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漣

沙漣

沙漣是當底流速達到某一程度之後形成。據報告波浪引起的底流速如達到始動流速的1.5倍左右,底床即生成生沙漣,沙漣一旦形成,流速及振幅越大,沙漣的振幅(高度)隨之增大。

當水流振幅等於沙漣波長時,沙漣振幅最大。當水流振幅大於沙漣波長時,沙漣振幅又減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漣
  • 外文名:sand ripple
  • 性質:堆積地貌
  • 特點:波長隨水流振幅增大
  • 分類:沙紋、土指、招潮蟹的擬糞
  • 所屬學科:地理學
簡介,成因,形態特徵,分類,沙紋,土指,招潮蟹的擬糞,

簡介

沙漣是小型的沙波。易在流速較小的細沙質河床上形成。呈規則的波浪狀態,其尺度較小,迎水面坡長而平,背水面坡短而陡,一般波高為0.5~2 cm,波長為1~15 cm,在平面上波峰是相互平行的,也有排成魚鱗狀的。

成因

風沙運動過程中,由於沙粒滾動、跳躍、懸浮運動,總合起來,在沙面上留下的,有一定形狀如波紋狀痕跡。是由於不同密度介質互動層發生摩擦,產生渦旋,而在其接觸地帶造成波浪狀的氣流,因而形成與局部風向垂直的波紋。沙漣變幻多端,間距大小不等。

形態特徵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岸,根據潛水員的報告,只要床面的水平振盪速度超過10cm/s,即使在水深達到50m的砂質海岸,也可以看到有沙漣的痕跡。在前蘇聯的黑海淘濱,在水深為14m處,沙漣波長90~110cm、波高7~10cm左右,如果把沉積在波谷的淤泥除去,則真正的沙漣高度可以達到15cm。
初步看來,沙漣的波長λ似乎應與近底水質點的水平振幅a0有關。室內試驗的波周期都比較小,相當於湖岸或受風區長度受到限制的比較隱蔽的海岸,那裡的水深特別淺。這時λ=1.6a0。
愈接近岸線,a0隨著水深的減小而加大,沙漣的波長也相應增大。對於波周期較大的野外資料來說,不同粒徑組的點群自成不同的曲線。在λ達到某一極限值以後,將因水平振幅的加大而減小。在a0很大、床面剪下力超過一定限度後,沙漣事實上將不復存在。

分類

沙紋

當風力較弱時,風吹動細沙跳躍前進,如果地面平坦起伏較小,僅有少數的砂礫可以堆積起來,形成規律的波紋,稱之沙紋。

土指

當砂礫被風吹襲,碰到小貝殼或石礫的阻擋,就堆積下來形成土指。

招潮蟹的擬糞

招潮蟹攝食時用小螯刮取泥土表面的小顆粒送進嘴巴,這些小顆粒含有很多的碎屑、藻類、細菌等,不能利用的殘渣再由小螯取出置於地面,集中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小土球,稱之為擬糞。有別於真正通過消化道從肛門排出的糞便。小土球形成的放射圖案也是美麗的沙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