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國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現。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所發現的化石有左上側門齒一枚。齒的大小與現代人相似,齒冠結構具有原始特徵。1956年在該區域又發現頂骨化石一塊和股骨一段。
河套人具有較多的現代人的特徵,但也保留一些較為原始的特徵,結合地層和共生的動物考慮,河套人應在丁村人之後,而在峙峪人和山頂洞人之前,在分類上歸於晚期智人。到目前為止,“河套人”文化遺址共發現人類化石、石器380多件,還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及鳥類化石。
“河套人”遺址,在中國乃至世界是
考古學、體質人類學等領域均具有較大影響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對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和晚期智人的體質特徵及舊石器晚期文化類型特徵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是中國境內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存。在未發現“河套人”以前,中國究竟有無舊石器時代遺存,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河套人”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掀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帷幕。同時,“河套人”作為具有豐厚積澱鄂爾多斯文化的人文始祖,對於研究歷史悠久的鄂爾多斯文化的發展沿革有了追本溯源的科學依據,為進一步弘揚鄂爾多斯地區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套人”文化遺址位於
鄂爾多斯高原最南端的薩拉烏素河流域(今烏審旗河南鄉境內)。從上世紀20年代初以來,在薩拉烏素河流域烏審旗
大溝灣一帶,發現了古人類的額骨、頂骨、枕骨、單個門齒、下頜骨、椎骨等化石。經古人類學家的研究,得出了這是三萬五千年以前生活在鄂爾多斯的古人類化石的科學結論。
河套人頂骨在矢狀方向上的長度、頂骨的曲度都與現代人的接近,腦膜中動脈溝的後支比前支發達,則與北京猿人接近。骨的厚度比現代人的平均值大,額骨的額鱗與眉弓之間無明顯的溝相隔而是逐漸過渡,眉弓顯著,眉間部明顯向前凸起。股骨壁厚,髓腔很小,是原始性質。股骨中段的橫徑比例與西歐尼人接近,但總的不及他們粗壯。脛骨與現代人相似。
發現過程
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南端的
薩拉烏蘇遺址,是
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及
古生物學家、北疆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創辦人桑志華(Emile Licent)20世紀20年代發現“河套人”的地方。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博物館副館長楊澤蒙介紹,法國人在薩拉烏蘇發現的“河套人”化石,是較早有準確出土地點和地層紀錄的人類化石。
上世紀20年代以前,由於亞洲地區未發現確切的和古人類活動有關的資料,加之受“歐洲文化中心論”的影響,中國及亞洲地區究竟有無以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為標誌的早期古人類活動行蹤,是個懸而未解的問題。
“河套人”的發現,拉開了中國乃至亞洲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帷幕。此後,“北京人”“山頂洞人”相繼被發現,使中國成為世界古人類四大進化鏈之一。 楊澤蒙說,繼發現“河套人”之後,我國科學家多次對薩拉烏蘇遺址進行了考古和地質考察。截至目前,已發現至少10個較為集中的化石出土地點,分布在薩拉烏蘇河沿岸約40公里的範圍內。共發現人類化石、石器等文化遺物600多件。
化石和石器
河套人化石於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被發現。他們的體質已接近現代人,牙齒的大小也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骨和股骨骨壁則較厚,齒冠結構具有原始特徵。河套人生活的時代距今大約5萬至3.7萬年。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屬晚期智人。
河套人使用的石器只經過簡單的捶擊法加工,體積極小,主要為刮削器、鑽具、尖狀器和雕刻器。同時期生存的動物有野馬、普氏羚羊、原始牛等45種,現時多數已絕種。
最新發現
1980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鄂爾多斯高原薩拉烏蘇河遺址發現了距今3萬至6萬年的9件“河套人”化石,此次獲得的“河套人”化石之多,是半個世紀以來本地區歷次發掘出土數量最大的,有頭骨殘片、下頜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腓骨等。這些化石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的。薩拉烏蘇河遺址位於鄂爾多斯高原最南端的薩拉烏蘇河流域。從這處遺址發現並享譽國內外的“河套人”化石,是遠東地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
“河套人”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一種人類,是鄂爾多斯古人類的代名詞,代表早期人類發展的較後階段,這種古人類的遺骸化石和文化遺存首先發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參加實地考察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河套人”及其文化的新發現,為研究“河套人”的gan體質形態、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劃分對比華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探討古地理環境、研究鄂爾多斯沙漠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豐富可靠的實物證據。
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和地質所及甘肅省博物館、內蒙古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文化工作站的專家,正在對薩拉烏蘇河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