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家的人》是美國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自1997年宣布封筆以來的第一部作品,其中的文章最初發表於芝加哥左翼雜誌《當代》。全書呈現多主題的變奏,時而文學藝術,時而政治評論,時而歷史人生,特別是對“9·11”以來的美國社會和美國人的心靈有敏銳而透徹的把握。字裡行間體現著作家高超的幽默感,洞察世事的卓越智慧以及對世界的憂患意識。有時樂觀,有時沉痛,甚至絕望,而思想的活力和批判的力度貫穿始終。
基本介紹
- 書名:沒有國家的人
- 作者:庫爾特·馮內古特
- ISBN:7208064431
- 頁數:152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條碼:9787208064430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內容簡介,表達思想,書籍評價,寫作形式,媒體推薦,
作者簡介
庫爾特·馮內古特(1922-2007),美國現代文學大師之一,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五號屠宰場》、《貓的搖籃》、《冠軍早餐》、《囚鳥》、《時震》等。目前國內已出版多部他的小說作品。同時,他也早已進入國內大學中文系文學史的教材,是公認的經典作家。
圖書目錄
1.我當孩子的時候,是家裡最小的
2.你知道笨蛋是指什麼嗎?
3.這是一堂關於創造性寫作的課程
4.我要告訴你們一些訊息
5.好,我們來找點樂子吧
6.我一直被稱為勒德分子
7.2004年11月11日,我滿82歲
8.你知道人道主義者是什麼樣的人嗎?
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幾年前,伊普西蘭蒂一個愚蠢的女子
11.注意,我要告訴你們一個好訊息
12.我過去是一家名叫紳寶·鱈角的汽車代理公司的老闆兼經理
安魂曲
作者手記
譯後記
內容簡介
《沒有國家的人》,顧名思義,是一個正直、善良、追求自由的美國人表達對國家的失望和批評。批評美國政府的對內對外政策,批評美國當今的社會現實。他說,他的國家已經使他陷入狂暴的絕望當中,他所熱愛的美國,現在只存在於公共圖書館的前排位置上。他,是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表達思想
更廣泛的對當今社會和文化的批評,表現在馮氏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對當代科技至上、環境破壞、石油濫用、核子彈研製等的強烈不滿和深切憂患,表現在他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對普通勞動者的同情,和對美國富人政府的不滿和抨擊。還表現在他作為一個有著自然科學背景的文學作家,對人的精神狀態和世界的狀態的深刻的揭示,樸素的表達。
書籍評價
然而本書決不是純政治的宣洩,對時事的批評只是書中信筆遊走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對文學、藝術的雜談以及對人生和歷史的感悟。他在書中談到他的二戰經歷,以及名作《五號屠宰場》的由來;談到哈姆雷特、卡夫卡和灰姑娘所揭示的人生道理;談到歷史上那些誠實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的人生經歷和人格魅力。等等。一向在小說中以後現代、技巧創新聞名的馮內古特,在這個薄薄的小書里,卻是非常的樸實,親切,甚至厚道,如一位健談而慈祥的老者。讀此書可以透視後現代作家難解晦澀外表的“內里”。
寫作形式
本書的寫作形式極其自由,時而政治評論,時而文學藝術,時而歷史人生,嬉笑怒罵,遣懷低吟,皆成文章。書中還有作者本人畫的草圖和手寫字型,強烈得傳達出馮氏特有的行文風格。
媒體推薦
概述資料
馮內古特:沒有國家的人
鄧金明
八十好幾的馮內古特老先生,出書了。
這個老嬉皮寫《五號屠宰場》那會兒,中國的“頑主”們還穿開檔褲哩。幾十年過來了,老傢伙的火氣一點沒見少,新書《沒有國家的人》裡頭,把美國罵了個遍。他罵布希政府“有最令人恐怖的精神變態人格”;他罵比爾?蓋茨,認為應該是他的“生命生成轉化,而不是該死的電腦”;他罵美國文化,認為“美國文化中,有兩樣東西火星人永遠無法理解。那便是,到底什麼是口交什麼是高爾夫?”他罵美國發動的戰爭,罵美國所謂的民主政治,罵科學技術帶來的環保問題,只要他看不慣,張嘴就要罵,活脫脫像賈府裡頭的焦大。
