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羅雙樹(佛教名詞術語)

沙羅雙樹(佛教名詞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沙羅雙樹,正名為娑羅雙樹,又名桫欏,因讀音而被通譯作沙羅雙樹。 正是由於有這種心念,也就是一種禪喻,暗示乃為“阿賴耶識”。在最後的雙樹園歸去的時候的四個字和達到8感,全依靠這個“菩提之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羅雙樹
  • 別稱:桫欏、紗羅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
  •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
介紹,詳情,

介紹

佛經有云: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首先鬚髮『菩提心』,進而修『菩薩道』,悲智雙運至福慧圓滿,方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佛修道者發菩提心後,於其阿賴耶識(又名第八識)中,即種下『四菩提種』。
沙羅雙樹

詳情

世尊釋迦牟尼當年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之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稱之為‘四枯四榮’,據佛經中言道:東方雙樹意為‘常與無常’,南方雙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雙樹意為‘我與無我’,北方雙樹意為‘淨與無淨’。茂盛榮華之樹意示涅般本相:常、樂、我、淨;枯萎凋殘之樹顯示世相: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如來佛在這八境界之間入滅,意為非枯非榮,非假非空。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沙羅雙樹間涅盤。這種樹的葉子是叢生的,葉長圓形,開花時期,花蕊繽紛而下,鋪滿地上。佛祖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裡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後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後的游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恆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裡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餘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區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後,釋迦牟尼中毒腹瀉,病情轉重。行至離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臥,半夜入滅。 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為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為最後一個弟子。終年80歲。而後,沙羅樹成為佛教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象徵,也代表著對人生的大徹大悟與一種超然的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