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渡文化典型遺物。多數取材於大、中型哺乳動物的肩胛骨,少數也選用胯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姆渡文化骨耜
- 材料:多數取材於大、中型哺乳動物的肩胛骨,少數也選用胯骨
姆渡文化典型遺物。多數取材於大、中型哺乳動物的肩胛骨,少數也選用胯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用途 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相關遺址 河姆渡氏族遺址位於浙江杭州灣南岸一條狹長的河谷平原上,是1...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寧波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73年,發現於浙江寧波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寧波及舟山群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約7021~5021年)...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骨耜,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河姆渡遺址出土骨耜。文物簡介 精品名稱:骨耜 級 別: 一級 作 者:尺寸及重量: 縱:24.3厘米 刃寬:8厘米 來 源:河姆渡遺址 內 容: 骨質厚重。外形基本上保留著偶蹄類哺乳動物的肩胛骨的自然形態。肩臼部位:頂端和脊椎...
《河姆渡遺址》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遺產,於1996年5月12日發行的,志號為1996-10的特種郵票。《河姆渡遺址》郵票全套4枚,分別描繪了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木構件、木槳、象牙器的形象。發行背景 河姆渡...
河姆渡遺址第二文化層出土的綁柄骨耜,長18厘米、刃寬9.8厘米,骨耜木柄外有16圈藤條捆綁。河姆渡遺址出土木槳,槳葉長27.8厘米、厚2厘米、柄寬3.5厘米、殘長62厘米,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紋牙雕,長16.6...
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內分布著稻穀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是代表性農具—骨耜,出土170餘件。稻穀和骨耜的發現對於探討中國栽培水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於石器,出土各種骨器七倍於石器,最常見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裝一根木棍,稱為耒。用耒耜耕作,稱為耜耕農業。我國最早種稻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亞洲稻和非洲稻兩種。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學家認為起...
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鏃、鹿角錐、鰾、鑿、針、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蠣殼加工磨製的貝器(耜、鏟、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功能應與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木器100多件,保存優良,器形有槳、器柄...
長江流域的稻作文明:河姆渡文化骨耜 生育成長和死亡的思考:哈拉夫生育女神像 第二章 遍布世界的“文明搖籃”蘇美爾城邦的“戰爭與和平”:烏爾軍旗 世界上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石碑 古埃及人的數學知識:萊茵德數學紙...
田螺山遺址出土數十件骨耜,看上去很像現代的杴或鏟,主要用途是鬆土。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東南沿海一帶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狀態,發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產工具普遍種植水稻的階段。 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茶樹根田螺山遺...
晚期約當公元前5000~前3500年,華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農業進一步發展,有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流行多人二次合葬,發達的彩陶是一大特色。華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
其中,河姆渡文化遺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遺存,越窯、龍泉窯青瓷,五代吳越國及宋代佛教文物,漢代會稽鏡,宋代湖州鏡,南宋金銀貨幣,歷代書畫和金石拓本,歷代漆器,革命文物等,都是極具地域特色及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浙江省博物...
從出土的大量陶片質地和各式器型綜合考察,確定鯔山遺址屬於河姆渡文化類型系列,其年代相當於河姆渡遺址第三層,距今約六千年。說明這裡與河姆渡一樣,適宜的氣候條件,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遠古人類聚居地區。鯔山與河姆渡相距咫尺,先民們...
距今將近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河姆渡遺址還出土大量骨耜(見彩圖),表明當時已進入耜耕農業階段;薏苡和葫蘆的出土則提早了這兩種作物為人們所知的栽培歷史。繼河姆渡文化以後...
屬於該時期的栽培稻遺存已多有發現,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時代最早和最為豐富。這裡的稻穀是以粳稻為主的秈粳混合物;與稻穀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構成該文化的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