紐約州作家
但美國人很有趣,你越罵他越喜歡。他們非但沒有用“土和馬糞”堵馮老先生的嘴,反而奉他為座上賓。2000年,老先生當選為“紐約州作家”;2002年,老先生八十大壽這天,紐約市長又宣布該日為紐約的“庫爾特?馮內古特日”。美國人民那就更買老先生的賬了。《沒有國家的人》在美國一面世,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而且一呆就是八周,一口氣賣出了25萬本。
評價作者
誰敢說馮內古特老呢?他還能罵人,能抽菸,能畫畫塗鴉,能拍廣告。1995年,老先生為著名的酒廣告“絕對伏特加”畫了一幅自畫像作為宣傳海報,海報利用“馮內古特”和“伏特加”的諧音,取名為“絕對馮內古特”。在這幅自畫像中,馮老先生自己玩著繩挑,旁邊桌上是一瓶伏特加,瓶塞是一隻貓頭,暗示了老先生的成名作《貓的搖籃》。這只是老先生的眾多塗鴉畫之一。在《沒有國家的人》中,就有一幅畫在信紙上的老先生八十二歲時的自畫像,濃密的捲髮,巴伐利亞人的鬍鬚,嘴巴永遠叼著紙菸,還有就是馮內古特的標誌性簽名,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個“米”字元號。馮內古特是這樣解釋這個符號的:“我把自己的肛門畫在簽名中。”這就是馮內古特的風格。他能喜歡保羅?克利和喬治?布拉克的繪畫,認為托斯陀耶夫斯基的《卡拉瑪佐夫兄弟》能告訴人們關於善惡是非的一切;也敢於在“9.11”之後聲稱,恐怖分子是“非常勇敢的人”,“他們為自己的尊嚴而死”。
光棍精神
迴避爭議就不是馮內古特。他能從“五號屠宰場”的死人堆里倖存下來,他是德裔美國人,他出生在11月11日這天——這似乎就決定了他的黑色幽默、他的異議姿態以及他的光棍精神。是的,“沒有國家的人”,實際上就是“光棍”,也就是嬉皮,一種完全從個人立場反戰爭反政府反現代技術的人文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翻開《沒有國家的人》,你可以不相信馮內古特理想主義的單純,也可以質疑他對當今美國、對現代生活的論斷,但你無法不被他言談文字的率直、坦誠、乾脆和真實而感動。是的,就是他,一讀他的文字就知道是他,就是那個從西方60年代運動走來的傢伙,就像 “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一樣,幾十年都沒變。
言論求直
《沒有國家的人》作為馮內古特的一部文藝、時政論集,有很強的美國風格,言論求直而不求微妙精細。典雅的歐洲人也許會對這種沒有一點正經但其實很正經的嬉皮文字、這種坦蕩蕩毫無遮攔的公路風格嗤之以鼻。但美國人喜歡,就像他們永遠喜歡巨無霸漢堡、喜歡好萊塢式的電影結局一樣。當美國人想玩一點微妙的時候,黑色幽默就產生了。《沒有國家的人》中便有這種典型的馮氏黑色幽默。比如:“進化是多么富有創意,我們就是這樣捕獲長頸鹿的”,又比如“善沒有理由戰勝不了惡,只要天使們能像黑手黨那樣組織起來”。其實,黑色幽默也是一種在美國才會流行的風格。美國有移民,有嬉皮文化,有爵士搖滾,有美國夢,有自由民主也有大棒政策,有美國式的思想單一也有美國式的邏輯混亂。這是一個如此悖論、笑料頻出的國度,這個國度的人民是如此能被嘲諷以及自嘲,馮內古特能受到歡迎,也就並不稀奇了。
但馮內古特並不僅如此,他的黑色幽默更多植根於個人生活史上的不能承受之重。《沒有國家的人》中的頭兩篇文章,是全書寫得最好的文字。馮內古特回憶了二戰時的德勒斯登大轟炸,他的代表作《五號屠宰場》寫的就是發生在德國德勒斯登一家屠宰場裡的故事。被德國俘去的一些美國軍人就關押在這個屠宰場裡。戰俘們使用的蠟燭和肥皂是用人體的脂肪製成的,殺人在這裡和屠宰牲畜一樣輕而易舉。在當時德國納粹已經兵敗的情況下,英軍仍然對德勒斯登實施了大轟炸,結果造成十三萬五千人死亡,德勒斯登淪為一片廢墟。馮內古特是當時倖存的七名美軍俘虜之一,他親眼目睹了德勒斯登的毀滅。他寫道,“我見過這個城市先前的模樣,從空襲避難所出來後,又看到了它被轟炸後的樣子,其中的一個反應必定是笑。上帝知道,這是靈魂在尋找寬慰。”在馮內古特看來,甚至最單純的玩笑也是基於恐懼喚起的些微痛苦,更別提那種沒有笑聲的玩笑了。現實生活中,當一個人深陷苦難是那樣的無助,以致任何安慰都沒有用時,他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笑了。
