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迎龍和迎燭橋

沙縣迎龍和迎燭橋

沙縣迎龍和迎燭橋,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沙縣的民間遊藝活動“迎龍和迎燭橋”在境內的流傳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現代每年的活動以湖源、鳳崗際岩、富口蓋竹、郭墩、山氽村和大洛鎮的陳山、前村等地較為盛行。沙縣湖源鄉迎燈、迎龍、迎燭分湖源鄧氏、陳氏,西洋李氏、鄧氏。就鄧氏、陳氏而言,農曆大年初一,本族人各自到祠堂祭祖拜祖,匯報上一年生育情況,哪家第一個獲得男孩者,就必須承擔做燈首的任務,獲第二、三、四個的,作為迎龍之首,而迎燭規定,鄧氏、陳氏就有所不同,鄧氏是按照上年高壽年長男丁為元宵節迎燭之首,依此類推;陳氏是鹹豐一年各戶(每戶2戶)抽骰為序(此為第一次共有112戶),第二次抽骰為宣統三年,至今仍在繼續;西洋李氏鄧氏迎燈、迎龍則為本村上一年第一個獲得男丁者為迎燈、迎龍之首。

2010年7月13日,沙縣迎龍和迎燭橋入選沙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沙縣迎龍和迎燭橋入選三明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縣迎龍和迎燭橋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沙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沙縣的民間遊藝活動“迎龍和迎燭橋”在境內的流傳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現代每年的活動以湖源、鳳崗際岩、富口蓋竹、郭墩、山氽村和大洛鎮的陳山、前村等地較為盛行。
沙縣湖源春節迎燈、迎龍、迎燭等活動,分湖源鄧氏、陳氏,西洋李氏、鄧氏。據族譜記載,湖源鄧氏迎燈、迎龍、迎燭始於康熙(約1662年)而盛於乾隆年間;陳氏迎燈、迎龍、迎燭民間活動自鹹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各有族規。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做“四舊”禁止,瀕臨消失。改革開放以後,重新恢復一年一度的迎龍活動。

