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懷安

河北懷安

懷安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冀、晉、蒙三省(區)交界,東經114°08′—114°48′,北緯40°20′—40°48′。“外毗邊塞,內屏京都,古道通衢”,是通往西北的要道。地勢優越,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根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以前,就有古人類聚居,遠祖就在這裡勞作、生息和繁衍,懷安人民以其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光輝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懷安縣
  • 所屬地區:河北省西北部
  • 面積:1692.5平方公里
  • 人口:24.5萬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特色產業,

歷史沿革

夏朝及商期間屬夏王朝九州中之冀州,進入西周分屬於幽、並兩州,春秋時屬西周王朝分封之諸侯國——代國,戰國時期屬趙國之代郡地,秦統一六國後,懷安隸代郡之代縣(今蔚縣代王城)。
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於縣境南部舊懷安村北置夷輿縣,轄今縣境南川,屬幽州代郡,旋即廢。其地併入下洛縣(今涿鹿縣),屬幽州刺史部上谷郡。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縣境西北部(今東洋河村西南)置馬城縣,轄今縣境西部與萬全縣西南部,為代郡東部都尉治所,屬并州刺史部。
東漢,仍屬上谷、代兩郡地。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為避匈奴,上谷、代郡吏民寄治於居庸關內,二十六年(50年)復還故地,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并二州入冀州,縣境為冀州地。三國和魏,屬幽州上谷郡。曹魏中後期,縣境東部之夷輿縣亦省廢,旋即又改置下洛縣。
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分上谷郡置廣寧郡,縣境大部屬幽州代郡,東北部屬廣寧郡下洛縣地,馬城縣廢。
東晉,縣境被突厥、鮮卑占領。晉成帝鹹康四年(338年)被後趙石勒占領。晉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被前燕慕容雋占領。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370年)被前秦符堅占領。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被後燕慕容垂占領。太元二十一年(396年)被北魏拓拔珪占領。
南北朝,仍屬北魏地。今縣境西部屬恆州代郡,受北靈丘軍管轄;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十年(486年),於今南忻屯置大寧郡,轄小寧(今萬全縣境)與大寧(今張家口市區)二縣,本縣東部屬燕州大寧郡管轄。北魏滅亡後(534年)屬東魏,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四年(546年)燕州廢,分恆州東部置東燕州(治今昌平縣)轄大寧郡地。550年,屬北齊。後主(高緯)武平三年(572年)分東燕州地置北燕州(治今涿鹿)廢大寧郡,置長寧、永豐二郡,縣境屬永豐郡地。565年屬北周,577年改北燕州為燕州,縣境屬燕州。
隋,縣境屬涿郡懷戎縣(今涿鹿保岱),懷安此時為涿郡懷戎縣地。
唐,618年縣境為突厥所據,屬北燕州,630年突厥降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北燕州為媯州,今縣境東部屬媯州懷戎縣地(今懷來)。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改媯州為媯川郡。唐王朝統治者取儒家經典“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並以此為縣名。於穆宗長慶二年(822年),於今舊懷安村北置懷安縣,屬河北道新州(今涿鹿)。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新州改稱山北八軍之武定軍,懷安縣受武定軍管轄。
五代十國,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改武定軍為威塞軍,廢懷安縣。後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燕雲諸州給契丹,縣境全部入遼。南部,初屬奉聖州,後改屬西京路大同府。東北部屬西京路宣德州。
遼穆宗(耶律璟)應歷十三年(963年),分文德縣地置懷安縣(治今舊懷安)領戶3千,鄉兵6千,屬奉聖州。遼聖宗(耶律隆緒)開泰三年(1014年),於左衛西置德州,領威寧縣(與德州同治)與懷安縣,1044年改屬西京路大同府。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於大新鎮(今萬全縣宣平堡)置宣平縣,遼天祚帝保大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金打敗契丹,將新州等地歸還宋,金太宗天會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又歸金,縣境屬西京路大同府。金世宗大定七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省德州建置,縣境又分屬於宣德州(今宣化)和大同府。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懷安縣從宣德州割出,屬隆興府所轄。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今縣境西部改屬中書省興和路,東部宣平縣仍屬上都路宣德州。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將宣平縣移治辛南莊(今左衛西十里),屬中書省上都路順寧府,後改屬宣德府。西南部屬興和路。
明初隸屬京師(北京)興和府,後改屬山西大同府。洪武三年(1370年)縣境被韃靼占領,廢懷安縣。民移居庸關改置懷安守御千戶所。洪武四年廢宣平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廢千戶所,置懷安衛,二十六年二月由舊懷安村移衛於今懷安城;先屬山西行都司,後改隸於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十六年(1418年)革北平都指揮使司,隸屬京師。十七年保全右衛,由順聖川(今陽原)徙至西沙城。二十年(1422年)移治懷安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轄懷安衛,萬全左衛,保全右衛等。是年六月,保全右衛改屬懷安衛。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柴溝堡築堡,並設參將,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於柴溝堡置分守西路參將。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分西路為上西路與下西路,左衛屬上西路,柴溝堡、西陽河、懷安屬下西路。明崇禎八年(1635年)上下西路及懷安南界的南山路,又改屬分守道。
清世祖順治初,延用明制,仍屬直隸。順治八年(1651年)裁柴溝堡參將,懷安衛屬萬全都司。聖祖康熙四年(1665年)改隸山西。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西陽河、柴溝堡、左衛併入懷安,改懷安衛為懷安縣,屬直隸保定布政使司宣化府,柴溝堡設守備。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柴溝堡改設都司。
中華民國2年(1913年)裁直隸宣化府,懷安縣改屬口北道。民國18年(1929年)改道為省,直隸為河北省。察區升為察哈爾省,懷安縣屬之。民國30年3月(1941年4月1日),懷安、萬全合併,稱萬安縣,治柴溝堡鎮,稱萬安鎮。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共冀察區第十三專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1月,察哈爾省恢復,懷安縣屬察南專區,懷安縣治懷安城。民國35年至民國36年解放戰爭期間,中共政權轉入地下,建有臨時聯合縣,縣境分屬天陽懷(天鎮、陽高、懷安)聯合縣、興天懷(興和、天鎮、懷安)聯合縣及宣涿懷(宣化、涿鹿、懷安)聯合縣。1948年聯合縣撤銷,恢復懷安縣制屬察南專區。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次解放縣境。新中國建立前後,北以洋河與萬全縣為界;東以古垛山與宣化縣為界;南以靈官廟山、虎窩山與山西天鎮縣為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1年縣政府由懷安城遷至柴溝堡。1952年11月15日察哈爾省撤銷,改屬河北省,懷安縣屬張家口專區。1958年10月,懷安、萬全兩縣合併,縣治柴溝堡。1959年5月張家口專區和張家口市合併,懷安縣屬張家口市。1961年12月25日懷安、萬全兩縣分制,懷安屬張家口地區,1993年,張家口地市合併,懷安縣隸屬於張家口市至今。

