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經濟學校創辦於1984年,是一所全日制公辦中等專業學校。建校30餘年來,秉承13朝古都洛陽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紮根職業教育的沃土,積極實踐“德育為先、技能為本、特色強校、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先後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專、省級文明學校,2012年被確定為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和全國供銷社系統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支持資金980萬元,促進學校進一步發展。省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呂彩霞,洛陽市委常委、農工委書記史秉銳及省教育廳領導深入我校視察,給予了高度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洛陽經濟學校
- 簡稱:洛陽經濟學校
- 校訓:厚德,強能,勵志,篤行。
- 創辦時間:1984
- 所屬地區:河南省洛陽市
- 類別:省級重點中專
- 學校類型:經濟類
- 學校屬性:國家級重點中專,國家發展改革示範學校
- 主要院系:信息技術部,汽車工程部,財經商貿部等
- 現任校長:焦紅浩
- 學校面積:100畝
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學校領導,校園環境,勵志語,發展規劃,
師資力量
造就一支師德好、技術精、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目前學校共有教師 136人,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學科帶頭人6名,高級職稱15人,“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85%。同時還聘請行業專家、企業技術能手、能工巧匠12 人,擔任專業教學和技能實訓指導教師。近幾年,學校共有30多位老師在全省優質課件評比中獲獎。在2011年全省中職學校教學質量評估中被評為優秀。
辦學條件
學校擁有先進、完備的多媒體教學和實訓設備。建有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基地、電子電器實訓室、通訊技術實訓室、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實訓室、計算機網路實訓室、廣告裝潢實訓室、電子商務實訓室、會計模擬實訓室等,實訓設備總值3000多萬元。其中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基地是國家和河南省政府重點支持建設的實訓基 地。
學校領導
校長 王憲洪 黨委書記 劉帥武
副校長 陳貴銀 副校長 郭保國 副校長 侯永華
校長助理 孫元強
校園環境
學校占地100畝,教學樓、綜合實驗樓、辦公樓、餐廳、學生公寓、運動場等辦學設施完善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圖書室館藏圖書12萬冊,各種報刊雜誌110種,建有專業書庫、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等,能夠充分滿足教學和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
學校十分注重環境育人,校園綠樹成蔭,花草飄香,環境優美,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是青年學子學習知識技術和成長成才的搖籃。學校被評為洛陽市文明單位、花園式學校。
勵志語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國家改革發展示範校建設為學校發展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台,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學校全體教職員工正滿懷信心,以創新進取、勇立潮頭的豪邁精神,朝著“建國家示範學校、創職教一流品牌”的目標闊步前進。
發展規劃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河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為進一步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加快學校改革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的辦學思想,積極實踐“德育為先,技能為本,特色強校,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突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轉變學校發展方式,以特色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深化校企合作為動力,以強化管理為保障,改革創新,提升內涵,不斷提高辦學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更好地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
二、主要目標
(一)總體目標
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內涵求發展,以特色求活力,通過實施轉型發展戰略、特色發展戰略、校企聯合戰略、專業市場化戰略,校園信息化戰略,進一步深化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管理機制等改革,不斷增強學校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持續最佳化辦學效益,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全市領先、全省知名、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中等職業學校,力爭創建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
(二)具體目標
1、專業建設目標。圍繞河南省十二五規劃產業發展需要,構建工科專業為主的專業布局,打造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重點建設車運用與維修、電子電器套用與維修、計算機套用技術和會計電算化專業,使重點專業和相關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有顯著提高。到2015年,建成10個以上校級精品專業,建成4個以上省級重點專業,力創2個以上國家級示範專業。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標。以實踐教學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重點加強職業技能訓練,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密切與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繫,採取為企業訂單培養技能型人才、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探索合作辦學等形式,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搭建穩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職業崗位標準,以企業用人標準為主要依據,確定人才培養規格,重構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實施實景教學,將學生的學習與工作融為一體。突出實踐性教學,使理論教學學時數和實踐教學學時數達到1:1;實行畢業生畢業證、職業資格證雙證並舉制度,提升畢業生就業素質和就業的品位,形成“校企融合,學工一體、雙證並舉”的人才培養模式。
