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發展現狀,指導思想,總體思路,主要任務,
介紹
河北省文物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文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傑出創造力的體現,是有形的歷史文化載體。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文物資源豐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管理,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省實現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要求,結合我省文物工作實際,遵循文物工作自身發展規律,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制定全省文物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發展現狀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文物系統認真貫徹落實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堅持文物工作方針,完成“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文物保護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
1、文物調查工作取得新成果。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組織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同時進行各市縣的文物複查,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0200多處,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總量達到33000多處;完成了明長城和早期長城資源調查,調查明長城長度1338.63千米;大運河文物調查發現文物遺存點325處,編制完成了沿河五市的大運河市域保護規劃,已由市政府批准公布,並編制完成河北段大運河文物保護總體規劃。文物調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完成79695件館藏珍貴文物的數據採集工作,為實現館藏文物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礎。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省新增80處,總數達到168處,位居全國第三;2008年省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0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到930處,居全國第二位。
2、文物搶救維修成效顯著。國家和省財政累計投入資金5億多元,實施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維修、保護規劃編制、環境風貌治理等項目200多項。響堂山石窟加固、臨城普利寺塔維修、定州貢院整體維修、涿州雲居寺塔保護、武安舍利塔維修、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本體保護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竣工。懷來雞鳴驛城牆整體加固保護工程完工,蔚縣真武廟、靈岩寺等搶救維修工程正在按預定計畫加快實施。組織開展了曲陽北嶽廟環境綜合整治、燕下都遺址、中山古城遺址等一批搶救性保護設施建設項目。編制完成《曲陽北嶽廟保護規劃》、《滿城漢墓文物保護規劃》、《鄴城遺址保護規劃》等文物保護規劃並公布實施。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山海關關城及東羅城6000米古城牆保護維修工程是國家實施長城保護工程的首批項目,投資2億元,國內六個省市十餘支專業隊伍參與了相關項目,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順利完工,成為長城保護的典範工程。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面展開,實施了安遠廟、須彌福壽之廟等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清東陵實施了惠陵配殿等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清西陵實施了泰陵西配殿等搶修工程。開展了易縣紫荊關長城、淶源烏龍溝長城、灤平金山嶺長城、撫寧縣板場峪長城加固搶險工程。
4、文物考古取得重要發現。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已完成83處文物遺存點的田野考古發掘,共勘探面積433餘萬平方米,發掘面積22萬平方米,發掘古墓葬1000餘座,出土文物12000餘件(套)。其中東黑山遺址、北放水遺址、淑閭遺址、東武仕水庫遺址取得重要發現,磁縣東魏元祜墓發掘項目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完成了張石高速、張集鐵路、府谷電廠輸電線路等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保證了基本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
5、博物館(紀念館)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博物館、紀念館數量由“十五”時期的72座增加到92座。投資6億多元的河北博物館擴建項目主體完工,建築面積達到5萬多平方米。霸州市博物館、開灤博物館、臨城邢瓷博物館、衡水桃城區法帖博物館、黃驊海鹽博物館、張北元中都博物館等市縣博物館建成開放,秦皇島玻璃博物館、陽原泥河灣博物館等博物館正在抓緊建設。磁縣磁州窯博物館的“黑與白的藝術”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開灤博物館專題陳列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綜合效益獎。河北省博物館、西柏坡紀念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有12家博物館、紀念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另有12家博物館、紀念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6、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取得良好社會效益。自2008年博物館、紀念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以來,我省先後分兩批共46座博物館、紀念館納入中央免費開放政策範圍,共舉辦陳列展覽540多個,已免費接待觀眾2800多萬人次。免費開放政策給各級博物館、紀念館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展示水平,改善了服務設施,拓展了服務領域,充分發揮了博物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使博物館事業駛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7、文物法規建設和安全工作日益加強。2007年7月,河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為加強館藏文物管理工作,制定了《河北省館藏文物保護管理操作規程》、《河北省館藏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手冊》。加強文物行政執法工作,開展文物行政執法人員培訓,提高文物行政執法水平。投入4000餘萬元,完善文物單位消防安防設施60多項。與省公安消防支隊聯合開展全省文物消防安全大檢查,保證了奧運火炬傳遞和國慶60周年等大型活動的文物安全;與省公安廳刑事偵查局聯合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建立聯合執法長效機制,查處了一批文物違法案件,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
8、科研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參與國家科技部重點課題《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套用研究》中的“河北運河課題研究”,參與並承擔國家科技部滄州鐵獅子科技保護課題研究,完成“河北北部遼金元城址調查、勘探與保護”課題研究。開展青銅器、石器、彩陶、壁畫等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積極開展文物考古和博物館學術研究,出版了《徐水西黑山》、《易縣北福地》、《河北重要考古發現(1949—2009)》、《趙都邯鄲》、《中國考古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卷)》、《邢窯研究》等十幾部考古學專著,編輯出版《燕趙國寶》、《河北民俗文化叢書》、《中國玉器發展史》以及河北省民俗博物館藏瓷器、玉器和老月份牌廣告畫專輯。市、縣文物機構也出版了一批文物著作、圖書。
