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
位列中國四大名拳。風格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據初步考證,形意拳誕生於明末清初,系姬際可所創。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也稱心意拳,簡稱意拳,傳至李能然之後,易名派生為形意拳。 據史料載,確認姬際可是心意門拳法技藝的首傳人。目前與姬氏拳法同源的派系主要有:少林心意把、馬氏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形意拳。據黃新銘著<姬際可傳>載: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諸馮里尊村人(現屬永濟縣張營鄉尊村)。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卒於清朝康熙初年,享年約80歲。乃心意拳的創始人。尊村原名宋村。西距黃河二里(今東遷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東南距中條山五十里。姬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其父姬訓,字學古。生二子。長子際時,次子際可。際可少年時,家有土地二百餘畝,羊二百餘只。其妻謝氏,生六子。據清朝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譜>卷二載:際可“技勇絕倫。老年破流寇於村西,手殲巨魁。人號神槍。傳藝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少時從塾師學文習武。此後,際可練拳,手眼、身法、步,渾然一體。繼練大槍術,造詣獨精。際可到少林寺表演了拳術和槍術,得到了僧人的稱讚。亦從少林僧人習武中,大受啟發。在居住少林寺期間,對明朝盛行於少林寺的虎、龍、豹、蛇、鶴五拳深入研習。在一天,他忽見兩雞相鬥,遂悟其理。於是創立了心意六合拳,前後各六勢。概括為: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從學者甚多,傑出者僅鄭氏一人。鄭氏傳曹繼武,曹傳戴龍邦、馬學禮,此術得以弘揚。
後來,形意碰撞逐漸衍化成三大流派,河北派是其中之一,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縣人,以經商為主,拜戴龍邦次子戴文勛為師,苦學十年,人稱“神拳李”,根據“心意誠於內,肢體形於外”的道理,認為“心意近於理,心理作用於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術特點是由內與外的相互作用表現的。因引將心字改為形字而稱形意拳。李先生根據拳術的原理原則及特點,反覆實踐,對形意拳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其將拳理髮展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在練法上採用了以掌代拳;將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側身弓步改為“三七”步,即將重心移至後腿,比例為前三後七,形成了當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靈的弱點。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並增加了新編套路和對打套路,如:雜式錘、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回到河北原籍後傳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
主要傳人
河北形意拳譜系傳承如下:
姬際可———戴龍邦———李洛能———劉奇蘭、郭雲深———李存義、張占魁、孟昆———任德傑———張鶴年。
河北形意拳劉奇蘭先生的著名弟子有長子劉文華、次子劉錦堂、三子劉榮堂和李存義、耿繼善、張占魁、王福元、周明泰、劉鳳春、田靜傑等人。李存義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尚雲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躍亭(定光三李)、橫柏年、馬玉堂等人。
尚雲祥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其女尚芝榮,弟子陳子江、許笑羽、王鳳章、高秀亭、李文彬等人。
郝恩光先生的弟子主要有:李玉琳、郝家駿、駱興武等人。
李文亭傳藝於唐鳳亭、唐鳳台、李敦素、李春博、李春航等。
耿繼善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耿霞光,弟鄧雲峰、趙德祥、劉彩臣、董秀升、張秀等人。耿霞光傳藝於其子耿德福,弟子陳尚毅。
鄧雲峰傳藝於其子鄧文英、鄧文順,弟子吳子珍、李鋼、張文源等人。
劉彩臣傳藝於其子劉清泉。
河北形意拳傳人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主要有其子郭深,弟子李魁元、許占鰲、錢硯堂、王薌齋等人。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田慎澤、李漢章、馬禮堂等人。孫祿堂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弟子齊公博、鄭懷賢、李玉林等人。