1944年,馮內古特的母親在母親節那天自殺,當時他出門在外。他的妹夫後來也死於車禍,隨後幾個小時他妹妹也死於癌症。馮內古特曾經試圖自殺,但後來放棄了。玩笑也許是一種最好的平靜方式。至少馮內古特還能拿自己“開涮”。 馮內古特年輕時經營過一家瑞典牌子的汽車銷售公司,後來破產了,馮內古特調侃說:“我現在確信,很久以前那次作為商人的失敗經歷很好地解釋了一個深刻的謎團:為什麼瑞典人總不把諾貝爾文學獎給我。”但是誰知道呢,也許八十高齡的馮內古特沒準就能挺到斯德哥爾摩給他打電話這一天。
馮內古特先生,乾杯
李娟
美國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被視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五號屠場》、《貓的搖籃》、《囚鳥》、《冠軍早餐》等作品已經為中國讀者所熟悉。1997年,馮內古特發表《時震》後,宣布封筆,表示不會再寫另一本書了。不少人以為馮內古特從此告別文壇。2005年9月,“七故事”出版社卻推出了他的隨筆評論集《沒有國家的人》(A Man Without A Country)。幾周之後,該書便登上了亞馬遜和巴諾網上書店的暢銷排行榜。出版方立即決定將印數由原來的五萬冊加到十一萬冊。
由於之前馮內古特宣布封筆,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時震》被認為是馮內古特的最後一部作品;如今,這部《沒有國家的人》來到中國,老馮內古特無疑又給中國讀者帶來了一個驚喜。《沒有國家的人》的美國版是棕灰色封面,配有馮內古特的自畫像,而他那拐來拐去、窩成一團的簽名也甚為醒目。如今它來到中國,裝幀變成了明亮耀眼的黃色,就如同這鮮明的顏色對視覺的刺激一樣,這部作品的內容讀起來也十分夠味。
馮內古特上一部收山之作《時震》寫的是宇宙中的時空連續統一體出現了一個小故障,“宇宙因失去主見而顫動了一下”,“突然收縮了十年的時間”,於是人類的時間發生了混亂,不得不重新把原來的生活再過一遍。馮內古特本人自稱也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扮演了一個跑龍套的小角色”。如果說前一部《時震》整體上還有一個科幻框架的話,這本由專欄文章輯成的《沒有國家的人》,信手寫來,更顯得毫無顧忌,貼肉下刀。《沒有國家的人》中的內容大部分來源於他在芝加哥左翼雜誌《當代》上每月兩次的專欄文章,由編輯整理、連綴成現在的這部集子。翻開這本書,我們會發現馮內古特保持了一如既往的不羈,那種根植於殘酷現實的幽默感是讀者非常熟悉的,隨處可見“馮內古特式”的名言。話題涉及社會制度、戰爭、環境污染、原料危機、小布希政府等等,其中有對文學藝術的議論,對戰爭的看法,對時下政局的針砭,還有回顧自己某一段往事時發出的感慨和議論,譏誚辛辣,作料生猛,在某些地方可謂是罵得暢快淋漓,口無遮攔。
深切憂患
雖然他的不少評論經常是手操利刃,毫不留情,但看似冷眼旁觀的冷峻姿態中實則透露出他的深切憂患和關懷意識。這種熱忱摻雜在嬉笑怒罵之中,痛擊讀者的神經。親身經歷過德勒斯登大轟炸的馮內古特寫了《五號屠場》,在《沒有國家的人》里,他又加上一句:“當然,關於戰爭,我不談它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是不可言說的。”深沉的一筆。馮內古特將自己稱為“沒有國家的人”,不僅在於他本人的德裔身份,更因為親眼目睹過國家、種族之間的仇視廝殺。恐怕對他而言,更願意站在人類的高度來觀察這個世界。他在大學裡學的專業是生物化學,小說作品往往有科幻成分。雖然對於別人把自己歸入科幻作家感到耿耿於懷,但不可否認,在恣肆想像和大膽虛構襯托下的悲憫情懷,無疑具有某種更為恆久的意義。這么說來,的確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馮內古特被稱為“詞語漫畫家”, 不僅文字犀利,如漫畫線條,而且本身也喜歡塗畫。他向來喜歡在文字作品裡加上他的插圖,《冠軍早餐》即是典型代表,馮內古特的諷刺揶揄躍然紙上。《沒有國家的人》也收入了他手寫的“箴言”,在 “作者手記”中,馮內古特交代了它們的來歷。這些單獨成頁的插圖,更讓這個集子像是一幅個性鮮明的文字拼貼畫。
馮內古特的作品以“黑色幽默”而著稱。他筆下的荒誕無稽讓人發笑,之後又笑不出來。在《沒有國家的人》的最後一節即12節里,馮內古特說雖然“幽默是一種遠離殘酷生活,從而保護自己的方法”,但是“我可能再也開不了玩笑了——因為它不再是一種令人滿意的防禦機制。有些人很是風趣,有些人並非如此。我過去是這樣的,但現在或許不是了。太多的打擊和失望,使幽默再也不能發揮作用。”這種真誠的自剖讓人感動,但作為讀者,請問,有誰能夠接受馮內古特先生再也不開玩笑?