9、文物事業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了貢獻。我省46家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歡迎,進一步激發了公眾參觀的興趣,參觀人數普遍比免費開放前增長數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山海關長城保護工程、雞鳴驛城保護工程以及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清東陵、清西陵、正定古建築群等保護維修工程的實施,使這些文博單位成為人民民眾汲取文化科學知識、旅遊和休閒娛樂的場所,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省文物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總體水平與我們面臨的文物保護、管理、利用任務不相適應,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文物的重要價值尚未充分認識,社會共識程度有待進一步擴大;文物保護利用投入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文物資源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文物保護尚未完全納入經濟建設和城鄉建設體系,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仍然存在;各級文博隊伍發展不平衡,文博隊伍的實力與繁重的文物保護任務之間存在差距;文物保護設施亟待改善,現代科技在文物保護中套用不廣泛;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文物行政執法工作有待加強。這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在“十二五”期間著力解決,
(二)面臨形勢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我國文化事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文物事業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方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加大,為文物事業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黨中央、國務院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央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各地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用於文物保護的經費也有了大幅度增長。公眾更加關注文物保護工作,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2、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為文物事業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廣大民眾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提高,對文物事業發展寄予了殷切期望。特別是近年來,為了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公眾對文化遺產事業的熱情被激活。
3、科學發展和富民強省的目標,為文物事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未來五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我省確立了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發展目標,努力實現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文物工作,投入明顯加大,政策逐步完善,環境不斷最佳化,為文物事業發展創造了良機。
在文博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把握機遇,明確方向,將文物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把文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動力,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民眾,促進文博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指導思想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創新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理念,構建科學有效的文物保護體系,提高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充分發揮文物工作在傳承中華文化,提高人民民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則
1、有效保護,創新體制
堅持把文物本體和文物環境的保護、保存放在主要位置,使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創新文物保護理念,逐步建立以國家保護為主並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新體制。
2、科學規劃,統籌協調
加強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並認真組織實施。對文物開放單位、文物藏品、文物保護設施、專業技術力量等資源,進行統籌協調,最佳化資源配置,集中力量,發揮優勢,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單位的資源共享。
3、注重科研,提升水平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文物課題和學術理論研究。加大文物保護科技的研究、運用和推廣,增加科技含量,實施科學化、規範化保護,逐步實現信息化管理,提高文物保護工作水平。
4、以人為本,關注民生
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適應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新形勢,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提升博物館、紀念館和各類文物開放單位的展示服務水平。
5、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科學合理利用好文物資源,充分挖掘文物資源價值,將豐厚的文物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發展動力,使文物保護成為改善生態環境、最佳化城鄉面貌、彰顯地域魅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
總體思路
(一)總體思路
加強文物基礎工作,紮實推進各項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的實施,排除險情隱患,文物保護和展示設施功能逐步完備,文物展示和研究水平不斷創新提升。完善文物保護法規制度,健全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逐步建立文物安全的長效機制。文物工作隊伍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普遍增強。推進文物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文物保護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眾,文物事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著增強。
(二)發展目標
