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如海》是由Pierre Boutron執導的戰爭片,朱莉·德拉姆、米歇爾·加拉布呂、托馬斯·儒阿特、瑪麗·布奈爾等參加演出,影片於2004年9月18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法國老人和他的孫女Jeanne平靜的生活被二戰德軍對法國的侵占打破,Jeanne也在參與法國地下反抗德軍的組織活動,但漸漸地敵對雙方的年輕男女間的情感有了變化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Pierre Boutron
- 編劇:安娜·吉亞菲利、韋科爾
- 主演:朱莉·德拉姆,麥可·加拉布魯
- 製片人:Alain Bordiec、Paul Fonteyn
- 發行公司:Yleisradio
- 中文名:沉靜如海
- 外文名:Le Silence de la Mer 、 Silence de la Mer, Le
- 其它譯名:海的沉默
- 出品時間:2004年
- 製片地區:法國、比利時
- 類型:劇情、愛情、戰爭
- 片長:93分鐘
- 上映時間:2004年10月25日
- 對白語言:法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430594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Jeanne Larosière | 朱莉·德拉姆 | ---- |
Werner Von Ebrennac | Thomas Jouannet | ---- |
André Larosière | 瑪麗·布奈爾 | ---- |
Marie | Marie Bunel | ---- |
Pierre | Timothée Ferrand | ---- |
Pascal | Jean-Baptiste Puech | ---- |
André Larosière | 麥可·加拉布魯 | ---- |
Officier 1 | Jorg Schnass | ---- |
Officier 2 | Jorn Cambreleng | ---- |
Ordonnance | Franck Beckmann | ---- |
Marie | 瑪麗·布奈爾 | ---- |
François | Alexander Ashkenazy | ---- |
Mère François | Hélène Vauquois | ---- |
Solange | Lucie Barret | ---- |
Louis | Claude Andrzejewski | ---- |
Enfant 12 ans | Tony Lotaire | ---- |
Enfant 6 ans | Dorian Bourbon | ---- |
Epicier | Jackie Bosveuil | ---- |
Voisine | Mahé Frot | ---- |
Employé Mairie | Philippe Mazère | ---- |
Homme File d'Attente | Jacques Develay | ---- |
Femme File D'attente | Isabelle Bouhet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監製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
Paul Fonteyn Anne Leduc Catherine Ruault | Alain Bordiec | 皮埃爾·布特龍 | Carole Breteau Claire Chevrier Didier Gource | 安娜·吉亞菲利 韋科爾 | Alain Levent | Angélique Nachon Jean-Claude Nachon | Patrice Monnet | Patrice Monnet | Denis Seiglan | Eve-Marie Arnault |