馮內古特曾經給自己的作品做過一次由A到D的評分,其中《貓的搖籃》、《五號屠場》等作品他給了A+。2005年《沒有國家的人》出版後熱銷,年過八旬的馮內古特稱之為“暮年的一杯好香檳”。如今已是84歲高齡的他,還會不會再寫下去? 我們不禁要問——也許,馮內古特先生有興趣再來一杯?如果這一問顯得多餘,那么,讓我們暫且陪他飲盡這杯。
馮內古特先生,乾杯。
誰能擊敗馮內古特
李占舟
一個人天分高,能堅持,雖然長壽,頭腦並不發昏,也不倚老賣老,那么他的言論就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庫爾特?馮內古特就是這樣的智者。這位美國黑色幽默派代表人物年逾八旬,依舊鬥志昂揚。《沒有國家的人》中,現實世界在馮內古特的“逼視”下卸掉外殼,摘除面具,沒有溫情脈脈,處處驚心動魄。
像往常一樣,馮內古特不叫嚷怒罵,也不故作深沉,他只是用化工專業訓練出來的思維方式逐條剖析,用童年時期就運用自如的調侃語調揭穿詭計。讓我們來看看他奮力攻擊的目標:精神變態的小布希團伙,沒有同情心和羞恥感的人,電子社會,所謂的經濟繁榮,並不和諧的婚姻家庭,爭奪財富的戰爭,毀滅性越來越強的新型武器。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苦痛後會反觀此前生存狀態,馮內古特也不例外。1945年2月13日,在德勒斯登,135000人一夜之間被英國炸彈奪去生命,整座城市遭受滅頂之災。作為倖存者,作為戰俘,馮內古特看見人力造就的地獄。他開始痛恨一切反人道的、蔑視生命的“混蛋”。美國9?11事件之後,馮內古特的這種痛恨變得更為猛烈。
或許真應了那句“老頭更有力量”,現在的老馮內古特戰鬥力比以前還要強。但是,這種戰鬥力來自恐懼。他擔心美國“太強大”:“現在全世界懼怕、仇視我們,就像當年懼怕、仇視納粹分子一樣。”全球化某種程度變成了美國化,大型跨國公司工作人員下班才能講母語,到底什麼是“國家”?我們在推動什麼前進?這些問題顯得不合時宜,也似乎不產生任何經濟效益。老馮內古特卻一直在追問,終於得出如下結論:“除了圖書館和芝加哥雜誌《當代》外,我是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正是由於“沒有國家”,馮內古特的批判顯得更肆無忌憚,一針見血。他不再需要遮遮掩掩,不再需要什麼科幻,往往直奔主題,一招制敵。“科幻小說”的寫作經歷帶給他的是另一種超脫:站在“我們這個星球”的角度看問題。
恨得愈強,愛得愈烈。馮內古特酷愛的包括布魯斯音樂、大家庭、人道主義、馬克?吐溫、亞伯拉罕?林肯,當然還有埋藏正義的圖書館和敢於憤怒的左翼雜誌《當代》。生命力成為他生活中至高無上的主題,他抵禦著快節奏和虛假情感,希望從時代所拋棄和碾碎的物件中找到拯救人類的“聖杯”。
讓一個如此蒼老,如此接近死亡的憤怒者站出來吹響號角,讓一個已經放棄出版書籍的作家重新整理思想和文字,不知道是我們的榮幸還是我們的悲哀。為了獲得更強勁的思想,進行更健康的行動,我們要喜歡老傢伙,靠近馮內古特這個不折不扣的男人,傾聽他的聲音。
在《沒有國家的人》結尾,馮內古特呼籲不要“讓最後的生物因我們而死”。馮內古特這個老傢伙一邊等待著死亡,一邊期待著被擊敗,期待自己關於末世的預言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