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沛縣梆子劇團,主要劇目,
簡介
梆子戲俗稱大戲,因唱腔多用梆子擊拍而得名。沛縣梆子戲由山東傳入。清鹹豐五年,曹州梆子戲藝人殷風哲避水災而落難於沛,後被廟道口寨主馬克端請去辦戲班,戲班逐年擴大,猶雨後春筍遍布沛縣。在此期間,亦有河南知名演員組班來沛演戲或傳藝。因此,沛縣梆子戲的演唱風格既有山東梆子的剛烈,又有河南梆子的細柔。音樂唱腔既雄健高亢,又清爽溫柔,旋律跳躍性大,舒緩時如行雲流水,侃侃而來;劇情激烈時,文武場絲弦鑼鼓喧天,震耳欲聾。在表演形式上,規範嚴謹,技巧性高。除“四功五法外”,吸收了相當數量的雜耍特技,如滾棚、爬桿、吊辮子、倒騎驢、高台簸米等,形成了沛縣梆子戲獨特的表演形式,也造就了眾多民眾喜愛的演員,如殷二娃(殷其昌)、玉仙(董傳勝)、羅桂成、謝文啟、李效成等。他們舞台上靈活鮮明的形象,豐富多彩的唱腔,長期沉澱在民眾的記憶中。
沛縣梆子戲的傳統劇目較多,其代表劇目為“四大征”(《薛禮征東》、《樊梨花征西》、《姚剛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鍘”(《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
沛縣梆子劇團
沛縣梆子劇團前身為義和班,1951年3月改建為沛縣前進劇社(後易名前進劇團),1960年改現名。
自建團以來,始終堅持上山下鄉,為農民演出,有“板車劇團”之稱。多次出席省、市(地)先進代表會議,1978年被評為全省文化系統十二面紅旗之一,受到江蘇省文化局表彰。該團排演各類劇目計400多出,常演劇目有《下河東》、《宇宙鋒》、《無底洞》、《戰馬超》、《提寇》、《王寶釧》等,尤以武戲見長。武生謝文啟,人稱“活猴子”,其代表作《西遊記》(十八本)深受觀眾歡迎。該團還創演了一批古裝戲和現代戲,前者主要劇目有《借妻》、《巧娘》、《反雲南》等,後者主要劇目有《微山湖畔》、《青春淚》、《飛來的閨女》等。《青春淚》在1980年江蘇省戲曲現代戲會演中獲創作二等獎、演出二等獎,並被江蘇電視台、江蘇人民廣播電台錄像、錄音播放。《巧娘》一劇也於1982年由江蘇電視台錄像播放。該團演員陣容較強,先後湧現了王艷玲、張作民、翟松芝、魏秀蘭等優秀演員。
1987年,全團職工62人;全年演出劇(節)目17台,演出297場次、觀眾3l萬人次,其中農村演出261場次、觀眾27萬人次;全年演出收入5.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