幕後花絮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細節) |
法國 | 2004年9月18日 | (聖特羅佩電視電影節) |
比利時 | 2004年10月24日 | |
法國 | 2004年10月25日 | |
阿根廷 | 2004年12月30日 | |
巴西 | 2004年12月30日 | |
墨西哥 | 2004年12月30日 | |
芬蘭 | 2005年8月31日 |
主創單位
製作公司 | Expand Drama |
Radio Télévision Belge Francofone (RTBF) [比利時] | |
Saga Film (I) [比利時] | |
發行公司 | Yleisradio (YLE) [芬蘭] |
影片評價
電影裡的女主人公可以代表一個典型的戰爭家庭,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母親隨之早逝,現在和她相依為命的是爺爺,他們清苦而平靜地生活在一幢父母生前遺留的老式別墅里,室內修繕得精美而樸實,從女主人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力圖保持父母生前的家庭氛圍,她去郊外采來一束野花,就是在去父母的墓地之後,故事的開頭場景,是女主人公為母親過生日。
所有這一天的快樂,隨著德國軍官的到來,變得愁雲慘霧。女主人公是一個年紀不到20歲的小姑娘,從她的表情中處處透出一種堅定的決心。她將花扔進壁爐,她想母親一定不會責怪她的。這種敵視一直延續到深夜德國軍官的正式來到。
影片中小姑娘的話語,到此減少,隨著影片的展開,話語幾乎為零。她不想和一個侵犯她祖國的敵人講話。
她的爺爺是她的同盟軍,他們兩個人的家就是陣地,他們堅定地要把這一場沉默為武器的戰爭打下去。
經過一番焦躁的等待,德國軍官出現在客廳的門旁。在這之前,鏡頭的處理始終在調動觀眾的好奇心,我們都想知道這個德國軍官長得什麼樣子?鏡頭由遠及近,從打開的車門開始,好奇心就一直隨著鏡頭,進入我們視野的首先是那一隻從車廂里邁出的蹬著軍靴的腳,隨著鏡頭上移,看到寬大的披風,而最後出現的只是夜色里軍官揚起的側臉,似乎並不咄咄逼人。直到鏡頭轉向客廳,我們才看到軍官的正面,他友好地行了軍禮。一場友好的見面,很快在一場無聲的窘境裡結束。
尷尬的是軍官的房間被強行指定在小姑娘母親的臥室(所以我們在影片開始看到小姑娘怒氣沖沖地將獻給母親的花丟到壁爐),影片裡通過舉手投足,表現出小姑娘的憤怒和不情願。其間沒有一句對白,只有軍官的自問自答,這是對彼此耐心考驗的初始,似乎小姑娘占了上風,她狠狠地關上了門。軍官當然明白自己不受歡迎,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軍官的身份是什麼?很清楚是敵人。而小姑娘和爺爺的身份是什麼?他們是法國反抗德國侵略的縮影。單就這一點,影片完全可以是一部戰爭片。
你以為沉默不能產生感情?戰爭里的感情卻是最令人感動的。
帶著疑問繼續看,德國軍官試圖保持起初的友好,小姑娘則逐漸讓步,但兩人的界限是時刻存在的,小姑娘不可能逾越。
這些都沒有躲過爺爺的觀察,他當然明白,小姑娘喜歡上了德國軍官。
很難說這是一種怎樣的愛,甚至對於這種畸形的愛,都很難歸於真正的愛情。因為至始至終,小姑娘沒有吐露過一句情話。她怎么讓德國軍官知道,這個法國姑娘喜歡他?
小姑娘有個表哥,兩人很是般配,但小姑娘在處理兄妹倆間的愛慕上顯得過於青澀和生硬。她冷冷地拒絕了表哥的愛意,在一路顛簸的卡車裡,表哥的朋友說她很難對付。
聖誕節那天,表哥送來禮物,一隻新鮮的雞,小姑娘表示謝意之後,便上樓去,這中間表哥感到很話不投機,他悻悻然地走了,他覺得表妹最近很奇怪,但不知道什麼原因。
