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蜇是一種水生動物,廣泛分布於我國沿岸水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海蜇
- 界:動物界
- 綱:缽水母綱
- 目:根口水母目
- 科:口冠水母科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繁殖方法,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基本信息
拉丁名: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英文名: jellyfish
俗名: 海蛇
綱目: 口冠水母科
產地及產期:
註:此產品在舟山稱為“糊狀”,可製作成類似海蜇乾品或密封。
形態特徵
俗稱沙蜇。缽水母綱、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成體傘部呈半球狀,中膠層厚而堅硬,外傘面具有較密的粒狀凸起,傘緣約有96—112個緣瓣。傘柄部粗短,有8條二翼形口腕,各口腕末端均無棒狀附器。口腕各翼有許多絲狀附器及觸指。口腕基部有8對肩板,肩板上亦有許多絲狀附器和觸指。觸指基部均有許多吸口。內傘面有發達的環狀肌和4個馬蹄形的生殖腺下腔,每個下腔外側均無生殖乳突。體灰白色或淡褐色。成體傘徑一般為50厘米以上,最大可超過1米以上。生活習性與海蜇基本相似。8—9月在黃海出現,然後逐漸向南漂浮。
成體傘徑25~60厘米,最大近1米。外傘表面光滑,中膠層厚而硬。傘緣有舌狀緣瓣,感覺器官,感覺窩有放射肋。肩板長有許多絲狀附屬物及小觸角。口腕三翼型,口腕末端有一條特別長的棒附屬物。內傘有發達環肌。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受精卵會長成水蜇子(即幼體),可以無性繁殖,方式叫足囊繁殖(幼體叫水蜇子,可以移動,移動時會在該處留下一些組織,這些組織又可以長成新的水蜇子,如此反覆,可成倍增長水母的數量)。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黃海、東海。
主要價值
常用海蜇張網捕撈,其他定置張網類漁具可兼捕。傘部可生食,也可加工成蜇皮,口腕可加工蜇頭,質量及經濟價值較海蜇略有遜色。本種的刺細胞有劇毒,人體被蜇後皮膚紅腫,痛癢,重者休克,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