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鄉鎮概況,人口,地理環境,畜牧業,城鎮建設,“三動”措施促農增收,落實科學發展觀,開鑿“生命渠”,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997年,面積67.5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河堰、大槽、茅壩、水河、龍潭、大田、木蘭、石龍、馬家、葉家、黎明、周家、新春、花木、桐遠、順坪16個行政村。
2004年,將16個村行政村調整為大槽、河堰、龍譚、馬家、周家、石龍、花木、水河8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調整為56個村民小組。
2005年8月區劃調整後的河堰鎮:管轄原河堰鎮、岩水鄉所屬行政區域,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31984人,鎮政府駐河堰口。
鄉鎮概況
人口
河堰鎮轄16個村,184個社,總人口28849人(2017)。近十年來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02%0,全鎮平均人口密度為320/KM2。
地理環境
河堰鎮地處溫泉背斜端,屬深丘地區,地勢呈東南西北走向。最高處花木村黃家屋基,海拔1482米;最低點周家村蘆竹壩河畔,海拔248米。地質構造主要為侏羅系千佛岩組、白田壩組和三迭系巴東組地層。龍洞河由東向西北注入東壩河,在溫泉鎮與東河匯合。境紙霸棄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溫12.7-18C。無霜期248-302天,年降雨量1343-1472毫米。常年主導風向正西風,平均風速0.5-1米/秒。土壤以紫色土和黃壤為主,境內水源充足,土層肥厚,自然條件好。河堰鎮以農業為主,全鎮社會總產值1.2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分別為2318萬元、7569萬元、2113萬元。財政收入398萬元,人均純收入1708元。現有耕地1100ha,人均耕地0.81畝。全年農作物總播面積2670ha,糧食總產9336噸,人均491公斤。糧食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洋芋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膠墓菜、海椒、花生、芝麻等,其中為本鎮創收最多的是油菜和海椒。森林面積3646ha,覆蓋率達53%,其中用材林2870ha,防擴林552ha,經濟林135ha,竹林89ha。用材林木以松、柏為主。
畜牧業
毛豬圈存13675頭,山羊存欄2138隻,年末牛存欄1030頭;年產家禽27358隻,禽蛋產量16454公斤。有小型水庫2座,堰塘54口,養魚水面350畝,年產鮮魚12噸。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煤、菱鐵礦、石灰石、白雲岩、石英石、高嶺土等,其中煤的儲量最為豐富,採煤業為全鎮主導產業,是全鎮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鎮現有鄉鎮企業12個,鎮辦企業7個,村辦企業5個,總收入7569萬元,從業人員560人,利潤60餘萬元。
城鎮建設
鎮域經濟劃分為林果茶、種養、運建三個經濟區。全鎮村鎮體系分為三級:一級中心鎮為河堰工貿型小城鎮,二級為馬家、龍潭、大槽、桐遠4箇中心村,三級為其他12個基層村。經濟發展目標到2010年規劃期末全鎮國民生產總值超過3.25億元,增長5倍左右,平均每年增長率15%以上。全鎮人均收入明顯增加,鎮區居民達到2500元以上,鎮域農民達到2000元以上。鎮區規劃人口1.2萬元人,鎮域2.8萬人。使小城鎮躍上新的台階。棕嫌循院
“三動”措施促農增收
河堰鎮立足實際,積極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綜合開發,以“三動”措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促農增收效果明顯。一是政策促動。在全面落實上級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制訂了一系列發展特色農業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農民發展特色農業,進一步加大了對示範戶、種養大戶等的扶持力度。該鎮規定,若本鎮農戶發展特色的種、養產業,視連凶影凝其種、養數量和規模,將給該農戶扶持短期低息周轉金;對種、養科技能手,給予各種獎勵,並按有關規定,幫助解決政策審批和水電建設嚷欠洪婆照埋等項目。
二是基地帶動。結合本鎮地貌、氣候等實際情況,制訂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四個一批”工程。即:發展一批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發展一批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一批山羊養殖大戶;發展一批生豬養殖大戶。