1、文物搶救與保護工作全面加強。按照分清輕重緩急、突出工作重點的原則,對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和大運河及其沿線重要遺產點段進行現狀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將瀕危文物的搶救保護放在首位;基本排除第一至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大險情隱患。按照《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具體要求,逐步建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體系。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豐富大遺址利用和展示手段,推進大遺址保護展示設施、管理設施、看護設施、安防技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重要文化遺址的考古調查、搶救性發掘工作,開展考古課題研究,力爭1—2項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博物館行業體系基本形成,展出條件、展示水平、服務質量大幅度躍升。力爭使每個設區市都至少擁有一座功能比較完備的博物館,合理利用工業廢棄設施,建設工業遺產博物館;鼓勵和引導行業博物館建設,支持民營博物館健康發展,在一些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設區市,按照博物館群的建設理念,積極謀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專題博物館,使全省博物館總量突破100座,基本形成門類豐富、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城市博物館群的發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經費補助政策,以實施陳列展覽精品工程、提升陳列展示水平為重點,以改善服務設施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為支撐,以觀眾是否滿意為衡量標準,全面提升全省博物館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
3、完善文物法規,提高文物安全技術防護能力。文物保護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設基本完善,為文物保護提供法律支撐。各設區市、文物較多的縣設立執法機構,建立執法隊伍,提高執法水平。文物法規得到宣傳和普及,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為文物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的安防、消防、防雷設施建設,建立文物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實施風險達標考核制度。完善田野文物安全防範體系,嚴厲查處各類文物違法案件,確保文物安全。
4、文物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著增強。各級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開放單位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率穩步增長,對提高公眾思想道德素質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作用顯著增強。推動文物保護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眾,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更多國內外知名的文物旅遊景區,展示水平、服務設施和質量大幅提升,管理進一步規範,綜合效益明顯提高,文博開放單位年接待觀眾達到2000萬人次以上。
主要任務
(一)繼續實施長城保護工程
根據國務院同意的《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總體工作方案》,在開展長城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完成《河北省明長城總體保護規劃大綱》及重要地段的《河北省明長城搶險保護工程方案》,實施長城本體重要地段及沿線重要文物遺存點段的搶救保護工程,優先實施已開放展示的長城重點地段的搶救保護工作,全面改善長城的保護狀況。推動長城沿線重要文物遺存點的搶救保護工作。
(二)大運河遺產保護工程
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大運河將於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編制完成《河北省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對大運河(河北段)沿線重要文化遺產點段制訂保護方案,實施搶救保護。在保護規劃的指導下,加強大運河的環境風貌和部分地段水系的治理。積極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關材料,力爭將大運河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三)明清皇家建築河北片區保護工程
實施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編制完成各類文物項目保護方案,分階段實施古建築保護、石質文物科技保護、古建築基址保護及展示、彩畫壁畫保護、水系治理等系統工程。推進清東陵、清西陵列入明清皇家建築河北片區的保護項目,對瀕危文物建築實施搶救性修繕,對殘破嚴重的文物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排除影響文物建築安全的險情。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原貌整治環境風貌;加強文物的科技保護,逐步建立高科技實時監測系統;全面實施世界文化遺產安防、消防、防雷設施建設,消除安全隱患;做好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工作。
(四)推進大遺址保護工作
組織編制趙邯鄲故城、定窯遺址、邢窯遺址、燕下都遺址、泥河灣遺址群、磁縣北朝墓群等大遺址保護規劃,按照保護規劃,逐項推進大遺址保護設施建設和環境風貌治理,開展大遺址保護研究;制定大遺址保護專項規章,防止建設性破壞現象的發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
(五)加強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搶救保護
對瀕危文物實施搶救保護,對前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施有效保護,對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排除險情;做好已對外開放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治理,改善周邊環境。加強1—4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元代以前磚石結構(含石窟寺、石橋等)建築和明代以前木結構建築的搶險維修,排除安全隱患;對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有開放前景的文物保護單位,優先實施搶救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力度,積極推進紅色旅遊線路文物保護單位的搶救保護和安全、消防設施及環境風貌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拆遷改造和基本建設中,注意加強都城遺址、工業遺產和鄉土建築的保護,具備條件的要申請公布為保護單位,並制定保護規劃,實施必要的保護。
(六)推進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和村鎮整體保護工作
按照《歷史文化名城(村鎮)保護條例》的要求,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做好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及村鎮的保護工作,編制保護規劃,制定保護方案,保護傳統格局和建築風貌,改善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使所在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提高。進一步探索建立健全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和村鎮的保護機制,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統籌考慮文物保護、城鎮化發展、新農村建設等各項事業,增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和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促進文物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七)提升考古發掘研究水平
加強基本建設項目中的考古發掘工作,使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工作成為基本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規範審批程式,完善制度規定;加強考古發掘工作的管理及多學科合作,提高現代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套用水平;加大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力度,出版一批有影響的學術專著;開展考古課題研究,發揮考古工作在大遺址保護中的作用,做好一些重要遺址的調查勘探工作,為編制大遺址保護規劃提供依據;加強研究,發掘內涵,為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提供展品和智力支持。
(八)推進博物館建設