行政區劃

懷安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居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首都北京和“煤都”大同之間,素有塞北“金三角”之稱。全縣總面積1692.5平方公里,耕地64萬轄4鎮7鄉273個行政村(街),總人口24.5萬。

自然資源

懷安物華天寶,境內地下礦藏豐富,名優土特產品繁多.現已發現各種礦點120多個,主要有鐵、墨玉花崗岩、白雲灰質岩、高齡土等26種礦產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全縣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建材和化工企業已發展到226家。懷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連線山西、內蒙古及中西部地區通往東部沿海地區的主要通道,投資環境理想。京包鐵路經縣城柴溝堡,境內設4個站點,境內公路幹線縱橫交錯,110國道穿越縣經達銀川,張家口至大同公路懷安段二級油路已成為晉煤外運的重要通道。郵電通訊事業篷勃發展,程控電話、光纜通訊和無線尋呼併網全國。全縣有11萬伏變電站一座,35千伏變電站6座。

經濟概況

懷安近年來突出主導產業的深層次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先後被列為全國小流域綜合治理重點縣、國家長城種子生產基地縣、河北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縣農業以特色求發展,先後形成玉米、馬鈴薯、燻肉製品和珍稀動物養殖四個龍頭產業。建立了以金紅果、杏扁、懷安李子為主的經濟林和以瘦肉型為主的養殖四大基地。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漸次提高。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五金、造紙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燻肉製品廠產品已被載入“中國食品詞典”,1999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食品骨幹企業”,1999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3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0.64億元、1.69億元、1.1億元。

特色產業

“柴溝堡燻肉”是我縣具有300年歷史的名優特產品,享譽長城內外,曾被點為“清廷貢品”,該產品已被載入(中國食品詞典),多次被評為省優質產品。產品各項指標全部符合GB2727-94標準。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1萬噸,年銷售收入3495萬美元,利潤357.5萬美圓,同時可以帶動6.7萬養殖農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