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2008年,在越南木蘭科的一次修訂中,武光南(Vu Quang Nam)在越南北部老街省沙壩區採集了一些標本。在與親緣關係密切的物種
泰國木蓮(
Manglietia garrettii)進行比較後,武光南、夏念和得出結論,他們的標本不能被放在之前描述的任何分類群中。因此,武光南、夏念和將該種作為
木蓮屬的“新種”發表,拉丁名為
Manglietia sapaensis N.H.Xia & Q.N.Vu。種加詞“
sapaensis”是指模式產地沙壩區(Sa Pa Dictrict)。
2011年,Grimshaw & Macer在《Magnolia:Journal of the Magnolia Society》中將該種轉入北美木蘭屬,拉丁名更改為Magnolia sapaensis (N.H.Xia & Q.N.Vu) Grimshaw & Macer。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10米,胸徑30厘米。樹皮淺灰色,光滑。嫩枝在節上,葉柄密被短絲狀紅色毛,成熟時後脫落,老枝上具皮孔。托葉絲質淡黃色或淡紅色,外面被長柔毛,長6-8厘米。小枝粗壯,直徑8-12毫米,具皮孔。托葉痕長約葉柄的1/2。
葉柄長2.0-3.5厘米,向基部不加厚。葉螺旋狀排列,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厚革質,長(10-)19.0-23.5厘米,寬(4-)7-9厘米,下表面有白霜,疏生短絲狀紅毛(即使用放大鏡也很難看到),上表面無毛,深綠色;邊距旋轉;
側脈9-12在
中脈每側,乾時背面網狀脈密而突出,新鮮時中脈和邊緣亮黃色,基部寬楔形到圓形,先端漸尖。
花序梗徑直或有時稍下垂,長1.8-3.8厘米,寬0.6-0.8厘米,花梗長0-2毫米,無毛。花蕾橢圓形,被淡黃或帶紅色長柔毛。花一般呈乳白色,後脫落;
花被片9,3輪,外輪3片倒卵形,長6-7厘米,寬3.0-4.5厘米,背面紫色,正面乳白色,其餘2輪稍小,厚肉質,中輪3片基部背面紫色,正面具乳白色,內輪3片通體呈乳白色。
雄蕊多數,長約1.0-1.5厘米,紫色,
藥隔形成三角形短尖頭,向內開裂。
雌蕊卵球形,長約2厘米,寬1厘米,被短柔毛,但後來脫落。果卵圓形到長圓形,長7.0-9.5厘米,寬4-5厘米,鮮紅色或暗紅色,成熟心皮67-115,密生瘤,長2.0厘米,寬1.5厘米,沿背縫線開裂,後沿腹縫線開裂,喙銳尖,乾燥時稍下彎,長2-4毫米。花被和雄蕊痕長1.0-1.4厘米,寬0.7-0.9厘米。每心皮種子4-6或更多,圓柱形,長5-7毫米,寬2-3毫米。
產地生境
分布於越南北部
老街省沙壩區的
黃蓮國家公園。生於海拔2199-2275米的山地常綠森林(次生熱帶雨闊葉林)中。伴生中有
八角(
Illicium verum Hook. f.)、
長蕊木蘭(
Alcimandra cathcartii (Hook. f. & Thomson) Dandy)和一些
殼斗科(Fagaceae)物種。
生長習性
原產地:花期4-5月,果期8-11月。
華南植物園:3月中旬葉芽萌動,4月上旬開始展葉,5月上旬進入展葉盛期;4月中旬現花蕾,5月上旬始花,5月中下旬末花;果實未見;11月上旬進入休眠期。
主要價值
樹幹通直,葉大濃綠,花潔白美麗,生長快,適應性較強,病蟲害較少,宜作庭園觀賞樹種。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2010年,在模式產地,僅發現了六個成熟個體;此後,2011年在其他地方也發現了該種。
該種生於次生林中,附近地區已被大火燒毀。它被發現的地點較少,即使在保護區內,也存在來自火災和清理的真正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