按照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構建公益目標明確、投入機制完善、監管制度健全、治理結構規範、微觀運行高效的博物館管理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根據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文物資源等條件,優先發展能夠填補博物館門類空白和體現行業特性、區域特點的專題博物館,鼓勵科技、自然、藝術等專題博物館的發展,逐步完善並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博物館體系,不斷豐富和提升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重點扶持設區市和文物大縣(市)博物館、專題博物館的建設。
(九)加強館(庫)藏文物保護
努力改善藏品保管條件,完善文物安全設施、環境控制設施和文物裝具,使全省三級以上珍貴文物的保管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實現藏品保管條件達標。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提高館藏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積極推廣科學技術在館藏文物保護等方面的套用;依託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以全省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成果為基礎,分批對全省三級以上珍貴文物進行有效保護。
(十)進一步深化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
除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外,文物系統歸口管理的所有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實行免費開放。積極探索建立博物館、紀念館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按照“三貼近”的要求,提升展示水平,改善服務設施,提高接待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實現和保障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加強博物館館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借鑑和學習國際、國內博物館先進的展示手段、辦館理念和發展模式,挖掘自身發展的潛能,增強博物館持續發展的活力。
(十一)構築文物安全保護體系
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建立文物安全長效工作機制,發揮文物安全廳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開展文物消防安全檢查,嚴厲打擊文物犯罪行為。按照公安部、國家文物局頒布的技術防範標準,推進二、三級風險單位達標。進一步加強防火、防盜、防雷等安全防範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安全工作中的套用,提高文物安全技術防範能力。籌劃建立文物監測控制中心,加強世界文化遺產地、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田野文物的安全監控工作。建立健全縣、鄉、村文物保護組織,落實文物保護經費,調動民眾文物保護組織的積極性,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
(十二)加快文物信息化建設
推進全省文物系統信息化建設,建立全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和館藏文物資料庫,對各類文物數據資源進行採集、分類、錄入、管理,並對文物數據資源進行發布展示,提供瀏覽、檢索等功能,從而實現文物信息的存儲和共享。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對全省館藏珍貴文物採集的數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長城資源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匯總,逐步實現全省文物資源的信息化管理。
(十三)拓展文物利用領域
全面貫徹文物工作方針,鼓勵具有市場前景的文物資源,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與產業和市場相結合,參與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文物成為有生命力的、活著的歷史文化載體,成為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的有機部分。積極發展文物旅遊,推動紅色旅遊發展,促進以文物資源提升旅遊文化內涵,以文物旅遊發掘文物價值。鼓勵和支持在文物複製、文物信息、文物陳列設計、文物創意設計、文物智慧財產權等方面開發文化產品,拓展服務項目,提高衍生產品和配套服務質量。擴大對外文物展覽交流與合作,擴大河北文物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五、保障措施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文物保護責任
省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是全省文物保護工作的協調機構,市縣級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領導,把文物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建設規劃。建立健全文物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文物保護定期通報制度、專家諮詢制度以及公眾和輿論監督機制,推進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文物保護多渠道投入機制
在積極爭取國家增加資金投入的同時,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將文物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及贊助文物保護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經費投入機制。
(三)加強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文物保護工作水平
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開展從業人員崗位培訓,提高文物保護隊伍的整體素質;充分利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培養文物保護和管理所需要的各類專業人才,加強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注重後續人才培養;建立專家學者兼職隊伍,充分傾聽和吸納他們的意見。發揮有關學術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方面的作用,共同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加大文物保護科技的研究、運用和推廣,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鑑先進經驗,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
(四)堅持依法行政,提高文物行政執法水平
認真執行國家和省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全面貫徹落實文物工作方針,進一步增強法制意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大文物法規的宣傳普及力度,依法做好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嚴厲查處各類文物違法案件,堅決遏制各類破壞、損毀文化遺產及其原生環境的違法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五)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文物保護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博物館、紀念館把宣傳和介紹文物資源作為重要任務,經常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每年的國際古蹟遺址日、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為切入點,藉助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活動,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和觀念,大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和支持文物保護事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