1911年,由國會議員葉雲表、馬鳳圖等人在天津三條石成立“中華武士會”。後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會,揚名海外。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駱興武在宣武區延壽寺街100號成立“興武國術研究社”,傳授八卦、形意、培養眾多弟子,較為著名的有其子駱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劉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偉忠、許世田等。
1928年,李存義先生之再傳弟子唐風亭、唐鳳台二人在崇文區珠營火神廟,後遷至花市火神廟成立“北平大興縣第一國術館”,培養眾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陳慶友、馬鳳鳴、艾玉山、田永福及再傳人其孫唐振榮等。
1900年。耿繼善先生在西城區地安門西火神廟成立“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薈萃各派武術各家,傳授形意、八卦、太極諸拳及各種器械、後由鄧雲峰先生及其弟子吳子珍先生先後接辦。前後七十餘年,培養弟子眾多,影響頗大。吳子珍先生較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勛、牛寶貴、臧玉和等。
河北形意拳傳人事跡昭著影響極大,為宏揚中國傳統武術,在承傳、發展、提高中國傳統拳技術理論水平,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貢獻。
理論要點
1、河北形意拳代表人物郭雲深論訓練
形意拳三體式,兩足要並重,不可單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各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勢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唯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
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論三層呼吸
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齶等規則照前,唯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謂練氣化神之理也。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也。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鄉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騖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云:“道不遠之,人為之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
論神氣
形意拳術之道無它,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唯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即練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即易骨,易筋,易髓,此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煉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駕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意,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侯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訊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余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在論拳術之詳情。
2、河北形意拳代表人物李存義論實戰
第一則
李存義先生言: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化勁練神返虛之用也。”明、暗勁之體用,是將周身四肢鬆開,神氣縮回,而沉于丹田,內外合成一氣,再將兩目視定彼之兩目,或四肢,自己不動而為體也。若是發勁剛柔曲直,縱橫圓研,虛實之勁,起落進退,閃展伸縮,變化之法,此皆為用也。此是與人相較之時,分析體用之意義也。若論形意拳本旨之體用,是自己練趟子為之體,與人相較之時,按練時而應之為用也。虛實變化不自專用,因彼之所發之形式而生也。
第二則
余學習拳學,一生不知用奸詐之心。先師亦常雲“兵不厭詐”。自己雖不用奸詐,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終身未嘗用奸詐之勝人,皆以實在功夫也。若以奸詐勝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詐心有何益哉,與人相較總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是勝人,或是敗於人,心中自然明曉,皆能於道理有益也。雖然奸詐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彼之道理,剛。