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攔門沙,廣義的指由心灘、沙島、淺水航道和某些橫亘河口的沙嘴所組成的攔門沙系;狹義的僅指口門沉積帶航道上的淺段。攔門沙現象早就為人們所熟知,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對它的成因、沉積構造和演變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口攔門沙
- 代指:泥沙堆積體
- 攔門沙系:沙嘴所組成的攔門沙系
- 類型:攔門沙
簡介
影響因素
鹽水和淡水的混合,對攔門沙的形成、發育和構造有重要的影響。當河口由於鹽水和淡水混合不均勻的緣故而高度成層或為部分混合型時,絮凝物質大部分在滯流點附近落淤,常在航道上形成妨礙航行的淺段。密西西比河口經過疏浚的西南水道,因洪水期的滯流點位於口門附近,導致該地嚴重淤積,有時在兩星期內平均淤淺2米,淤積最嚴重的地方曾厚達9米。滯流點隨著徑流和潮流的強弱變化而有所進退,當它處於攔門沙的位置時,將使攔門沙航道的淤積加厚。
海岸漂沙因挾沙力降低,在河口落淤而成的沙嘴,迫使入海水道轉向,並使局部水道淤淺,形成橫亘河口的攔門沙。中國的射陽河口、灌河口和廣東的韓江口,都是有這種攔門沙形成的典型例子。
在某些小河的河口,徑流和潮流較弱,在波浪作用下,泥沙的橫向運動所形成的灘脊或水下沙壩,往往構成攔門沙或疊加於攔門沙之上,使河口受到壅堵。
在河口的發育過程中,攔門沙系的前坡向海推進,有些心灘演變成沙島,由於潮流漲落的流路擺盪不定,造成徑流在河口汊道中的分配比例經常變化,致使攔門沙上的心灘、沙島和水道也不斷變化。水道的沖淤變化,對於通海航道的條件影響甚大。除了流路的平面擺盪的影響外,通常還表現為洪季淤積,枯季沖刷,小潮淤積和大潮沖刷。如法國的紀龍德河口,汊道中的徑流量分配的變化,常常導致徑流增強的汊道的攔門沙灘頂受到沖刷,而徑流減弱的汊道的攔門沙淤積加高。長江口也是如此。然而某些河口,由於徑流量顯著增加,使絮凝作用顯著增強,卻又導致強烈的淤積,如美國東海岸的查爾斯頓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