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旋覆花

沙旋覆花

沙旋覆花,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蓼子朴Inula salsoloides (Turcz.)Ostenf.[Conyza salsoloides Turcz.]的全草或花序。分布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北部和東部、新疆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常用於外感頭痛,腸炎,痢疾,浮腫,小便不利,瘡癰腫毒,黃水瘡,濕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旋覆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旋覆花屬
  • :蓼子朴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集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霉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別名

絞蛆爬、沙地旋覆花、禿女子草、黃喇嘛、黃花蒿、黃蓬花、小旋覆花、山貓眼。

入藥部位

全草或花序。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心、脾、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主治

用於外感頭痛,腸炎,痢疾,浮腫,小便不利,瘡癰腫毒,黃水瘡,濕疹。

相關配伍

1、預防流感:沙旋覆花全草9g,或花6g。水煎服。
2、治外感頭痛:(黃喇嘛)全草9g。水煎服。
3、治浮腫,小便不利:(黃喇嘛)全草9g。水煎服。(1-3方出自《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4、治急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沙旋覆花全草50-100g。水煎服,每日1-2次,連服2-3d。對慢性腸炎可酌加麥芽、六曲。(《東北藥用植物》)
5、治黃水瘡:沙旋覆花適量。炒黃研末,撒於患處;如不流黃水者,可用麻油調敷患處。(《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集,揀淨,曬乾。

形態特徵

亞灌木,地下莖分枝長,橫走,木質,有疏生膜質尖披針形,長達20毫米,寬達4毫米的鱗片狀葉;節間長達4厘米。莖平臥,或斜升,或直立,圓柱形,下部木質,高達45厘米,基部徑達5毫米,基部有密集的長分枝,中部以上有較短的分枝,分枝細,常彎曲,被白色基部常疣狀的長粗毛,後上部常脫毛,有時莖和葉都被毛 (f. villosa),全部有密生的葉;節間長5-20毫米,或在小枝上更短。葉披針狀或長圓狀線形,長5-10毫米,寬1-3毫米,全緣,基部常心形或有小耳,半抱莖,邊緣平或稍反卷,頂端鈍或稍尖,稍肉質,上面無毛,下面有腺及短毛。頭狀花序徑1-1.5厘米,單生於枝端。總苞倒卵形,長8-9毫米;總苞片4-5層,線狀卵圓狀至長圓狀披針形,漸尖,乾膜質,基部常稍革質,黃綠色,背面無毛,上部或全部有緣毛,外層漸小。舌狀花較總苞長半倍,舌淺黃色,橢圓狀線形,長約6毫米,頂端有3個細齒;花柱分枝細長,頂端圓形;管狀花花冠長約6毫米,上部狹漏斗狀,頂端有尖裂片;花葯頂端稍尖;花柱分枝頂端鈍。冠毛白色,與管狀花葯等長,有約70個細毛。瘦果長1.5毫米,有多數細溝,被腺毛和疏粗毛,上端有較長的毛。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000m的乾旱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區的戈壁灘地、流砂地、固定沙丘、湖河沿岸沖積地、黃土高原的風沙地和丘陵頂部。在遼寧西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北部和東部、新疆都有廣泛分布。

藥材性狀

全草長20-40cm,莖多分枝。葉互生,窄長圓形至條狀披針形,長5-10mm,寬1-2mm,先端尖,基部稍成耳狀,邊緣常向下反卷。質硬,有見頭狀花序生於枝頂,花黃色。瘦果略呈圓柱形,冠毛白色。

藥理作用

沙旋覆花地上部分具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

相關論述

1、《內蒙古中草藥》:“味苦,性寒。”
2、《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味辛,性涼。”
3、《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主治瘡癰腫毒,黃水瘡,濕疹。”
4、《沙漠地區藥用植物》:“清熱,利尿。主治外感頭痛,浮腫,小便不利,預防流感。”
5、《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利濕。治急慢性痢疾,急慢性腸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