3、師資隊伍建設目標。通過外出研修和企業掛職等途徑,培養具有開闊視野和較高理論及實踐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隊伍;增強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聘任企業的技術人員為學校兼職教師;利用校內外資源,培訓專業教師的實踐操作和指導能力,引導教師向“雙師”素質發展。到2015年,教工總數達到350人,師生比為1:17。專任教師300人,“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95%以上。各專業學科帶頭人2-3人、骨幹教師3-6人。年省級以上課題研究6個以上。
4、實訓基地建設目標。緊跟技術發展進步,選用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在現有實訓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造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到2015年,改造建成集實訓功能、培訓功能、套用技術研究、技術轉化與推廣、資源共享和技術交流功能於一體的校內5個實訓中心(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中心、電子電器技術實訓中心、會計實訓中心、計算機網路實訓中心、藝術設計實訓中心),形成集教學、培訓、技能鑑定、生產經營服務為一體的共享型校內實訓基地。實訓設備總值達到3500萬元以上。同時,進一步加強校外實習實訓與就業基地的建設,使每個專業都新增3個以上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與就業基地,建立健全校內外實訓基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5、教學改革目標。根據各專業技能和崗位培養標準,由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對課程內容重新選擇組合,“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模組,構建由“人文素質課、文化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技能實訓必修課、任選課”組成的新型課程體系,實現教育內容與企業用人需求、與技能證書鑑定、與技能實訓全面對接。加快校本教材的開發,在教學中普遍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多渠道最佳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依託校企聯動的辦學機制,重視先進技術的推廣與套用,努力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到2015年,年科研經費達到50萬元以上;五年內,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00篇以上。開發校本教材10本以上。
6、評價模式改革目標。適套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知識結構的多樣性和技能實用性越來越強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開發完善《“4+2”綜合職業能力考核方案及實訓計畫》。“4+2”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口語表達技能、禮儀交往技能、套用文基本寫作技能、計算機基礎套用技能等4項通用職業技能和所學專業的“崗位基本技能、崗位專項技能”2項專業技能。突出學生的技能考核,促進學校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鑑定的銜接統一,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確保學生“雙證書”率達到100%以上。
7、招生就業目標。繼續實施“招生、培養、就業”一條龍的辦學思路,逐步推動招生就業工作進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形成以重點地區、重點產業為基礎、立足洛陽、服務全省、面向全國的就業服務網路,使畢業生就業工作逐步體系化、科學化、規範化。結合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建成一批穩定的就業基地,使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到2015年,在校學生規模達到6000人。
四、主要任務
(一)著力加強特色專業群建設
建立健全專業指導委員會,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在專業設定、教學計畫制定等方面的指導作用。緊密圍繞全省和洛陽市產業振興規劃、中原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緊密圍繞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要求,通過深入開展市場需求調研、專業建設調研,不斷調整最佳化專業結構,提高專業有效服務於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吻合度。專業建設堅持以重點專業為龍頭,打造汽車運用類、計算機套用類、電子電器套用類、藝術設計類、財經類等五個專業群。根據洛陽市“十二五”重點發展、培育發展、優先發展的產業,將專業群建設引向深入、細化,努力實現學校由財經類為主向工科類為主的轉變。
(二)著力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加大投入,加快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步伐,以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為重點,結合現代產業技術發展進步的要求,採取自建、校企合作共建等形式,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型設備,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完善實訓設備、共享企業資源、改革實訓模式、增強學生實訓內容的“實戰性”。在實訓車間建設和布置上,注重企業文化與教育文化的結合,改善實訓環境,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實訓環境的“真實性”。在實訓基地建設中,引進企業技術、人才、管理和資金等,形成建設主體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實訓基地管理運行機制。在“十二五”期間努力把汽車實訓基地建設成省級實訓基地。在實訓基地定位上基本實現以下五大功能: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技能鑑定基地、師生科技創新基地、社區教育服務基地。
