耜的受力方式發生了變化,而且人的手腳可以同時使用,擴大了勞動的作業半徑,省時省力。從我國南北各地出土的耒耜的情況來看,南方出土的骨耜比較多,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76件骨耜。北方一些地方出土的一般是通體扁平葉狀的石耜。與南方的骨...
側把簋 藏品類別:陶器 ·藏品名稱: 側把簋 ·藏品尺寸: 高12.8、口徑8.0厘米 ·藏品出土所在文化層: 河姆渡文化二期 ·藏品介紹: 1996年鯔山遺址出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稻穀、穀殼、稻葉、米粒保存較好,出土時稻稈、稻葉和稻穀與秕谷推斷。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和穀殼,換算出稻穀當在12噸以上。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大,保存之好,不僅堪稱全國第一,就是在世界史前遺址中也是十分罕見的,這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伴隨出土代表農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