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黃河鯉魚

河套黃河鯉魚

河套黃河鯉魚,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杭錦後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巴彥淖爾市黃河河段常年有打魚人家,河套人有吃開河魚的習俗。河套黃河鯉魚,其體梭形,身體側扁而腹部圓,口呈馬蹄形,須2對。背鰭基部較長,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硬刺後緣呈鋸齒狀。體側金黃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較白,尾鰭下葉橙紅色。除位於體下部和腹部的鱗片外,其它鱗片的後部有由許多小黑點組成的新月形斑。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河套黃河鯉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套黃河鯉魚
  • 產地名稱: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
  • 品質特點:體梭形,身體側扁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2月1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河套黃河鯉魚,其體梭形,身體側扁而腹部圓,口呈馬蹄形,須2對。背鰭基部較長,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硬刺後緣呈鋸齒狀。體側金黃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較白,尾鰭下葉橙紅色。除位於體下部和腹部的鱗片外,其它鱗片的後部有由許多小黑點組成的新月形斑。

營養價值

河套黃河鯉魚營養豐富,其肌肉中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和較低的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高18.00-20.5.0克/100克,脂肪0.9-2.8%,水分70.00-76.3%,鈣545.53-596.53毫克/千克,鐵10.60-14.66毫克/千克,鋅40.6-50.6毫克/千克等。鯉魚的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膽固醇,可以防治動脈硬化、冠心病,因此,多吃魚可以健康長壽。該魚生長快,產量高,適應性強,飼養周期短。
河套黃河鯉魚河套黃河鯉魚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巴彥淖爾市地形地貌簡稱“一山兩原”。以陰山為界大體可分為三大區域:陰山以北是以荒漠半荒漠為主的烏拉特草原,中部為陰山山地,陰山南麓至黃河北岸為河套平原,土壤類型主要有灌淤土、鹽土、風沙土、鹼土、潮土和新積土。灌區的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其表土層為壤質灌淤層,耕作性好,含鉀量高,有利於植物生長。

水文情況

巴彥淖爾市水源充沛,灌溉便利。黃河流經河套平原345公里,年徑流總量315億立方米。地下水開採量達18億立方米。河套灌區由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自流引水灌溉,每年引水量40-50億立方米,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也是全國三大灌區之一。灌區現已形成7級灌溉體系,各級渠道總長16800公里;有7級排水體系,各級排溝總長12670公里,灌區農田全部實現了灌排配套。陰山以北季節性流域面積310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億立方米。全市地下水資源量24.5億立方米,可開採量7.3億立方米。充足的水資源和灌排系統為漁業養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而且水量充沛,無工業污染。

氣候情況

巴彥淖爾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3210.8-3305.8小時,太陽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146-152千卡;年平均氣溫6.1-7.6℃,日平均溫差13-14℃;無霜期127-135天,≥10℃的積溫2876-3221℃;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年均蒸發量2200毫米。巴彥淖爾市風能資源豐富。北部牧區年平均風速超過啟動風速(≥3.0米/秒),烏蘭布和沙區和山旱區啟動風速年平均日數100天左右,套區為80-100天.年平均風速牧區最大為4.6米/秒,烏蘭布和沙區和山旱區為2.6-2.8米/秒,河套灌區最小為2.6米/秒,適宜河套黃河鯉魚的生長發育。
河套黃河鯉魚河套黃河鯉魚

歷史淵源

巴彥淖爾市黃河河段常年有打魚人家,河套人有吃開河魚的習俗。
由於歷史上土著蒙古族和大多數漢族人有不吃魚的習性,只有少數沿黃河、湖泊居住的人們進行漁獵,自捕自食等個體活動,不能形成規模。建國前巴彥淖爾市沒有漁業養殖生產的記載。
19世紀50年代初期,河北省白洋淀來了一批漁民到烏梁素海、牧羊海捕魚為生,成立了捕魚組。
1956年,巴彥淖爾市發展成烏梁素海漁場、牧羊海漁場。
19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巴彥淖爾市各水體魚類維持著原始的生態平衡,魚產量逐年上升。
1960年,巴彥淖爾市產魚達6000噸。
1958年,巴彥淖爾盟行署針對河套地區海子多,水體大這一特點,做出發展養魚的決定。為了解決魚苗、魚種,採取了兩項措施。組成三個鯉魚捕撈隊,在6、7月份從河套各條渠中捕出7000萬尾鯉魚種投放到較大的海子裡。在9月份配合自治區水產局從江蘇省鎮江市運進一節火車皮約2000萬尾鰱、鱅魚魚苗,分別投入到五原縣、杭錦後旗、臨河區各較大海子中。
1959年,五原縣進行黃河鯉魚人工繁殖,得魚苗110萬尾。之後,磴口縣、臨河區等地相繼開展鯉魚人工繁殖。
198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水產局指導下,盟水產研究所成功地進行了南魚人工繁殖。
河套黃河鯉魚河套黃河鯉魚

生產情況

2017年,巴彥淖爾市河套黃河鯉魚總生產面積9500.00公頃,年總產量7840.00噸。
河套黃河鯉魚河套黃河鯉魚

產品榮譽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河套黃河鯉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河套黃河鯉魚河套黃河鯉魚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河套黃河鯉魚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巴彥淖爾市所轄臨河區、杭錦後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總計7個旗(縣區)24個蘇木(鄉鎮)132個嘎查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5°12′-109°53′,北緯40°13′-42°28′。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河套黃河鯉魚按照養殖場所的不同,可分為池塘養殖、水庫養殖、天然湖泊養殖。養殖產地應選擇在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排灌方便、生態環境良好,通訊、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僻靜,有利於各種物質運輸的地區。周圍應沒有對產地環境構成威脅的污染源,且不受工業“三廢”及農業、生活、醫療廢棄物等的污染。養殖場周邊無污染源,基地整潔,布局合理。通常,養殖場應通風向陽,養殖水面大小、水體溫度、透明度等要符合河套黃河鯉魚生活習性的要求。
底質以泥質或沙質底為好,且無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無大型植物碎屑和動物屍體。
(2)苗種選擇:河套黃河鯉魚主要品種有黃河鯉、福瑞鯉、等品種。體形正常,鰭條、鱗被完整,體表光滑,體質健壯,遊動活潑。
(3)養殖過程管理:採用池塘精養與水庫、湖泊水域養殖的方式。水庫、湖泊水域養殖的河套黃河鯉魚依靠水體中的天然餌料資源自然繁殖生長,在養殖過程中合理搭配混養其它魚類、合適養殖密度,合理捕撈,使湖泊和水庫中的魚類群體在種類、數量、年齡等結構上與水體的餌料資源相適應。池塘精養生產參見《河套黃河鯉魚池塘精養技術規程》。
(4)產品的捕撈:根據魚類的生長情況和結合市場的需用求特點,利用地曳網誘捕技術,適時均衡上市。成魚出塘時操作要小心避免魚體受傷。
(5)生產記錄要求:每個養殖池塘全程記錄生產過程,包括放養、投餌、水質管理、疾病防治、收穫等,以備日後查詢。

專用標誌使用

河套黃河鯉魚農產品地理標誌歸巴彥淖爾地域內河套黃河鯉魚經營者共同所有。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河套黃河鯉魚”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