深化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到2015年,每個專業參與深層次合作的企業要新增3-5個,通過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節約學校辦學成本。緊密圍繞學校發展和企業需求,通過與企業共建緊缺專業、開辦適應企業需求的專業、實施訂單式培養等方式,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增強學校為企業服務的能力,通過為企業輸送優秀畢業生,為企業培訓員工、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等,建立校企合作雙贏機制。
創新校企合作方法和機制。進一步完善制度,規範管理,加強對實訓課的考核與管理,逐步實行全天開放,提高實驗開出率和實訓課比例,提高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率,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進行技能訓練,大力提升學生技能大賽水平。認真總結校企合作經驗,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滲透到與行業企業合作全過程,穩步推行訂單培養、工學交替和冠名班等合作辦學模式。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技術特長,積極為為企業職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多樣的培訓,提高合作企業的層次,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學校辦學基礎能力。
(三)著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積極推進師資培養制度化和規範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實施職教名師、專業帶頭人和教學能手打造工程。積極參加國家、省骨幹教師培訓,輸送優秀教師參加出國培訓,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頂崗實踐,實現教師與企業的有效融合,培養既具有紮實理論功底、又具有很強技術套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加強專業帶頭人培養。繼續選拔和培養專業帶頭人,努力造就一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優秀專業帶頭人隊伍。發揮專業帶頭人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青年教師培養、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示範帶頭作用,以此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打造骨幹師資梯隊,鼓勵教師參加省市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教學能手和名教師的評選,培養省市領軍人才和高級講師。
按照創新師資隊伍建設的有關精神,突破現有體制,按照市場配置資源,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從行業和企業引進專業基礎紮實、有豐富實踐經驗或操作技能、具有教師基本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專任教師,組建由行業知名專家、職教名師、企業技術能手和學校專業帶頭人組成專業教師團隊;校企融合,創新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形成特色鮮明的“雙師素質”、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
(四)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結合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專業素質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最佳化課程體系,系統設計教學內容。加大精品課程開發的力度,加強項目化教材開發,強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構建職業教育網路學習平台。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引領,以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為龍頭,帶動相關專業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建設的整體水平。參照行業企業的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以人才培養對接人才需求、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設由行業、企業、學校和有關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教材開發建設機制,以大力開發技能實訓教材為重點,加強實踐教學,強化技能實訓。完善校內技能競賽制度,使技能競賽常態化、制度化,達到“專業全覆蓋、師生全參與”,師生在省市技能大賽中取得好成績。
完善就業主導型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構建具有職教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深入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通過數字仿真、虛擬現實等信息化方式,針對專業特色、課程特點、學生特徵等差異性變化,梯次培養、分層施教、多元發展。從實際、實用和實效出發,大力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學結合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技能培養。
堅持“做人與做事並重,成人與成才同步”, 進一步完善《“4+2”綜合職業能力考核方案及實訓計畫》,通過細化考核標準,完善實施,促進學校課程與崗位能力的銜接統一,形成“教學與實踐並重,技能與素養相通,厚學與專精兼取”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和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考核模式,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並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到2015年,在畢業生學歷畢業證書、專業技能證書“雙證率”超過100%的基礎上,力爭實現畢業生有“四證”:即畢業證書、專業技能證書、計算機證書、國語證書。每個專業新增3至5個穩定的就業基地,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努力實現就業“三高”,即高就業率(98%以上)、高就業質量(對口就業率超過90%)、高就業穩定性,創設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出現一批創業典型。