三是服務推動。充分利用各村社宣傳欄、黑板報、鎮有線電視、廣播、鎮文化服務站等有效載體,免費為農民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服務。同時,邀請店備催有關專家及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跟蹤服務,幫助農戶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據統計,截止目前,該鎮共開展中藥材種植、生豬養殖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8期,培訓農民500多人次。
落實科學發展觀
河堰鎮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強化“五種意識”,切實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一是強化學習意識,建設學習型政府。著力強化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增強黨性修養,注重對鎮情、村情的再認識。二是強化責任意識,建設服務型政府。自覺做到“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切實轉變作風,把搞好服務作為鎮村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全鎮經濟社會的更快更好發展。
三是強化團結意識,建設高效型政府。對黨政領導班子工作情況進行廣泛徵求民主意見,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營造以黨性促工作、以政績用幹部、以誠心搭夥計、政績為主、公正為本、品德為重、相互寬容的良好工作氛圍,形成鎮、村幹部幹事業一條心、抓工作一盤棋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
四是強化公開透明的工作意識,建設陽光政府。加大監督力度,堅持政務、村務、財務、重點工作、重點工程和重大事項的全面、及時、準確公開,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五是強化服務意識,建設和諧型政府。
開鑿“生命渠”
開縣河堰鎮周家村是一個不足1000人的小山村,可如今,這個小山村的村民正在演繹著“當代愚公”的故事,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在絕壁上開鑿“生命渠”。周家村位於開縣東北部叢山峻岭之間,平均海拔750米。該村屬典型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層和紅壤為主,土壤保水性能極差。
“周家四周三條河(溝),中間是個空殼殼,吃水要爬七里坡”,這是周家村民的真實生活寫照。世世代代的周家村人就生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
多少年來,因為嚴重缺水,周家村人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水,幾乎成為周家村民的唯一渴求。82歲高齡的鄧世福老人說,一個夏天,由於天旱,有一次他花了三個小時才挑回一擔水,剛到家門時,桶繩突然斷了,眼巴巴地望著兩桶水全潑在地上,老人當時就痛哭了一場。
挑水太遠,買水太貴,周家村人為水可謂絞盡腦汁。有的在房前屋後修起小型蓄水池或將房屋附近的田埂用混泥土夯築,攔蓄地表徑流;有的在房頂圈起水池,接蓄雨水用來解決短暫的用水問題。但由於無水源,所蓄之水全是一潭死水,細菌滋生,污染嚴重。不是親眼目睹,還真不敢相信這就是周家村人每天所吃的生活用水。周家村缺水的問題,早就引起河堰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1977年,河堰鎮黨委政府帶領周家村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建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水庫。但周家水庫修好後,只解決了部分村民的飲水和農業灌溉問題。
2002年11月26日,一場“向貧窮挑戰,引生命之水”的戰役,隨著驚天動地的爆破聲炸響,周家村人發起了開鑿他們的“紅旗渠”的總攻。
社會事業
鎮域經濟劃分為林果茶、種養、運建三個經濟區。全鎮村鎮體系分為三級:一級中心鎮為河堰工貿型小城鎮,二級為馬家、龍潭、大槽、桐遠4箇中心村,三級為其他12個基層村。經濟發展目標到2010年規劃期末全鎮國民生產總值超過3.25億元,增長5倍左右,平均每年增長率15%以上。全鎮人均收入明顯增加,鎮區居民達到2500元以上,鎮域農民達到2000元以上。鎮區規劃人口1.2萬元人,鎮域2.8萬人。使小城鎮躍上新的台階。
“三動”措施促農增收
河堰鎮立足實際,積極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綜合開發,以“三動”措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促農增收效果明顯。一是政策促動。在全面落實上級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制訂了一系列發展特色農業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農民發展特色農業,進一步加大了對示範戶、種養大戶等的扶持力度。該鎮規定,若本鎮農戶發展特色的種、養產業,視其種、養數量和規模,將給該農戶扶持短期低息周轉金;對種、養科技能手,給予各種獎勵,並按有關規定,幫助解決政策審批和水電建設等項目。
