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已經河南省政府同意,現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
  • 頒布時間:2020年12月29日
  • 發布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豫政辦〔2020〕51號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精神,加強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農業種質資源的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定位,堅持保護優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原則,健全體制機制,強化責任落實,圍繞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和現代種業發展需求,以廣泛收集、安全保護和高效利用為核心,集中力量攻克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為建設現代種業強省、保障農業安全、助推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完成我省主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鑑定及入庫保存等工作。基本形成農業種質資源創新、共享利用、鑑定評價和示範推廣機制,初步構建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收集農業種質資源1萬份以上,入庫保存6000份以上,精準鑑定評價3000份以上,創製突破性新種質3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300個以上。
  到2035年,建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機制靈活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實現省內農業種質資源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和精準鑑定、高效利用。打造全國領先、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全國生物育種創新套用引領型新高地。全省新增收集農業種質資源3萬份以上,入庫保存2萬份以上,精準鑑定評價1萬份以上,創製突破性新種質10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1000個以上,滿足我省農業發展戰略需要。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
  全面普查、系統收集保存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主要包括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實現應保盡保、應收盡收。加大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收集力度,確保種質資源不喪失。重點引進起源中心和多樣性中心的優異農業種質資源。對收集的農業種質資源進行編目、入庫(場、區、圃)保存,對特異資源和重要無性繁殖資源通過試管苗、超低溫、DNA等方式進行復份保存。完善農業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統籌布局農業種質資源中期庫、短期庫,分類布局保種場、保護區、種質圃,分區布局綜合性、專業性基因庫,實行農業種質資源活體原位保護與異地集中保存。定期開展檢疫性病害風險評估,強化農業種質資源安全管理。
  (二)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基礎研究和深度發掘
  積極開展不同生態環境與農業種質資源及其類群相互作用的演變趨勢研究、不同農業種質資源起源與農業種質資源多樣性研究。建立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依託的專業化、智慧型化農業種質資源鑑定評價與基因挖掘平台,建立全省統籌、分工協作、高效完善的農業種質資源鑑定評價、基因發掘技術體系。開展農業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鑑定評價,深度發掘優勢種質、優勢基因,構建分子指紋圖譜庫,強化育種創新基礎。
  (三)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設
  落實國家統籌、分級負責、有機銜接的保護機制,確定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組織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實行統一身份信息管理。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承擔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任務。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構建以綜合基因庫為核心,以保種場、保護區、種質圃為支撐,以智慧型化、信息化監管為手段的高質量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
  (四)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和創新利用
  創新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利用機制,加快優異農業種質資源交流利用。開展優異農業種質資源創製與套用行動,開展農業種質資源創新與新品種培育聯合攻關,加快我省現代種業創新發展。
  、體系建設及布局
  (一)建設農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
  建設一批農業種質資源中期庫、短期庫、種質圃,新建、擴建一批綜合性或專業性基因庫、保種場、保護區、原生境保護點,認定登記一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健全農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農作物方面: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為依託建設國家區域性(河南)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庫1個,全省建設短期庫25個、無性繁殖作物種質圃6個。畜禽方面:在鄭州市建設省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1個,在新鄉市建設省級家禽遺傳資源活體基因庫1個,全省新建、擴建畜禽保種場28個、保護區15個。水產方面:改擴建省級水產種質資源實體庫1個,建設特色水產種質資源功能基因庫1個、珍稀瀕危特色水產種質資源場8個,規範完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0個。農業微生物方面:改擴建省級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1個,建設其他類微生物種質資源庫5個、保護區和保育區各3個。
  (二)建設農業種質資源鑑定評價體系
  建立一批農業種質資源鑑定評價機構,制定農業種質資源鑑定評價標準和技術規範,開展大規模表型鑑定、精準鑑定、高通量基因型鑑定和功能基因深度發掘,建立完善種質資源鑑定評價體系。建設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鑑定評價中心1個、市級分中心18個;省級畜禽生產性能測定評估中心3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鑑定評價中心1個、分中心5個;省級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鑑定評價中心1個、區域中心3個。
  (三)建設農業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體系
