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濬縣

河南省濬縣

河南省濬縣,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濬縣
  • 地點:河南省濬縣
  • 時間:1994
  • 實質:地區
旅遊風光,歷史沿革,綜合經濟,

旅遊風光

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undefined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風景區旅遊觀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會使您回味無窮,留戀忘返,優美的山頂風光又會使您如入仙境,飄飄欲仙。
歷史上,有十幾位帝王將相親臨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門,您就會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間的王者之氣。在草叢石徑中,說不定,一不留神就會踩上某一位皇帝當年留下的足跡。大伾山又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無數歷史名人或登臨高歌,或賦詩摩崖。千百年來,有王維、范成大、王陽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詩人墨客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名人大家的到來,極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並為其賦予了永久的魅力。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全國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蹟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擁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瀾。
大伾山是一座美麗的山,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來吧,朋友們,大伾山將敞開胸懷,以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安全的遊覽秩序迎接四方賓朋的到來。

歷史沿革

夏代,浚地處冀、兗、豫三州之交。商代稱黎,遷都殷後為畿內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內為邶、鄘、衛,浚地屬邶、衛,後康叔封衛,領浚地。
春秋時,浚地有牽城、雍榆、頓丘,分屬晉、衛。戰國時,屬魏國。秦置郡縣,分屬東郡、河內郡和邯鄲郡。
西漢高祖年間(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陽縣、頓丘縣。黎陽縣治在今大伾山東北,屬冀州魏郡;頓丘縣治在今屯子鄉蔣村附近,屬兗州東郡。王莽時(9——20年),改黎陽曰黎蒸,改頓丘曰順丘。東漢復原,隸屬依舊。
三國時,浚地屬魏國,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頓丘縣屬兗州東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黎陽縣改屬司州魏郡。置頓丘郡,轄頓丘、衛國、臨黃、陰安四縣。東晉時,浚地先後屬晉、後趙、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後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屬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遼襲據黎陽,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稱王,號大魏天王,轄七郡。後遷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間,廢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廢頓丘郡,頓丘縣屬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間(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頓丘二縣,屬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陽縣置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鄉臨河村南,屬黎陽郡。
東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移朝歌縣治於今衛賢集,置汲郡,轄朝歌、獲嘉、汲縣、北修武、南修武、山陰六縣。後郡治移至枋頭城(今新鎮鄉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間罷頓丘縣。
北齊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廢黎州,黎陽郡屬司州,廢東黎縣。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改汲郡為衛州,仍治枋頭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陽郡俱罷,黎陽縣屬衛州。開皇六年(586年),於原東黎縣置臨河縣。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臨河縣。於枋頭城置清淇縣,屬衛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清淇縣。改朝歌縣為衛縣。改衛州為汲郡,移治衛縣。廢黎州,黎陽縣、臨河縣屬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總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轄殷、衛、澶、洹四州,領黎陽、臨河、內黃、湯陰、頓丘、觀城、繁陽、澶水八縣。武德四年,又置清淇縣,屬衛州。六年,罷黎州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設道,黎州屬河北道,轄黎陽、臨河、澶水、內黃四縣。衛州治由衛縣遷至汲縣,衛縣仍屬衛州。十七年(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澶水縣併入臨河縣,臨河、內黃二縣屬相州。清淇縣併入衛縣,屬衛州。長安三年(703年)復置清淇縣,縣治在枋頭城,神龍元年(705年)廢,入衛縣。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7年),黎陽縣改屬滑州。九年(944年),臨河縣改屬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陽縣改屬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於黎陽置通利軍,治所在今縣城東大伾與居山之間,轄黎陽縣,縣治仍舊。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通利軍屬河北路。天聖元年(1023年),改通利軍為安利軍,軍治遷至浮丘山西。四年,衛縣屬安利軍。天聖七年(1029年),地震,軍城陷為湖,移治浮丘山顛。熙寧三年(1070年),廢軍,黎陽、衛縣屬河北路衛州。熙寧六年,廢衛縣為鎮,入黎陽縣,改屬河北西路衛州。元年(1086年),復置通利軍,分黎陽縣復置衛縣,屬衛州。政和五年(1115年),軍升為濬州,號浚川軍節度,旋又改平川軍節度,州治在浮丘山顛,轄黎陽縣、衛縣。崇寧四年(1105年),臨河縣鎮寧軍,隸河北東路。宣和二年(1120年),湯陰縣屬濬州,旋復屬相州。
金天會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濬州屬河北西路。皇統八年(1148年),嫌與宗峻音同,改濬州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復名濬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臨河縣治沒於黃河水患,縣廢。
元初,設省轄路,濬州屬中書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陽縣、衛縣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中書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濬州屬中書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屬河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屬直隸(京師)大名府。四月,州降為縣,始稱濬縣,縣治徙浮丘山東北平坡。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北直隸(簡稱北直)大名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濬縣屬直隸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河南省衛輝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濬縣屬河南省

綜合經濟

國民經濟)大力實施工業興縣戰略,加快農業縣向工業縣轉變步伐。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65968萬元,同比增長15.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9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1元,分別增長10%、15%。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3553元,同比增長16.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451元,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4元,增長8.9%。
(農業經濟)濬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自古就有“浚滑收,顧九州”之說,為全國優質小麥基地縣、國家扶持產糧大縣、河南省養殖基地縣、農業結構調整先進縣、河南省畜牧強縣。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紅棗等。現有耕地92.7萬畝,人均1.52畝,其中水澆地面積占90%。糧食產量連續多年超過50萬噸。種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發展優質小麥68萬畝、優質玉米26萬畝,糧經比例達到7:3。
2005年全縣糧食生產創歷史最好水平,總產達到605408噸,創單產歷史之最,畜牧養殖業產值達到14.7億元,增長12.6%。肉類、蛋類總產量分別達到97624噸和41156噸,增長9%、13%。造林綠化工作成效顯著,完成退耕還林4萬畝,植樹155萬株。
(工業經濟)現有工業企業近356家,初步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能源化工、建材為主的工業發展格局,主要產品有輪胎、膠印書刊紙、高蛋白飼料、優質澱粉麵粉、中成藥、蜂蜜等。2005年,全縣71家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49414元,增長36.6%。其中產值超5000萬元的27家,產值超500萬元的64家。今年上半年,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4821萬元,增長22.8%。
(財貿金融)2005年,全縣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2524元,增長15.9%。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3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7萬人。今年上半年,財政收入完成4005萬元,增長2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億元,增長14.8%。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2005年引進縣外資4億元,今年上半年實際到位資金5.2億元。金融機構完備,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
(非公有制經濟)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形勢喜人,目前全縣非公有制企業已形成了飼料、麵粉、澱粉、石雕石刻、水泥建材、工藝制鏡、化工農藥等區域特色。今年上半年,全縣個體工商戶總數達到9508戶、民營企業2101家,完成增加值5.31億元,同比增長5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