下一幕,爺爺出去拜訪老友,小姑娘一個人在家過聖誕節。她坐下打毛衣時,軍官進來,依然是彬彬有禮,他說他今晚軍團有盛大的晚會,他是來祝她聖誕快樂的。一個異鄉人跟一個當地人說聖誕祝福,需要多大的肚量,一個德國人跟一個敵國的女孩說聖誕祝福,真是不可思議,這一幕戲是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它令人落淚。兩個人中,誰情願離開誰?誰這個聖誕節更寂寞?只有沉默,打破沉默的只有軍官坐在鋼琴旁彈奏的巴哈的聖母頌,誰能說這不是德國軍官滿含誠意地獻給這個素昧平生的法國小姑娘一件最美麗的愛的禮物?小姑娘始終低著頭坐著,背對著軍官,但她在顫抖,在哭泣,而且非常厲害,她喜歡他,可他是敵人,她絕不能被他迷惑,真正的感情就是這樣被戰爭的存在生生壓制下去。鏡頭裡的特寫是德國軍官伸出的手,在乾澀的鏡頭裡停留,卻沒有放到小姑娘的肩上,他的表情是隱忍的,他也愛她的。
電影裡,德國軍官伸出手只有兩個特寫鏡頭,一幕是天冷蹲在壁爐邊取暖,另一幕就是試圖觸摸小姑娘的鏡頭。在法國他感到寒冷,聖誕節他感到寂寞,壁爐的火只能叫人忘記身體的寒冷,可是心靈的寒冷,只有小姑娘可以慰藉,可這是萬萬不可心存幻想的。
戰爭時期的男女互相渴慕,本是正常不過,但這樣兩個敵對國家之間的男女之間容不得半點切實的浪漫,有就是叛國。
還是那個聖誕夜裡,隨著軍官去參加軍團的晚宴,小姑娘哭著走上樓梯,鏡頭似乎捕捉到了她的心跳,直到跟隨這顆跳動的心打開軍官臥室的門。她在門旁站著,環視著房間的一切,試圖去感受軍官的氣息,這是她喜歡的這個男子的臥室,那些個無眠之夜她猜想他在做著什麼?她拿起他的衣服,放到鼻子前,她大口呼吸著衣服里他留下的氣息。她走到他的床前,一切都那么整潔,透過小姑娘的眼睛,電影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日常生活中有著嚴格條理的軍人。小姑娘都不知所措了,她擔心弄亂了眼前軍官布置的一切,而這一切仿佛都是早已備好為著她的光臨默默等待的。
小姑娘將身體伏在床上,把臉深深地埋在枕頭裡,淚水在流著。這一幕,我們放下了所有的猜忌,小姑娘不僅是喜歡德國軍官的,而且在長時間的接觸中她愛上了這個德國軍官。這個鏡頭裡的小姑娘是張開手臂將胸口貼在被單上的,是全身心的接觸,不禁令人想到現實里不可能發生的小姑娘與軍官身體的親和。
愛情不總是這么明顯的,影片裡大部分鏡頭下,小姑娘始終是拒絕的姿態,她拒絕因腳疼軍官讓她搭車的好意。她一直謹慎掩藏著自己的愛意。
戰爭是慘烈的,小姑娘的學生一家是猶太人,被德國納粹抓走了,他們只留下一輛腳踏車。接下來,小姑娘的朋友,法國地下組織的成員一家也被逮捕了。小姑娘滿懷傷痛的收養了這對夫妻年幼的兒子。她不顧爺爺的勸阻,冒著生命危險去為這對勇敢的夫婦申辯,但德國納粹的冷酷讓她希望破滅。她望著車裡的德國軍官,露出懇求他在死刑前為他們說情的神情。德國軍官明白她想主持正義的要求,可小姑娘看到的只是軍官透過模糊的車窗隱隱而逝的無能為力。
沉默的戰爭不總是沉默的,軍官的幾個戰友被軍車下法國地下組織埋下的炸藥炸死。雙方都受到劇烈的重創。即便是失去摯友,他和她也沒有宣洩過一句痛苦的話語,隱忍與屈辱,一切沉默都按壓著一觸即發的激情。
本來就很微妙的愛情會不會就此熄火?我們知道這個法國普通的家庭經受著突如其來的考驗,儘管其本身——爺爺和小姑娘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我想與這位德國軍官本人的性格有關),換成另一個納粹軍官,也許小姑娘和爺爺的命運會是另一回事,沉迷在戰爭里的人是殘忍的,兒女私情不過是他們上槍膛的炮灰。
