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河口區志
- 類別:地方志
- 城市:河口區
- 組織編修:1996年
簡介,獲獎,
簡介
《河口區志》確定上限1830年,自有村莊形成始記述;下限至2000年底。全書採用中編設定,卷首設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記;卷中設定專業志28編,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黃河口、石油、經濟管理、土地·油區管理、農業、水利、工業、鄉鎮企業、商業貿易、交通郵電、建設·環保、財稅金融、政黨群團、政權·政協、民政、勞動·人事、公安·司法、軍事、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生活、方言、人物;卷尾設附錄、編後記。
河口區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位於山東省北部,渤海南岸,黃河入海口北側。東、北兩面臨海, 西與霑化縣為鄰,南與利津縣接壤。總面積2365.13平方千米,是勝利油田主要產油區之一。區政府1984年9月成立,河口區因黃河自此入海而得名。20 00年底,轄4鄉、3鎮、1個辦事處,44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委員會。
河口區境域大部為渤海退海之地,1930年始有人居住。清代屬武定府霑化縣忠信鄉和利津縣永和鄉。解放前至建區前,境域屬霑化、利津、墾利等縣所轄。河口區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12.6小時,年平均氣溫13.1℃。境域為黃河沖積平原,屬典型的黃河三角洲地貌,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2000年,河口區總人口191295人,其中,男性97819人、女性93476人。
2000年,區有耕地面積4.2萬公頃,農業人口人均0.28公頃;牧草地2.1萬公頃;水域面積8萬公頃,其中灘涂面積4萬公頃;未利用土地4.7萬公頃。海岸線長254千米,海域面積36.67萬公頃;魚類、蟹類、貝類、環節動物等水產品種197個種類,盛產梭魚、鱸魚、梭子蟹、文蛤、蜆、對蝦、毛蝦等。礦產資源有已探明並投產的石油、天然氣、滷水、貝殼、硫化氫氣體等。已開發油田18個,2000年產原油1158萬噸。河口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停歇、越冬、棲息、繁殖地,是百餘種鳥類的樂園,天然草場、檉柳林、黃河入海口、大海長堤、萬畝刺槐林、天然蘆葦場等形成靚麗的自然景觀。
河口區建制歷史較短。過去受黃河三角洲地理偏僻的限制,呈現“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鳥無樹作窩,人少陰乘涼”的景象。20世紀60年代,國家石油部開始石油勘探,70年代開始大規模石油開發,80年代石油生產、城鎮建設、各項事業同步發展,90年代形成以河口城區為中心、西有義和鎮、東有仙河鎮和孤島鎮的油區城市格局。 2000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80415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465元;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354(1990年不變價)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48568噸,森林覆蓋率7.1%,肉類總產量8779噸,水產品總產量67400噸。限額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1203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20024元/人;年供電量1218萬千瓦時;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7 61萬元; 公路通車裡程970千米;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388萬元;累計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6138萬元; 預算內財政收入12113萬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35.52億元,各類險種承保額128.8億元; 河口區2000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7元,農民人均收入2549元,農村居民磚木結構住房面積比重為33.69%。
河口區建區前,城區駐地主要為油田礦區基地建設;建區後,全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道路、照明、供排水、供電、供氣(天然氣)、供暖等設施配套。辦公、公用事業、 商業建築共建成69816平方米。 城區住宅建設已建成21個小區, 建樓754棟,112.2萬平方米。 據1998年房產管理統計,全區各類城鎮房屋面積517.47萬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勝利油田在境內實施開發建設、公路建設同步發展,2000年,全區共有柏油公路1438.8千米,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千米58.17千米。
《河口區志》突出河口區的自然特點,將“黃河口”“石油”“水利”獨立成編。黃河口編將黃河的尾閭形成、發展、改道、入海造陸的過程全面展現給讀者。石油是境內的重要礦藏資源,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勘探會戰以來,河口的石油年產量一直占勝利油田年產量的45%以上, 境內共建成油氣田18個,累計生產原油25917.48萬噸。水利是河口區近20年變化較大的區情,以往境內水利工程以引水為主,建區後改為蓄水為主。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黃河斷流時間逐年延長,黃河尾閭地區成為淡水貧乏地區, 一度人畜用水極端困難。2000年底,境內有人工排水幹流河道5條,引水體系3個,引黃乾渠3個。境內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開始建蓄水工程,2000年末,累計總蓄水能力2億多立方米。
獲獎
新編《河口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