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漢書》皆載為“沛豐”,即沛郡豐縣。僅高祖本紀有沛豐邑之說。考秦封泥與漢初簡,秦漢之際,豐縣寫作“酆縣”,與沛縣、留縣、彭城縣等並為四川郡屬縣。故而“沛縣豐邑”是後人杜撰的一個錯誤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沛郡豐縣
- 範圍:沛縣與豐邑並為四川郡屬縣
- 補充:《史記高祖本紀》:“沛豐邑”
- 記載:史記
沛縣
豐縣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齊伐宋;宋方輿郡豐縣或者豐邑屬於齊,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魏國得宋國方輿郡,豐縣屬於魏國方輿郡,出土的戰國豐縣官印封泥豐璽即出於此。有史可考的豐縣建縣當於戰國末的魏國。
秦滅楚、魏統一六國,設郡縣,豐縣與沛縣並為四川郡屬縣,郡治在相縣。劉邦以及漢初劉氏皇室、蕭何、盧綰皆豐縣人。
魏武帝恢復徐州,治所彭城,統轄七個郡國。明帝景初二年(238),分沛國、蕭、相等10縣為汝陰郡;把杼秋、公丘、彭城、豐、廣戚五縣劃歸沛王國(此時沛國治沛,不數十年復治相。)。
晉朝,隸屬關係同漢代。
南北朝時期,宋改豐縣隸屬北濟陰郡;北魏沿襲。北齊,改隸永昌郡。北周時隸總府。
隋朝開皇三年(583)廢除郡制,改為州制,州統轄縣。大業三年(607)恢復彭城郡,統轄 11 個縣,豐縣隸屬彭城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隸徐州;貞觀元年(627)設定 15 道,徐州統轄7縣,隸屬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徐州改為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彭城郡又改為徐州;貞元十六年(800),徐州改為武寧軍,以節度使鎮守;鹹通十一年(870),恢復徐州;不久,徐州改為感化軍;從武德元年至鹹通十一年(618-870),豐縣皆隸屬徐州。
五代梁時,豐縣隸屬沿襲唐代,隸屬徐州;後晉時,徐州又改為武寧軍;後周時,恢復為徐州。從梁至後周,豐縣皆隸屬徐州。
宋代太祖建隆元年(960),徐州改為武寧軍,不久恢復為徐州,統轄彭城縣、蕭縣、豐縣、沛縣、滕縣,隸屬京東西路;紹興元年( 1131),徐州為金占領,又為武寧軍,統轄彭城、蕭、豐三縣,隸屬山東西路。
金代、豐縣屬武寧軍。
元代至元元年(1264),徐州統轄永固、彭城、蕭三縣;豐縣隸屬東平府。後,豐縣隸屬濟寧路;至元二年(1265)。沛縣併入豐縣屬濟州;三年(1266),沛縣從豐縣析置。
明代洪武元年(1368),徐州為張士誠占領。明太祖朱元璋兵下,淮安、徐州、邳縣皆歸附朱元璋,此時,豐縣亦歸附。初,豐縣隸屬中立府,即鳳陽府。洪武八年(1375),豐縣隸徐州,改為南直隸。
清代,豐縣隸屬徐州,與銅山、邳、睢寧、宿遷、碭、沛、蕭七縣合稱八屬。
民國元年-2年(1912-1913)冬,由中華民國南京革命政府委派縣知事,豐縣隸屬徐州;2年冬-5 年(1913-1916),張勛在徐州恢復清朝帝制,委派縣長,豐縣隸屬徐州; 5-15 年(1916-1926)軍閥割據時期,豐縣隸屬徐州。
民國15-27年(1926-1938)5月,豐縣隸屬國民黨徐州專署。民國27年5月17日-34年(1938-1945)秋,縣城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期間,境內有三個性質不同的縣級政權同時存在:(一)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撤出縣城,偏安鄉下,仍隸徐州;(二)民國27年底-34年(1938-1945)秋,日偽豐縣政府隸日偽淮海省;(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29年(1940)6月-11月隸屬蘇魯豫區行置,29年12月-31年10月(1940.12-1942.10)改隸山東省湖西地區行署,31年10月-33年6月(1942.10-1944.6)改隸冀魯豫六行署,33年6月-34年8月(1944.6-1945.8)改隸冀魯豫十一行署。
民國34年9月-37年11月(1945.9-1948.11),豐縣境內縣級政權有:(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華碭縣人民政府,民國34年8月-35年3月(1945.8-1946.3)隸屬蘇北辦事處;35年(1946)3月蘇北辦事處撤銷,改隸冀魯豫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至1949 年8月;36年(1947)11月撤銷華碭縣;1949年8-9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台棗專署;(二)此間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隸屬徐州行政專署。
1949年9月-1950年5月,豐縣和華山縣仍隸屬於山東省台棗專署;1950-1953年1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滕縣專署;1953年1月豐縣劃歸江蘇省徐州專署;華山縣撤銷;1953-1982年,豐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蘇省徐州專署;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徐州專署撤銷,豐縣人民政府隸屬徐州市人民政府,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