  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主體地位,鞏固和加強種業企業套用性研究的主體地位,促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緊密結合、基礎性研究與套用性研究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的主導和引領作用,探索推廣“流水線、分段式、工廠化”商業育種模式,培育20家以上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展農業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聯合攻關,創製一批突破性新種質,培育一批新品種。
  (四)建設農業種質資源信息共享利用體系
  整合現有信息資源,結合農業數位化和數字鄉村建設,構建省級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平台,實現資源保存、鑑定評價、預警監測、權益交易保護及共享利用等功能,並與國家平台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四、重點工作
  (一)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
  2021年年底前完成第三次全省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任務。適時啟動全省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摸清資源家底,做到應收盡收。重點收集地方品種和培育品種,搶救性收集珍稀、瀕危、野生近緣種和特有種質資源。收集各類種質資源1萬份以上。
  實施單位: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農科院,河南農大及其他涉農院校,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各省直管縣(市)政府。
  實施時間:2021—2025年。
  (二)農業種質資源引進與交換行動
  加強與農業種質起源地及多樣性富集國家和國內其他省份的合作,開展聯合考察、技術交流、資源引進及互換,共享研究成果。加大優異農業種質資源引進和交換力度,每年引進500份以上。
  實施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科技廳、農科院,河南農大及其他涉農院校,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及相關單位。
  實施時間:2021—2035年。
  (三)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監測行動
  對收集的農業種質資源進行基本性狀鑑定、信息採集、編目入庫,進行長期保存。開展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理論和技術規範研究,重點在超低溫和DNA保存、活力監測和預警技術上取得新突破。依據農業種質類型、保存年限和批次開展年度抽驗,監測農業種質資源的活力與遺傳完整性,並及時更新復壯。到2025年,完成1萬份以上農業種質資源的基本性狀鑑定,入庫保存6000份以上;到2035年,農業種質資源基本性狀鑑定數量達到3萬份以上,入庫保存2萬份以上。
  實施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科技廳、農科院,河南農大及其他涉農院校、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及相關單位,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各省直管縣(市)政府。
  實施時間:2021—2035年。
  (四)農業種質資源登記行動
  制定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實施方案,明確牽頭單位,確定保護主體,壓實工作責任。對已保存的農業種質資源進行登記,做到應登盡登,保護種質創新和改良者合法權益,激發創新活力。到2025年,完成現有農業種質資源登記。
  實施單位:省農業農村廳,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各省直管縣(市)政府,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等科研院所及涉農院校。
  實施時間:2021—2025年集中登記,2026年後即時登記。
  (五)農業種質資源精準鑑定與評價行動
  開展農業種質資源表型和基因型精準鑑定,完善和規範鑑定評價標準,創新重要性狀的快速高效鑑定方法和指標,篩選優異育種材料。套用高通量測序技術、高密度SNP晶片等,發掘優異性狀的關鍵基因及其有利等位基因,開展重要性狀遺傳基礎解析,推進優異新種質利用。到2025年,完成3000份以上農業種質資源重要性狀鑑定評價;到2035年,完成1萬份以上農業種質資源重要性狀鑑定評價。
  實施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等科研院所及相關高等院校。
  實施時間:2021—2035年。
  (六)農業種質資源創製與新品種培育攻關行動
  組織開展農業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培育聯合攻關,重點在綠色、抗逆、高產、優質、專用和宜機械化作業等突破性新種質、新品種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利用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手段,規模化創製遺傳穩定、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新種質、新品種。向育種家和育種企業提供新材料、新技術等配套服務,促進新種質、新品種培育與套用。到2025年,創製突破性新種質3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300個以上;到2035年,創製突破性新種質100份以上,培育新品種(配套系)1000個以上,主要新品種(配套系)得到有效推廣。
  實施單位:省科技廳、農業農村廳,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等科研院所及相關高等院校。
  實施時間:2021—2035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管理責任
  成立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協調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負責全省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的組織領導、溝通協調、決策諮詢等。各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各省直管縣(市)要建立相應機構,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督促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納入相關工作考核內容。各地、各部門要細化政策措施,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審計部門要依法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對不作為、亂作為造成農業種質資源流失、滅絕等嚴重後果的,依法依規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省農業農村廳要加強督促指導,重大情況及時報告省政府。
  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審計廳等部門,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各省直管縣(市)政府。
  (二)完善支持政策,加強保護利用
  各地要加強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工作的政策支持,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農業農村、財政、科技、發展改革等部門可按規定通過現有資金渠道統籌支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各級政府在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時,要合理安排新建、改擴建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用地,科學設定畜禽種質資源疫病防控緩衝區,不得擅自、超範圍將畜禽、水產保種場劃入禁養區,占用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的需經原設立機關批准。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省重點研發計畫、省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要向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傾斜。要健全財政支持的農業種質資源與信息匯交機制,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科技人員績效工資給予適當傾斜,可在政策允許的項目中提取間接經費,在核定的總量內用於發放績效工資。