進一步規範教學管理。建立完善教育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制度和體系。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充分發揮課程評價在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的評判、反饋和激勵等綜合功能,科學把握課程目標任務、課程體系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手段、質量考核等課程評價的主要環節,完善與績效掛鈎的課程質量考核及獎懲辦法,並將學校評價與行(企)業評價、學生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定期組織教學質量檢查與評估,著力建立有利於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制度。
(五)著力加強招生就業工作。
創新宣傳方式。在強化傳統宣傳基礎上,積極探索學校、企業進入國中校開展以職業生涯規劃等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提升學生對職業的認識,積極創造良好的招生宣傳條件。邀請畢業班學生家長到學校、到合作企業參觀,提升家長對我校的認可度、美譽度。
進一步拓展招生範圍。在完善專業招生隊伍進行重點招生、鞏固生源基地的基礎上,變季節性招生為全年招生,除了在九縣一市範圍內進行招生以外,還將向周邊省市的山西、甘肅、三門峽、平頂山、許昌等地區輻射,擴大辦學影響力,改善生源結構。同時,採取聯繫開辦各種企業冠名班、定向訂單培養班等多種形式,努力穩定擴大招生規模。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一起抓。充分發揮學校所擁有的資源優勢,深化校企合作,穩定校校合作,拓展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合作,在中職辦學歷教育的同時,加強面向企業、行業、社會的各類培訓,開放辦學,借力發展。
抓好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高質量、高穩定、高收入、高就業率為標準,在立足洛陽、穩定蘇州、上海就業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京津、面向全國,拓展就業渠道,建立一批穩定的就業基地,形成廣泛的就業網路。按專業建立就業基地,提高就業的專業對口率,提高就業的質量,以就業促招生。加強就業跟蹤指導服務。進一步健全頂崗實習學生和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與服務制度。建立健全往年優秀畢業生檔案、當年畢業生就業信息檔案、就業企業信息檔案,使畢業生的就業檔案管理規範化,科學化。定期回訪畢業生就業情況,編印優秀畢業生宣傳冊,強化就業、創業成果展示和宣傳,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提升學校的品牌形象。
(六)著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持續開展“四個校園”創建活動,以文化為引領,促進學校健康持續發展。以全面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教師“雙師”素質為主要內容,創建“立業校園”。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依託,實現學校由傳統教育向數字平台教育的轉變,創建“數字校園”。以加強學生綜合素養教育和師德師風建設為主要內容,創建“和諧校園”。以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之風為主要內容,創建“節儉校園”。通過“四個校園”創建活動,努力追求並培育一種尚德尚能、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發展內涵。
把素質教育理念與校園文化相結合,把企業文化、工業文化、創業文化引入校園,彰顯職業教育特色和專業文化特色。特別是將與我校建立起實習就業基地的知名企業文化進入校園,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這些企業特色文化入耳入腦,形成不同專業有不同特色的校園企業文化。重視校園網路文化,建設好校園網站,使之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宣傳辦學特色、展示辦學形象的重要視窗,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深入推進學校黨風、行風、校風和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工作體系。創建學習型組織,把學校“三風一訓”內化為全體教職工的自覺認同和自覺行動,通過組織一些專題講座、報告會,以及組織教職工到省內外參加業務培訓等,學習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現代教育教學知識,提高隊伍素質。大力倡導和努力形成“勤奮好學、創新進取的風氣,真抓實幹、務求實效的風氣,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風氣,顧全大局、勇於擔當”的風氣。發揮工會和職代會的作用,促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維護學校穩定發展大局。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激發活力。進一步完善以專業部室管理為基礎的扁平化管理運行機制,增強專業部室管理的自主意識及適應市場、服務社會的能力。最佳化職能部室精細化管理水平,增強服務職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校長負責制、專業部室責任制、全員聘任制、崗位責任制、幹部競爭上崗制、績效考核獎懲制等。堅持收入分配向一線傾斜,獎優罰劣,合理拉開收入差距,調動積極因素,推動學校持續發展。
(二)精心謀劃,認真組織。各科室要在學校統一領導下,按照五年規劃的部署和要求,按步驟、按職能進行目標任務分解,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同時加強協作配合,各科室密切配合,協同推進。貫徹本戰略規劃,總體分兩步走。第一步(2011-2012年),重點是起好步、搭平台、夯基礎,實現規劃的前期目標。第二步(2013-2015年),對難度要求高的目標採取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的方式,確保規劃目標的全面實現。
(三)鼓勵創新,加強督查。規劃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到位。學校大力提倡在規劃實施中的思路創新、措施創新、方法創新。同時,將規劃任務分解到有關部室,明確責任,加強對本規劃的執行力監督,通過直接督查、公開監督等方式,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動態評估和跟蹤檢查,並將執行情況與各科室及其負責人的工作考核直接掛鈎。
(四)項目帶動,加大投入。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改革發展示範校建設、實訓基地項目建設,以有河南省職教攻堅計畫項目等機遇,積極爭取資金、項目,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同時,學校自身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確保規劃目標任務的完成。
(四)項目帶動,加大投入。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改革發展示範校建設、實訓基地項目建設,以有河南省職教攻堅計畫項目等機遇,積極爭取資金、項目,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同時,學校自身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確保規劃目標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