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角蜥

沙漠角蜥

沙漠角蜥(學名:Phrynosoma platyrhinos)是原生北美洲的中小型蜥蜴,共有三個亞種。具附肢2對,具外耳孔,鼓膜位於表面或深陷。眼具活動的眼瞼和瞬膜(第3眼瞼)。舌發達,扁平而富肌肉。下頜骨左右兩半靠骨縫牢固相聯,口的張大有限。以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為食,西方收穫蟻占了食性的60-90%,也吃白蟻、甲蟲、蟋蟀、草蜢及其他小昆蟲。其中沙漠角蜥南部亞種(也稱短角蜥)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II保育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漠角蜥
  • 拉丁學名:Phrynosoma platyrhino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蜥蜴目
  • :角蜥科
  • :角蜥屬
  • :沙漠角蜥
  • 亞種:3種
  • 命名者及時間:Girard, 1852
  • 英文名稱:Desert Horned Lizard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沙漠角蜥全長6.4 - 9.5 cm,屬於中型蜥蜴,頭部具有冠狀短角,腹部鱗片平滑,且腹背交界處覆有一排須狀鱗列。寬橢圓形的身體,鱗片從上身分散擴大到尾巴尖。背部皮膚有小刺。吻端鈍。尖角延伸出的後腦勺,中央的兩個角最長。在身體的兩側邊緣有一排鱗片,腹部為白色有黑色斑點。
顏色有紅色,棕褐色,米色,棕色和黑色相雜,具擬態,通常與所處的當地的土壤和岩石相匹配。脖子處有大塊黑色斑點,後面有波浪形暗斑點標記。

分布範圍

沙漠角蜥分布於北美洲氣候非常乾燥的半沙漠地區,北部大盆地沙漠,南部莫哈維沙漠及索諾南沙漠。
沙漠角蜥分布圖沙漠角蜥分布圖

生活習性

棲息於多岩或草稀的砂地,沙漠角蜥有冬眠的習性,氣溫低時會將身體埋入砂中,曬太陽時會將身體攤成扁平狀,以便吸收最大的熱能,同時體色可以隨溫度及環境變化,偽裝的技術高明,全身長滿棘刺,對一般掠食者來說也有很強烈的嚇阻作用,因此角蜥在野外可以說競爭力十足,不容易被淘汰,飼養時同樣需要較強的光照。

生長繁殖

沙漠角蜥的雌雄辯別,可以觀察泄殖腔的凸起來決定雄性,在體型上雄性比較瘦小,雌性較肥大。通常在冬眠後進行交配,在五月間產卵,雌性每窩產7-13顆卵,孵化期約50-60天。在同一年當中雌性可以產兩窩卵,以小型蜥蜴來說算是十分多產。

亞種分化

(3種)
1.北美沙漠角蜥(學名:Phrynosoma platyrhinos platyrhinos
2.沙漠角蜥南部亞種(學名:Phrynosoma platyrhinos calidiarum
3.古德沙漠角蜥(學名:Phrynosoma platyrhinos goodei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7年——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