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格龍舟賽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
- 項目序號:39
歷史淵源,體育特色,文化特徵,賽事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沙格龍舟賽是泉港區,特別是南埔鎮沙格村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競技項目,始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已有600多年歷史。
一年一度端午節的龍舟賽風俗,最初是划龍舟,並非為了比賽,因當時瘟疫流行,人們借屈子英靈和媽祖神威以正祛邪,驅除魔障,為求鄉里人丁興旺,文風廣振、科舉蟬聯,後來的龍舟賽則與歷史名人王忠孝有關。王忠孝,字長孺,號愧兩,惠安沙格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卒於明永曆二十年,即清康熙五年(1666年),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太常寺正卿,兵部右侍郎。清初,王忠孝及眾多沙格王氏族人隨鄭成功東渡,客死台灣。閩南有招引遊魂回歸故里的習俗,但王忠孝等人被清廷視為“貳臣”,沙格人便借龍舟賽曲折地表達緬懷的意思。
當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日趨提升,龍舟賽規模不斷擴大,龍舟由本來一對發展到數對,參賽團隊由原來沙格村人自行比賽發展到外村外鎮外縣區以及許多大單位組隊參加。
體育特色
文化特徵
沙格龍舟賽作為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一是傳統的祭神儀式,祭奠屈原和媽祖娘娘。隆重的祭奠儀式後,用大轎抬出媽祖神像,並由村民扮成各路神明,繞村巡遊,民間稱“出遊”,以示驅障祛邪;而後把神像抬到海灘上的觀禮台就坐,觀看沙格龍舟比賽。東西兩側戲台俗稱“文武棚”,同時上演莆仙戲,人們在觀看競賽的同時,又能夠觀賞戲曲表演。二是融入當代的體育競技活動,眾多的參賽隊伍在此一決勝負,是難得的民眾性體育活動。
賽事特徵
各參加競渡的龍舟船頭雕飾成龍頭形狀,船尾雕飾成龍尾形狀,並於船舷處彩繪龍紋圖案,酷似蛟龍出水,龍舟裝飾的圖案有紅、白、藍、黃、青五色,惟黑色不用。競渡比賽通常在海水漲潮時的下午一二時開始,競渡過程中,舟首一人擂鼓或擊鑼,舟尾一人掌舵,一二十名劃手分坐兩側,奮力划槳。比賽一般要進行兩三日。比賽時觀者群集,船上鼓鑼之聲不絕,岸上喝彩之聲不斷,場面壯觀。為此,村里還特意在靈慈宮前建造“龍舟室”。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沙格龍舟賽的保護對於推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神緣、人緣和體育運動維繫兩岸親情,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泉港區委、區政府把沙格龍舟賽作為泉港文化的一個品牌,深入挖掘推廣,使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這一傳統民間文化活動不僅更加健康有序,而且成為全民健身活動的一個特色項目,沙格村也成為泉州市龍舟活動基地。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9年6月,沙格龍舟賽在泉港區沙格鎮從端午起舉行兩天,共有5支隊伍、160名隊員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