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蟾蜍,冷血變溫動物,也是中國《三有名錄》保護動物,爬行類。主要作用是可採集蟾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灣蟾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目:無尾目
- 亞目:新蛙亞目
- 科:蟾蜍科
- 屬:蟾蜍屬
- 種:沙灣蟾蜍
簡介,習性,養殖,繁殖,蟾酥採集,保護等級,
簡介
中文學名: 沙灣蟾蜍
二名法: Bufo kabischi
習性
沙灣縣森林公園
沙灣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遊動。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
沙灣蟾蜍冷血變溫性,自身體溫調節能力弱,為冷血變溫動物。其體溫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冬季需冬眠。蟾蜍主要靠體內繼續的肝糖和脂肪來維持生命。人工養殖時,冬天可利用地熱水、工業無害廢熱或安裝保暖防風設備,使蟾蜍不冬眠或縮短冬眠期,以提高養殖價值。
養殖
大規模蟾蜍遷徙
成蟾養殖
一是在養殖場上空裝黑光燈,每天晚上開燈誘蟲。
二是將各種畜禽糞堆積在養殖池陸地上一角,讓其自行誘集與滋生蟲子,供蟾捕食。
三是到潮濕的地方尋挖蚯蚓或想套養殖蚯蚓。
夏秋季節水質易變壞,應根據水色變化,及時灌注新水,保持水質清爽。霜降後,氣溫降到10OC以下時,蟾蜍就隱蔽在土中或鑽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處集群冬眠停食。到次年驚蟄後水溫回升到10OC以上時,蟾蜍開始醒眠、活動、覓食、這時應抓緊投餵。在整個越冬期間,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一旦滲漏要及時灌水。陸上洞穴要覆蓋些柴草保溫。當春天氣溫回升到蟾蜍醒眠時,就要挑除柴草,並大水噴灌池內陸地。
繁殖
沙灣蟾蜍優良產卵場所多選在較靜的灣、沱區或緩流區,開始雄性時有兩聲單音節“咕—咕”鳴叫,以招引雌性前來“抱對”(兩棲類是體外受精,當雌體排卵時,雄性得到傳遞信息,就同步放精,排除卵在水內受精),有人說大的背小的,實際是雄性雙臂抱著雌性的肋部是也。也是通過人們尚不知道的信息,兩性“抱對”即自行解散,雌性一般就立即登岸尋食去了。雄性繼續滯留,希望第二次“抱對”。蟾蜍集群產卵場所從生物學角度看,生物體本身為保護其種群的生存和延續,在經常歷久的累進適應中,都具有選擇優良繁殖場所的習性,由於共性所趨,以爭先搶抱雌性,這可能是出現集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蟾酥採集
蟾酥
養殖蟾蜍的主要目的是採集蟾酥。夏秋兩季,每2周可采一次,6-7月是刮漿高峰期。首先準備好銅製或鋁製的夾鉗、竹片、大口瓶或小瓷盆、竹萎等工具。刮漿前先將蟾蜍在清水中洗去污漬,用小桿輕敲頭部或用少量辛辣的物品如大蒜、辣椒等刺激,增加唏酥分泌量。
刮漿部位是緊靠頭部兩側耳根的大疣粒耳後腺的背上的大小疣粒。刮漿時,左手握住蟾的後腹部,使耳後腺充滿漿液,然後用夾鉗用力夾裂耳後腺,流出白漿,刮漿時忌用鐵器接觸,否則漿液變黑。刮過漿的蟾蜍不要放在水中,要放在旱地,防止感染髮炎,引起死亡。采漿時注意不濺到眼裡,一旦誤入眼中,可用紫草煎水洗淨消腫。
刮出的漿液儘量在12小時以內用60-80目尼龍篩絹或銅篩過濾除雜,然後放在通風處陰乾或曬至七成乾,再放在銅或瓷盆中曬乾製成團酥,也可放在60OC恆溫箱中烘乾,密封保存或出售。
保護等級
沙灣蟾蜍,中國《三有名錄》保護動物,爬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