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方保衛團研究(1901-1937)》是由呂書額著寫,魏光奇指導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河北省地方保衛團研究
- 創作年代:1901-1937
- 作品出處:《河北省地方保衛團研究(1901-1937)》
- 作者:呂書額 魏光奇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呂書額著
導師
魏光奇指導
學科專業
中國近現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首都師範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地方政治 保衛團 地方武裝 河北
館藏號
E296.7
館藏目錄
2009\E296.7\1
中文摘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認識河北省地方保衛團之前,首先對天子腳下的這方水土做了簡單的分析。河北省地處京畿重地,擁有悠久的歷史。這裡歷來尚武,民眾有較強的參政意識、重國家輕宗族。這一切構成了地方保衛團生長的土壤。 第二章是對地方武裝組織進行追本溯源。在古代中國地方社會,國家沒有設立專門的治安機關。歷次社會動亂中,地方武裝應勢而起。國家的態度也應時而變。近代河北地方武裝在鴉片戰爭後興起,又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被鎮壓而遭到清政府的取締。 1901-1937年間,河北各地方保衛團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留下了自己的發展軌跡。第三章主要沿著其腳步一路走來,對保衛團的歷史沿革進行疏理。清末“新政”為直隸地方保衛團的濫觴製造了機會。袁世凱政府整頓保衛團的計畫在直隸地區基本沒有得以實現。1920年代軍閥混戰中,各地方保衛團真正興起。為將保衛團納入國家控制體系,國民政府做出再次努力。在晉、奉、二十九軍等執政勢力的輪流倡導下,河北省地方保衛團在制度層面上逐步完成了由民間組織到國家常設性機構的轉換;實力、規模也有了階段性的發展。但與政府要求相比,各地方保衛團的實際施行情況仍相差甚遠。 與其縱向發展相輔,第四章截取了保衛團的幾個橫切面加以探討,具體分析河北各地方實際操作與制度設計之間存有的差距。事實證明:保衛團的“不合章法”有其自身難脫的因素;同時,政府的要求也不符合實際。此外,河北省各縣實情也限定了保衛團的發展方向。 清末至國民政府前期,保衛團是一個武裝團體、是一項政治制度,更是活躍於地方的一個社會元素。在前四章的基礎上,第五章主要對保衛團這一社會元素做性質分析。在對保衛團與地方社會的論述中,其地方武裝的性質完全凸現。社會的變遷將“能者”推上基層社會的舞台。反過來,“能者”又加速了各社會勢力的興衰更替。這其中,保衛團是一個重要載體。各級政府將保衛團納入控制體系的構想沒有實現,縣政府、警察機關等“官治”機構在河北地方社會遭遇尷尬局面,由“能者”所控制的保衛團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基層社會的主導者。保衛團在剿捕盜匪、維持地方的同時雖有違法越軌之舉,但“劣紳控制論”仍不完全適合於對河北的描述。這一點,從保衛團與民眾及異端武力的關係中亦可得到證明。 最後,餘論指出:河北地方保衛團身上凝結著地方與國家關係的碰撞,通過其歷史嬗變可以了解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複雜問題,亦可以看到地方武裝對於國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