二是基地帶動。結合本鎮地貌、氣候等實際情況,制訂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四個一批”工程。即:發展一批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發展一批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一批山羊養殖大戶;發展一批生豬養殖大戶。
三是服務推動。充分利用各村社宣傳欄、黑板報、鎮有線電視、廣播、鎮文化服務站等有效載體,免費為農民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服務。同時,邀請有關專家及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跟蹤服務,幫助農戶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據統計,截止目前,該鎮共開展中藥材種植、生豬養殖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8期,培訓農民500多人次。
落實科學發展觀
河堰鎮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強化“五種意識”,切實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一是強化學習意識,建設學習型政府。著力強化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增強黨性修養,注重對鎮情、村情的再認識。二是強化責任意識,建設服務型政府。自覺做到“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切實轉變作風,把搞好服務作為鎮村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全鎮經濟社會的更快更好發展。
三是強化團結意識,建設高效型政府。對黨政領導班子工作情況進行廣泛徵求民主意見,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營造以黨性促工作、以政績用幹部、以誠心搭夥計、政績為主、公正為本、品德為重、相互寬容的良好工作氛圍,形成鎮、村幹部幹事業一條心、抓工作一盤棋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
四是強化公開透明的工作意識,建設陽光政府。加大監督力度,堅持政務、村務、財務、重點工作、重點工程和重大事項的全面、及時、準確公開,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五是強化服務意識,建設和諧型政府。
開鑿“生命渠”
開縣河堰鎮周家村是一個不足1000人的小山村,可如今,這個小山村的村民正在演繹著“當代愚公”的故事,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在絕壁上開鑿“生命渠”。周家村位於開縣東北部叢山峻岭之間,平均海拔750米。該村屬典型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層和紅壤為主,土壤保水性能極差。
“周家四周三條河(溝),中間是個空殼殼,吃水要爬七里坡”,這是周家村民的真實生活寫照。世世代代的周家村人就生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
多少年來,因為嚴重缺水,周家村人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水,幾乎成為周家村民的唯一渴求。82歲高齡的鄧世福老人說,一個夏天,由於天旱,有一次他花了三個小時才挑回一擔水,剛到家門時,桶繩突然斷了,眼巴巴地望著兩桶水全潑在地上,老人當時就痛哭了一場。
挑水太遠,買水太貴,周家村人為水可謂絞盡腦汁。有的在房前屋後修起小型蓄水池或將房屋附近的田埂用混泥土夯築,攔蓄地表徑流;有的在房頂圈起水池,接蓄雨水用來解決短暫的用水問題。但由於無水源,所蓄之水全是一潭死水,細菌滋生,污染嚴重。不是親眼目睹,還真不敢相信這就是周家村人每天所吃的生活用水。周家村缺水的問題,早就引起河堰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1977年,河堰鎮黨委政府帶領周家村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建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水庫。但周家水庫修好後,只解決了部分村民的飲水和農業灌溉問題。
2002年11月26日,一場“向貧窮挑戰,引生命之水”的戰役,隨著驚天動地的爆破聲炸響,周家村人發起了開鑿他們的“紅旗渠”的總攻。
社會事業
河堰片岩水初級中學新建廁所面積254平方米,大田村校新建教學樓440平方米。岩水初級中學的教學樓、河堰鎮國小的綜合樓,雙棚村校的教學樓正在建設之中。河堰片區已完成校點布局調整將原來的12所村校調整為4所。人口出生率9‰,符合政策生育率89%,徵收社會撫養費65萬。全鎮創建縣級最佳文明單位8個,文明單位11個,創建縣級衛生紅旗單位6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16個。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開州區河堰鎮政府(建華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