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沙脊街(今民建一巷)約始於清·道光元年(1821),距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是北海市區最早的街道,故有“北海第一街”之稱。此街全長400餘米,東西走向,建在形呈脊椎隆起的沙帶上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脊街
- 建造時間:1821
- 全長:400餘米
- 寬度:兩米多
特點,歷史,始建背景,當時影響,後續發展,
特點
沙脊街只有兩米多寬,路面全用花崗石條或其他石條鋪砌。街上南北相向的店鋪全為一層或兩層的建築,臨街立面除牆柱外,全為木板結構,瓦檐伸出約1米,起著遮陽避雨的作用,保持著我國南方商居兩用建築的傳統形式。
歷史
始建背景
沙脊街始建時從老地名九曲巷處自西往東興建,它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府商人於清末建造的廣州會館(舊址為今海城區五小),該館占地面積頗大(即今海城區五小校舍的面積)。館內建築有若干個廳、堂、廂房和天井,具有我國南方古典建築的特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廣州會館是北海市區近代建築規模最為宏大的民間傳統的公共建築。該館的慈善機構——太和醫局就設在館內,後來又設立消防隊和敬和國小(今海城區五小的前身)。
由此可見廣州會館的建立,對當時北海的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以及醫療、消防等方面的貢獻甚多。商業方面,較著名的有榮昌隆洋雜批發專賣店和廣成、卜遠成雜貨鋪。其中的廣成雜貨鋪歷史悠久,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而它的黃金時代則在1937年抗戰以前。該鋪是“前店後廠”的雙鋪頭,到該鋪購貨的顧客很多,真是“客似雲來”,那時北海通用的是銅幣(北海人叫銅仙),店員接過顧客購物的銅幣後,為節省時間,直接把銅幣扔到櫃檯後面的地上,待晚上收市關門後才把滿地的銅幣撿起來,其生意的興旺由此可見一斑。如果說廣成雜貨鋪經營的相當一部分是自產的本地貨的話,那么榮昌隆經營的則是從廣州、香港或澳門購進的“來路貨”,如唱機、鐵釘、腳踏車、縫紉機、布料、家電、娛樂用品等,是北海當時最大最興旺的一間洋雜貨批發、零售店。此外,還有數間客棧、貨棧和當鋪。宜仙樓、珠浦樓和流芳齋均為當時的茶樓酒館,其中宜仙樓為一連6間兩層的酒樓,有“北海第一酒樓”之稱。在這間百年酒樓臨街的牆柱上,老字號“宜仙樓”招牌還清晰可見:東西兩面屋檐下的牆壁,分別書寫“高等旅店,招待士商”和“宜仙酒樓,茗茶點心,中西餅食,蜜餞糖果”的廣告字跡至今還隱約可辨。由於商業的興旺,在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1930——1936),廣東省銀行在沙脊街租用廣州會館開設“廣東省銀行北海支行”,取代先前由私人開設的“銀號”,以開展北海的金融業務。
當時影響
沙脊街建成後,接著在其東端往東興建長270米的中華街。此街的商業也很興旺,有書店、飲食、鞋業、手工業和故衣業(買賣舊衣物的行業)。清末民初,北海著名的秀才包國修在此街開了一間“蔚華書店”,是北海市區的第一間書店,對北海的文化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高連升筆鋪(專賣各種規格的毛筆)生意興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手工業也應運而生,如鞋作坊有覆信昌、履信昌、步步嬌。金鋪有德成、天生;打銀鋪有耀興、坤順等。周升發汽燈店專營汽燈出租,為北海老街晚上的照明作過貢獻。酒樓有珠海樓和茗珍店。其中珠海樓由北海富商集股經營,所建的酒樓為三層的鋼筋水泥建築,由於是民國初期北海最高的酒樓而名噪一時。昔日中華街的故衣鋪最多,不下20間,因而有人稱此街為“故衣街”。這些故衣鋪的貨源來自北海各當鋪,它們把典當期滿而不贖取的衣物拿去故衣鋪賣,從中獲取較高的利潤。故衣鋪每天早上開店很有特色,老闆們不約而同地用雙手舉起櫃檯上的算盤,搖動盤內的數十粒珠子發出連續不斷的響聲,先慢搖,然後逐漸加快和把算盤提高,當搖到盤珠子發出最密集的響聲時突然停止,這時算盤上下層珠子會整齊地分開(即使用算盤時最初的靜止狀態),然後輕輕地把算盤放在櫃檯上。老闆們就是通過搖算盤這一絕招祈禱當天生意興隆。
後續發展
中華街建成後,過了二三十年才興建長248米的興華街。此街的商業也很熱鬧,有榮興福皮箱鋪、高登科筆鋪、雅趣酒樓、山貨鋪、白鐵製品鋪、鞋鋪、雜貨鋪、染料鋪以及當鋪等多間,但以客棧最多,有天和棧、福和棧、祥和棧、全昌、成記、西和安、怡興等多間,從靈山、武利、龍門、小江等山區肩挑果子、大米、竹織品來北海賣的小商販到北海,大多入住這些小客棧,一些中介人在這裡做提供買賣服務的“九八”生意。由於興華街各式各樣的店鋪多,所以又稱“店鋪街”。
中華街和興華街與最先建成的沙脊街同建在一條沙脊帶上,而且這三條街依次首尾相連,成為北海早期最繁華的商業長街,後來北海人把這三條街統稱叫沙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