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不敬王者

沙門不敬王者,佛教典故。佛教初傳入內地時,沙門對帝王雙手合十致敬,與中國禮制不符。到東晉、南北朝時,多次出現沙門是否應向帝王跪拜的爭論。

東晉鹹康六年(340)車騎將軍庾冰提出沙門應禮敬王者,尚書令何充等認為沙門不應禮敬王者,“今一令其拜, 遂壞其法;令修善之俗,廢於聖世”(《沙門不應盡敬表》,見《弘明集》卷十二)。元興(402—404)年間太尉桓玄又提出沙門應敬王者,慧遠著《沙門不敬王者論》表示反對,認為“在家奉法, 則是順化之民……故有天屬之愛, 奉主之禮”,而“出家則是方外之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遯世則宜高尚其跡”(《弘明集》卷五)。後桓玄又允許沙門不向王者敬禮。南朝宋大明六年(462),下令僧侶對皇帝須行跪拜禮。不實行者則予以重罰。但不久因遭到激烈反對,而取消。齊武帝時,僧侶見帝王無需下跪,但必須稱號。隋唐時期“沙門不敬王者”之爭仍有發生。唐玄宗於開元二年(714),定令僧尼致敬父母。以後,爭論逐漸平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