  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各省直管縣(市)政府。
  (三)完善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育種科研聯合攻關。推進種業科研人才與科研成果權益改革,鼓勵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開展資源創新和技術服務,支持創新種質上市公開交易、作價到企業投資入股。支持和鼓勵企業特別是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展種質資源收集、鑑定和創製,逐步成為種質創新利用的主體。鼓勵支持地方品種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和申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健全農業科技人才分類評價制度,對從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的科技人員實行同行評價,收集保護、鑑定評價、分發共享等基礎性工作可作為職稱評定的依據。支持和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設農業種質資源相關學科。
  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各省直管縣(市)政府。

政策解讀

制定《河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種業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下稱《意見》)精神的迫切要求。
  一、出台背景
  近年來,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我省保存農業種質資源37000餘份,保存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建立種質資源中期庫、短期庫14個,分類布局保種場、保護區44個,保護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創製出一大批適應生產和市場需求的優突破性農作物新種質,選育了鄭單958、鄭麥9023、遠雜9102、夏南牛、豫南黑豬等一大批新品種,開發利用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以來,主持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2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
  我省是農業種質資源大省,但還不是保護和利用強省,同全國部分省份一樣,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保存保護主體不明、責任不清、投入不足、體系不完善。對種質資源特性深入挖掘不夠,鑑定評價、開發利用不足。二是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不夠系統完整,部分特有的珍稀、瀕危、特色資源喪失風險日益加大。三是組織機構不健全、政策支持等保障措施不完善、考核激勵、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建立,部分種質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等。
  鑒於此,必須強化農業種質資源的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定位,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加大資源創新利用和新品種培育力度,實現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邁進,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力支撐。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規劃背景、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體系建設布局、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六個部分。
  規劃背景上,總結了我省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
  總體思路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精神,確立農業種質資源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定位,堅持保護優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原則,圍繞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和現代種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
  發展目標上,到2025年,基本完成我省主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鑑定及入庫保存等工作,種質創新、共享利用、鑑定評價和示範推廣機制基本形成,初步構建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到2035年,建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機制靈活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實現我省境內農業種質資源應收盡收、應保盡保,精準鑑定、高效利用。打造全國領先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生物育種創新套用引領型新高地,滿足我省未來農業發展戰略需求。
  主要任務上,按照國家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要求,聚焦我省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和短板,適應新發展趨勢需要,明確了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基礎研究和深度發掘、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和創新利用四項主要任務。
  體系建設與布局上,針對保存能力不足、設施設備落後、鑑定評價滯後、創新能力不強、信息孤島化等問題,提出了建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鑑定評價體系、創新利用體系、信息共享利用體系 “四大體系”建設的總體布局。
  重點工作上,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抓住最緊迫、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謀劃了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引進與交換行動、保護與監測行動、登記行動、精準鑑定與評價行動、新種質創製與新品種培育攻關“六大行動”,推動規劃落實。同時,分別提出了到2025年、2035年分階段目標任務,明晰了時間表、路線圖和實施單位。
  保障措施上,鑒於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資源種類多,涉及面廣,工作任務重,要求標準高。為保障《規劃》實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支持、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工作銜接等方面提出了具體保障措施,並明確了相關責任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