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作物生長調控實驗室

河北省作物生長調控實驗室於2005 年開始籌建,2007 年3 月通過驗收。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南京農業大學蓋鈞鎰院士,實驗室主任李存東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作物生長調控實驗室
  • 研究方向:作物高產優質栽培的生態生理
  • 地 址:河北省保定市靈雨寺街 289 號
  • 依託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研究方向,研究成果,隊伍建設,實驗條件,開放交流,

研究方向

1 . 作物高產優質栽培的生態生理
以我國北方主要農作物為研究對象,以作物高產優質的生態生理特徵和規律為主要研究內容,在生態適應性、營養生理、光合生理、發育生理和水分生理等方面開展研究,旨在為合理進行作物高產群體生育進程和生態環境的調控提供理論依據。
2 . 作物生產系統調控工程
以作物生態生理研究成果為基礎,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和信息處理技術,把以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為目標的栽培措施研究與計算機模擬及最佳化決策系統工程有機結合,實現作物生產系統調控理論和技術的突破與創新。
3 . 集約持續農作制度
定位於農業生產中的微觀和巨觀層次,強調“ 學” 與“ 術” 並重以及綜合、系統的原理和方法的運用,在學科的綜合化、現代化和科學化方面進行探索,以建立適合我國實際、可操作性強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用於指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作物生產。

研究成果

實驗室建設以來,堅持“ 開放、流動、聯合、競爭” 的運行機制,在作物生長調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進展。承擔國家、省部級項目70 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0 項(其中一等獎3 項),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4 項,發表論文200 余篇。
承擔的“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 項目,針對黃淮海中北部水資源匱乏、熱量資源緊張以及夏秋糧生產不均衡等限制糧食產量水平提高的關鍵問題,將單項技術進行最佳化配置和系統集成,顯著提升了示範輻射區小麥玉米產量和效益,以及水分、肥料利用效率。相關研究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2008 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2010 年度)、二等獎1 項(2010 年度)。
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 年度)的成果“ 不同形態氮素營養對棉花生長、生理與產量的效應及其套用” ,針對氮素利用率低的現狀,研究闡明了棉花增加銨態氮營養的形態、生理和產量品質效應,成果已在河北省產棉區較好套用。
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 年度)的“ 冀西北農牧交錯區水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技術體系” ,針對冀北農牧交錯風沙區乾旱- 半乾旱農田耕種頻繁、少有植被所導致的土壤風蝕與起沙揚塵問題,通過適於區域氣候、土壤、種植制度的技術集成創新,建立農牧交錯風沙區農田防護與減塵型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為保護該區及下風地區農田生產力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示範樣板。

隊伍建設

現有固定人員26 人,其中正高職稱11 人,副高職稱6 人,高級職稱所占比例為65% 。16 人具有博士學位,8 人具有碩士學位。擁有省管專家1 人,“ 三三三” 一層次人才2 人,河北省教學名師1 人,河北省優秀教師1 人。

實驗條件

實驗室現有房屋建築面積1400 m 2 ,其中科研用房860 m 2 ,辦公用房540 m 2 。擁有“ 農業部張北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1 個,三結合基地12 個,實習基地3000 余畝。
擁有儀器設備819 台,價值631.4 萬元,其中30 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 台。

開放交流

實驗室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與研究中心、法國國際農業研發合作中心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有關係,承擔國際合作項目2 項。先後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來實驗室開展研究和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學術報告60 余次,設立開放課題5 項。承(協)辦全國第十次作物生理學術研討會、中國棉花學會等大型學術會議5 次,舉辦面向開發中國家的援外農業技術培訓班4 次。有13 人次在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耕作制度研究會等學術機構任職。
實驗室針對河北省主要作物生產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系統開展作物高光效利用、施肥技術與原理、節水簡化栽培、作物信息技術、集約農作制度等領域理論、技術研究,建立適應特定生態類型區的高效作物栽培技術體系。不斷完善河北省乃至華北平原區重要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管理技術與新品種配套技術的研發平台,提高河北省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及與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水平。努力將實驗室建設成為我省作物生產技術創新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為提升河北省作物生產水平和推動華北平原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