預、柔、虛、實、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變化也,奸詐者不在道理之內,用好言語將人暗中穩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剛者有明剛、有暗剛、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剛者,未與人交手時,周身動作神氣皆露於外,若是相交,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鋼釣一般,氣力似透於骨,自覺身體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剛中之內勁也。暗剛者,與人相較,動作如平常,起落動作亦極和順,兩手相交,彼之手指軟似棉,用意一抓,神氣不只透於骨髓,而且牽連於心中如同觸電一般,此是暗剛中之內勁也。明柔者,視人之式動作毫無氣力,若是知者視之、雖身體柔軟無有力氣,然而身體動作身輕如羽,內外如一,神氣周身並無一毫散亂之處。與彼交手時,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無。此人又毫不用意於已,此是明柔中之內勁也。暗柔者,視之神氣威嚴,如同泰山。若與人相較,兩手相交,其轉動如剛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則彼身中又極靈活,手如同鰾膠相似,胳膊如同鋼絲條一般,能將人手粘住,或纏住,自己覺著諸方不能得手,此人又無一時格外用力,總是一氣流行,此是暗勁中之內勁也。此是余與人道藝相交,兩人相較之經驗也。以後學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藝深淺,神氣之厚薄,而相較量。若是自己不能被彼神氣欺住,可以與彼相較,若是睹面先被彼神氣罩住,自己先懼一頭就不可與彼較量。若無求道之心則已,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虛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能如此視人,能如此待人可以能無敵於天下也。並非人人能勝方為英雄也。虛實巧拙者,是彼此兩人一睹面數言,就要相較。察彼之身形高矮,動作靈活不靈活,又看彼神氣之厚薄,一動一靜言談之中,是內外家。先不可驟然取勝於人,先用虛手以探試之,等彼之動作,或虛或實,或巧或拙,一露形跡,勝敗可以知其大概矣。被人所敗不必言矣,若是勝於人亦道理之中勝人也。就是被人所敗,亦不能用奸詐之心也。余所練拳一生,總以道理服人也。以上諸先師亦常言之,亦是餘一生所經驗之事也。以後學者,雖然不用奸詐,不可不防奸詐,莫學余忠厚,時常被人所欺也。
名家大師
1.李飛羽(約1808一1890)字洛能,世以字行;亦稱能然、老農、老能。河北深縣竇王莊人。李飛羽自幼嗜武,習練花拳。聞山西祁縣小韓村戴氏精於心意拳,遂以種菜為名至祁縣,輾轉挽人說項,約於18 45年拜戴文雄(小字二閭)為師學習心意拳(見《車君毅齋紀念碑文》)。李飛羽拜師時已37歲,經十年苦練,學乃大成。據《拳意述真))言,李飛羽之技已臻上乘,當時縣境內有武進士某甲,體力逾人,且善拳術。此人素與李飛羽友善。一日,歡晤之間,某甲出其不意從身後抓住李飛羽,正欲上舉,自身卻已騰空斜上。約1856年,李飛羽被太谷縣鄉紳盂勃如聘為護院。此後,當地車永宏(字毅齋)、宋世榮,以及河北深縣劉奇蘭、郭雲深等相繼拜李為師求學拳技。李飛羽遂整理所學,參益心得,易名“形意拳",廣傳徒眾。隨著形意拳在山西和河北的廣泛傳播,逐步形成了以心意拳為母,而又有別於心意拳的形意拳技術和理論體系。李飛羽逝時,年約80餘歲。
2.宋邁倫(1809—1893),名彥超,字邁倫,人稱“宋老邁"。河北冀縣趙家莊人。出身武術世家。九歲學武,練弓、刀、馬、步、石等。二十歲中武秀才。旋外出訪師學藝,遇喬齡(字鶴齡)傳予三皇炮捶拳和大槍術。經數年揣摩苦練,多有心得。中年至京,曾入清廷“神機營”供職,旋灰志功名,游幕京畿,傳徒授武。曾創辦“北京會友鏢局”,“南會友鏢局”。武壇後學尊宋邁倫為北京三皇炮捶拳的開拓者。
3.白西園(1819-1907),直隸饒陽縣人。自幼以行醫為業、行醫至山西太谷得遇李老能先生,拜於門下。其拳法奸滑抽撤,杳無蹤跡,三搖二旋不可捉摸,後為清宮御醫。劉緯祥訪白先生於北京打磨廠,執弟子禮,從學形意拳。
4.劉奇蘭(1819-1889),清末河北深縣人。幼喜拳術,拜李飛羽為師學習形意拳。造詣甚深,常有聞名來訪,數言後即拜服為弟子者。劉奇蘭無門戶之見,破守秘之風,聯絡各派,集思廣益,精通多種拳、械。劉奇蘭通文事,曾為深州衛門幕賓。後歸隱故鄉,教授門徒。由於他性情寬厚,不輕易傷人,熱心傳武,循循善誘。因此,他的高足弟子甚多。如李存義(1847—1921)、張兆東(1859一1940)等均出其門下。奇蘭寢饋斯道,垂四十年,至70餘歲而歿。其子文華(字殿臣、殿琛)繼承父藝,亦精形意拳。清宣統三年受聘至北洋政法學校教授武術,民國初年任清華學校武術教員、兼任天津武士會、北京尚武學社總教習。著有“形意拳術抉微》,闡揚劉奇蘭所傳拳技。
5.張學(1827—1908年)字琴堂,河北省故城縣鄭口鎮趙行夏莊村人,功力拳十四代宗師。自幼家承武學功力拳,性豁達,善技擊,樂助人,鹹豐年間,本村劉家大戶被飛賊三十餘人搶竊,聲勢浩大,張公聞知,與飛賊交手,擊毀飛賊數人與賊首隻一戰,便將其擒獲,送交官府正法。自此聲威遠震,後來在張家口設全勝鏢局,水陸數千里二十餘年無失事。
6.孫琅,生卒年不詳,河北省故城縣鄭口鎮夏莊村人。功力拳第十四代傳人,著名武師,清道光年間武舉人,曾在北京三拳擊殺三個侵辱中國婦女的八國聯軍鬼子兵。孫琅先後師從功力拳十三代武師張鳳舞及十四代師兄張學,武藝精湛,輕功如游魚戲水,深得功力拳真諦。其為人忠厚,懲惡揚善,一時鄉人皆贊,奉為楷模。
7.史計棟(1835—1908),字振邦。人稱“史六”,以排行第六故。河北冀縣人。幼習彈腿、連腿。在北京開設木廠經營木材為業。經同鄉好友尹福介紹,拜董海川為師深造。史計棟秉性聰悟,甚得董海川器重。董在授其八卦掌基本技法的基礎上,還因材施教地將史原習腿技按八卦掌拳理進行改編,使史步捷逕入堂奧,不數年即以精八卦掌名於世。史計棟曾隨守備王德錄緝捕劫犯,以功獲獎六品頂戴。史計棟為人慷慨俠義,尊師敬老。董海川離肅王府後,居住其家,侍奉甚勤,其妻拜為董氏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