就在失去戰友的瞬間,這名德國軍官得救了,熊熊大火吞噬著眼前慘不忍睹的一切。在小姑娘有意設定的一場鋼琴演奏里,影片裡她第一次在一個敵人面前彈一首完整的曲子,這是別有深意的。她知道軍官曾經是一位音樂家,喜歡音樂,更喜歡法國文化。而在軍官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小姑娘只能將自己的愛國之心豁出去一次,用節奏相當起伏緊張的鋼琴曲暫時讓正在車廂內戰友催促下,快步離開房間的德國軍官停下腳步。軍官被小姑娘的舉動震驚了,他停在門口半響沒動,她為什麼一大早要彈琴?為什麼沒有任何拒絕不停地彈著,眼神里飽含愛憐?心理疑惑延緩了死亡的腳步。但對於小姑娘,就算心愛的人要被炸死,她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音樂里堅守沉默的陣地,她多想發出“車下有炸藥,別過去呀”的叫喊。不過,若非僅僅只是導演的苦心安排(為了劇情能發展下去),而非兩人內心有某種情感的溝通,愛情怎么會戰勝敵國之間那道界限分明的桎梏?怎么會這么湊巧讓一個德國納粹免於一死?既然沒有任何言語的交流,能夠達到這樣讓人長噓一口氣的結果,那唯一可能的只能是倆人長時間情感交流奠立了無需言語就能心領神會的基礎,如果軍官不是一直心存靜靜欣賞小姑娘演奏的心愿,他完全可以轉身就走,理都不理一個小姑娘早上的癲狂。影片的設定非常巧妙,早已埋下了伏筆。
恨與愛在電影裡交織,讓人從冷酷的戰爭里稍微體會到一點點溫情。影片裡小姑娘與兩個小演員之間的摩擦折射出對戰爭中的人事愛與恨的無處不在。拒絕了搭乘德國軍官便車的小姑娘,托著磨起泡的雙腳來到那戶富有的猶太人家,在教一首新的鋼琴曲時,她無緣無故地衝著女學生髮火,責怪她彈得糟糕,這裡面藏著她之前路上被德國軍官撞見腳受傷的複雜心情,愛與恨互相牴觸,一股無名之火投到與事情毫無關係的其他人身上,怒氣很快消失,小姑娘覺得失禮地告別了學生一家,沒想到這竟是影片裡第一次永訣。
在海邊小姑娘朋友的兒子在石頭上磕破了膝蓋,血流不止,在為這個小男孩清理傷口時,她忍不住問小男孩知不知道早晨把他救起送到他家的德國軍官的名字,小男孩說出了軍官的名字。這名德國軍官對當地人是友好的,這裡面與戰爭並無關係,而更近於人的本能,那個摔倒的小男孩曾靠在德國軍官的懷裡,之後又蹲在小姑娘的身邊,他成了一個愛與恨的紐帶,戰爭帶來的深仇大恨在這些畫面里沖淡得似陰天的海邊輕拂的鹹風。小姑娘與小男孩的互相關切,好似一對母子,這也預示了影片裡第二次永訣。
生離死別本是戰爭時期最尋常不過的事。但在那個德國軍官離開的夜晚,仍有一種揪心的力量牽動著人心。德國軍官收到前方的急電,將遠赴俄國前線,這在普通人聽來無非是一道指令,戰爭仍在繼續,甚至更加慘烈的前奏。而在小姑娘聽來卻無疑是一次永訣,意義亦絕非別離可以承負。
影片臨到結束,讓人印象很深的不僅僅只是小姑娘在影片中唯一對德國軍官說的那個“再見。”還在於那是德國軍官聽到的唯一一個沒有敵意的聲音,這聲音像落在地上的槍彈,像一聲輕輕的嘆息,沒能衝破戰爭間國與國的尊嚴,卻抵達了心靈。
又是一個晴朗的清晨,小姑娘放下腳踏車,來到一戶人家,窗子打開,一盆白色的天竺葵臨窗放著,這是法國地下反戰組織間的信號。至此,在那大朵大朵的白花的襯托下影片結束了。
我想起杜拉小說中的一行短句:“恨之所在,就是沉默據以開始的門檻。”
1949年Jean-Pierre Melville根據Vercors的小說《海的沉默》拍攝同名電影,黑白影像有著彩色影像無法比擬的洗鍊。本文討論的是2004年Pierre Boutron重拍的版本,畫面中沒有直接的戰爭場面,有的只是深入人心的沉默,和伴隨沉默至始至終的人物心理的劇烈衝突。優美的法國鄉村風光與恬淡的配樂,給這部確已二戰為題材的影片營造了恍如隔世的浪漫氣氛,它像是一種呼應,不禁使我想到導演這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苦心安排,是否正是為了在沒有這場戰爭的干預下,對德國軍官與小姑娘之間自然會產生的結局的一種遙想。
那些陷入劇情而無法擺脫那一絲傷感的觀眾,不妨這樣思索一下。假使沒有戰爭,德國軍官與法國小姑娘是很難相遇的,也就不會發生感情,也許,對於那些喜歡浪漫的人,戰爭只是一種奇妙的酵素,在恨的同時等待著不可能的事情發生,其中最吸引人的不正是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