主要活動

一、迎燈活動
沙縣湖源鄉迎燈活動,做燈首的是各族(或村)上年第一個獲男丁者,下面跟隨的是上一年各族(或本村)所有新結婚對象,因為他們娶親時女方娘家都有送一對彩燈作紀念,表示人丁興旺。每年大年初一在拜祖後確定為迎燈首的、參加迎燈的主人(上年結婚對象),從大年初二開始都要請自己的叔伯兄弟、親戚朋友幫忙編制花燈,直至迎燈首擇吉日那天晚上迎完花燈為止。迎燈隊伍由燈首、各組燈組成。其中燈首由銅鐘鼓(領隊2人),燈首燈、龍傘各一對,二胡、簫各一對,鑼鼓鈸一副,花籃花燈若干(含花籃、鯉魚燈、白鶴燈、五星燈、走馬燈,飛機燈等)等組成;各組燈由銅鐘鼓(領隊)、花籃花燈、鑼鼓鈸一副、彩燈一對組成。到了迎燈那天傍晚,各迎燈隊伍從各自家出發,敲鑼打鼓至各族祖祠集中,等到天暗點亮花籃、花燈,從各自祖祠出發環繞湖源一圈。一路上,每經過一戶人家門前,各家都會點燃煙花爆竹迎接,象徵家家戶戶迎燈、添丁、發財、吉祥如意之意。迎完之後,迎燈首的到家後,請一些知名人士唱曲兒,而後請幫忙迎燈的人喝酒吃飯。
二、迎龍活動
沙縣湖源鄉迎龍活動,做龍首的是各族(湖源鄧氏、陳氏)第二、三、四個獲男丁者,所迎的龍分別取名大龍、二龍、三龍。各條龍下面跟隨的是各家各戶的龍身。龍首長約4米,龍身每節長為2.5米,龍尾長約3米。湖源鄧氏、陳氏的龍都是由三條龍組成,西洋李氏、鄧氏的龍由一條龍組成。做各條龍首的三人,自大年初一拜祖後確定為迎龍首之後,大年初二開始,要請各自叔伯兄弟、親戚朋友幫忙編制龍首、龍尾、龍首燈、各種花籃花燈,直至迎大龍擇吉日迎龍那天晚上迎完為止。各條龍迎龍隊伍由銅鐘鼓(領隊)、龍首燈、龍傘各一對,二胡、簫各一對,銅鼓鈸一副(迎花籃花燈用)、各種花籃花燈、銅鼓鈸一副(迎龍首用),龍首、龍身、龍尾等組成。到了迎龍那天下午三、四點鐘之後,各龍首從各自家出發,迎到各自小祖房拜祖,而後迎至大祖祠拜祖、集中。傍晚時分,各條龍首從祖祠開始出發,到各自指定地點接龍,而後按指定線路環繞湖源一圈。一路上,每到一戶人家門前,各家都會點燃煙花爆竹迎接,寓意接龍。而鄧氏迎至圳頭侖鋪,三條龍在侖鋪上戲龍、轉龍圈。當迎龍再次迎到祖祠,許多年輕婦女便會爭搶龍鬚,回家後掛在蚊帳邊,寓意早生貴子。迎龍結束後,各做龍首的主人,同樣像迎燈首一樣,召集幾名知名人士唱曲兒,而後宴請客人。
三、迎燭活動
湖源鄉鄧氏、陳氏迎燭活動確定為每年元宵節。燭橋由五盞四方燈盞組成,每盞燈四周都繪有花鳥、動物、人物等,旁邊、上下寫著“春宵一刻值千金” “國泰民安” “ 四季平安”、“慶祝元宵”等詞、詩句,燈盞之間裝飾插著2~4束五顏六色的花,燈盞中間插著一支蠟燭,共由五盞燈、五支蠟燭、幾束鮮花裝飾在一塊長約3米、寬約5寸的木板上組成一板燭橋,無首尾之分。每到元宵節當天下午4、5點鐘,迎燭橋首隊伍從自家出發,迎到各自小祖房拜祖,再迎到大祖祠拜祖,而後迎至指定連線燭橋的地點,連線好後開始迎燭。一路上以銅鐘鼓、燭首燈領隊,二胡、簫、鑼鼓鈸吹吹打打,各種花籃花燈整齊排列,一起前行,所到之處備受各家煙花爆竹迎接,寓意長壽富貴、平安吉祥。迎完燭後,燭首主人同樣像迎燈、迎龍一樣,請人唱曲兒,宴請客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湖源“迎龍和迎燭橋”其宗旨實為祁願國泰民安,家家幸福,,已成為湖源鄉各姓氏宗親凝聚親緣族緣的紐帶。許多在外的鄉親每到春節期間,不遠萬里,回家鄉參加迎龍。人們藉此契機懇親聯誼、共敘親情、交流信息,促進了宗族感情的融洽。
傳承狀況
湖源鄉民風淳樸,文化薈萃,在民間保存著許多傳統民俗文化。“迎龍”“迎燭橋”等民俗文化傳承至今。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傳統民間藝術受到衝擊,保護和傳承傳統民間藝術迫在眉睫。
保護措施
為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蓋竹村在沙縣富口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大力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成立民俗文化傳承協會,修繕文物、劇團演出等方式,使小腔戲、迎燭橋、迎鐵枝等民俗文化得到良好傳承。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4年2月14日,沙縣首屆民間民俗藝術展演在沙縣體育公園廣場舉行,8個鄉鎮800多名演員分別展演了肩膀戲、游魚、打獅、舞龍、香龍、迎燭橋、迎龍等在內的7組民間民俗藝術。
榮譽表彰
2017年,在沙縣第二屆民間民俗展演暨農村文藝匯演中,湖源鄉《迎龍》獲得一等獎;富口鎮《迎燭橋》、大洛鎮《迎燭橋》獲二等獎。
社會活動
2019年2月19日,湖源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鄧氏、陳氏理事會組織開展了以“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建設新沙縣”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活動——“迎燭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