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吳集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年,是沭陽縣境內的陵園,占地面積25.4畝,有烈士墓29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沭陽縣吳集烈士陵園
- 所在位置:沭陽縣
- 始建時間:1954年
- 占地面積:25.4 畝
歷史沿革,教育意義,社會評價情況,
歷史沿革
吳集是淮海革命老區,境內人文薈萃,英雄輩出,全鎮共有烈士133名。2009年以來,省民政廳和縣委、縣政府按照省級烈士陵園標準,投入1110萬元對陵園實施了擴建,新建1座高31米的紀念碑、1318平方米的紀念館和36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修建420座烈士墓,以及吳苓生雕塑、烈士碑廊、停車場、綠化帶等設施。擴建後的陵園面積為60.27畝,可容納1萬人憑弔、祭掃。
教育意義
為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積極創新思路,不斷整合教育資源,拓展教育內容,突出“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主題,對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中,我們主要開展三個方面主題教育活動。
一是開展革命傳統主題教育活動。為維護烈士陵園形象,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今年通過縣財政等撥款120萬元,對烈士墓群、紀念建築物等進行了修繕,豐富教育資源,使之更加貼近歷史。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重要節日和紀念日舉辦了“學雷鋒”“祭先烈”“黨在我心中”等活動,用生動的文字、圖片、實物向廣大民眾和學生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社會主義建設史和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教育,受到廣大參與者的一致好評。
二是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豐富的歷史圖片資料,聯合團委、婦聯等部門廣泛開展主題鮮明、生動直觀的宣傳教育活動。每逢節日,組織開展入團、入隊、入黨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等教育活動,幫助參觀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基地成為緬懷革命先烈和樹立遠大理想的“第二課堂”。
三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加強基地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聯繫,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原則,組織開展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經常性地為中小學生義務開辦革命英烈故事講座,專題報告等,深受廣大幹群的歡迎。
社會評價情況
在陵園內,長眠著一位特殊的老人,她雖然不是烈士,卻和烈士一樣深受全鎮乾群的愛戴和敬仰。她叫呂夢林(原名呂繼芬),1916年2月出生於吳集鎮塔橋村,1938年8月參軍,194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離休前,曾任上海煤炭科學院研究分院黨支部書記、教育科科長。1995年,她在病重期間,將一生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3萬元錢,全部捐獻給母校——吳集鎮中心國小,建成了“夢林圖書樓”。呂夢林老人的感人事跡與革命烈士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吳集鎮德育教育的生動教材。每逢清明前後以及重大節日,成千上萬的幹部民眾及各界人士來到陵園,悼念烈士的英靈、緬懷烈士的功績、學習烈士的精神,激發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