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沉醉東風·秋夜旅思》是元代文學家張可久所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主要寫旅途疲憊,夜不成眠,徹底否定了為虛名所累,奔波勞累的小吏生活,表達了對僧人白天能有充足的睡眠的由衷羨慕,抒發了作者常年積聚在心中的厭世情緒。曲首連用兩組對偶,巧妙運用數詞和顏色詞,準確表達了生活的清苦和景色的清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 作者:張可久
  • 創作年代:元代
  • 出處:《張小山北曲聯樂府》
  • 作品體裁:小令
  • 作品別名:【雙調】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二十五點秋更鼓聲,千三百里水館郵程。青山去路長,紅樹西風冷。百年人半紙虛名,得似璩源閣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沉醉東風:曲牌名,小令兼用。定格7句,定格字句為:七、七、五、五、七、七、七,共45字,是元曲中很常見的曲牌雙調,而重音字點在六、三、七這三個音上。
2.二十五點秋更鼓聲:古時夜間以擊鼓報時,每夜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故一夜須報更二十五點。這裡是寫徹夜未眠,故聽到二十五點報更聲。
3.水館:船上房舍。郵:本指傳遞檔案書信的驛站,轉義為傳遞信件。
4.百年人:人的一生。
5.得似:哪像。
6. 璩【qú】源閣:即球源寺,在浙江江山縣東南六十里。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通宵難眠聽著秋夜的更鼓聲,一千三百里水陸兼程。一路上山連著山路途遠長,樹接著樹秋風寒冷。我這半百之人徒有一紙虛名,哪能像璩源寺里的僧,梅花窗下午睡見日影。

創作背景

張可久因仕途不得志,放懷詩酒,浪跡江湖,晚年長期住在杭州。這首曲可能是他五十歲以後在杭州所作。這時他已看透當時的社會和仕途上的一紙虛名,羨慕佛寺中僧人清靜、超脫、與世無爭的生活,所以才寫下了這首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曲題為“秋夜旅思”,它通過對羈旅奔波愁苦生活的哀嘆,表達了對清閒無為境界的嚮往。曲一開頭,便抒寫自己深秋時節旅居客舍長夜難眠的淒涼滋味。作者在秋風颯颯、落葉飄零的深秋時節,尚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一個人獨宿異鄉孤館,心情本來就已夠悽苦的了,那報時更鼓聲不時劃破黑夜的寂靜,隨著秋風傳來,二十五點,點點都如同擊在他的心頭,敲打著作者異常清醒敏感的神經,使他更加輾轉反側,難以成眠。這淒涼孤苦的境況,皆由此而起,接下來作者寫他在這靜夜裡的不盡旅思,“千三百里水館郵程”三句是回憶自已旅途奔波的艱辛、痛苦。它既指出痛苦的根源是因為漂泊在外,不得回家,也說明旅途漫長、遙遙無期。其中“青山去路長,紅樹西風冷”以工麗整飭的對句形式描寫蕭瑟的秋景,與作者內心那份淒涼的愁思也十分一致。作者在從時間角度、地理角度一再渲染了這種羈旅行役的艱辛愁苦之後,不由得發出深深的慨嘆:“百年人半紙虛名”。想我年年月月奔波在外,吃盡苦辛,充其量也只能換來半紙虛名,人生的價值難道竟然如此。既然這樣,作者又想到了造成辛苦的緣由。想到此,他更加厭倦眼前這種疲於奔命,不遑啟處的羈旅生涯, 更加羨慕那種清靜無為、逍遙自在的安閒生活。結尾“得似璩源閣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便以具體形象的畫面展現了自己心中所時時嚮往的生活境界,表示只有象老僧那樣無爭無欲、無是無非,才能徹底解脫憂愁困苦、 煩惱人生。一句 “得似”表明自己目前還無法享受到這種清福,只能徒然羨慕而已。而以山僧的午睡酣足與自己眼下的孤館難眠作對比,也更能引人深思尋索。全曲多通過具體形象的畫面來寄託情思、抒發感慨,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中國詞曲學家任中敏:這首小令羨僧厭世,發攄胸中一段積鬱。總是為浮名所累,流離顛沛疲於奔命。更兼秋風愁人,水路兼程,旅邸燈下,能不傷懷?“青山去路長,紅樹西風冷”二句,典麗類詩,為曲子平添畫意,同時也多了幾分淒清。(《元曲三百首注評》)

作者簡介

張可久(1280—1352以後),字伯遠,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早年客居吳江。至大、延祐間居於杭州,與貫雲石薛昂夫優遊湖山。後任紹興路吏,歷衢州、婺州路吏。至元間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年七十餘,尚為崑山幕僚,出入於顧瑛玉山草堂。以散曲盛稱於世,是元代散曲流傳至今最多的散曲家。著有《張小山北曲聯樂府》三卷,《外集》一卷。存詞六十六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