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國學新讀大講堂

元曲三百首:國學新讀大講堂

《元曲三百首:國學新讀大講堂》是2010年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司馬哲、任中敏。

基本介紹

  • 書名:元曲三百首:國學新讀大講堂
  • 作者:司馬哲 任中敏
  • 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2月1日
  • 頁數:29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070104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同漢文、晉字、唐詩、宋理學共為傳世之盛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是真正的人民大眾文學
對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源頭
元曲指元代的雜劇和散曲。元雜劇是以曲詞為主,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就內容而言,它所描寫的故事,涉及自有史以來到元代的各個朝代,觸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就題材而言,元雜劇可分為愛情婚姻劇、倫理道德劇、歷史故事劇等。豐富多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最生動、最直觀的形式反映了眾生百態、悲歡離合,在美與醜、善與惡、情感與理智的衝突較量中,智慧決定了人的命運。元代散曲,作為一種自由活潑、率真直露的新興詩歌,成為元代文人吐露心聲、抒懷泄憤的工具。其中愛情閨怨、嘆世疾時、隱逸超脫類作品,更是在戲謔調侃、嬉笑怒罵中揭示了元代文人對生活的思考、對命運的抗爭。所以,無論雜劇還是散曲,都確實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

作者簡介

任中敏,名訥,字中敏,別號二北、半塘。生於揚州一個鹽商之家,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受詞曲學大家吳梅教授影響,結合在復旦大學等名校教授詞曲的經驗,任中敏完成了系列學術著作《詞曲通義》、《散曲叢刊》、《新曲苑》等。在此後的大半個世紀中,任中敏的著作成了散曲研究者必讀的經典。盧前,原名正紳,字冀野,自號飲虹、小疏,江蘇南京人。戲曲史研究專家、散曲作家、劇作家、詩人。1921年投考東南大學國文系,雖中文成績優異卻因數學零分而未被錄取,翌年以“特別生”名義被錄取入國文系,師從吳梅、王伯沆、柳詒徵等。主要著作有:《明清戲曲史》、《中國戲曲概論》、《論曲絕句》等。

媒體推薦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我國古典文學的又一個高峰。它題材廣闊、語言通俗、形式活潑、風格清新,有蒼涼感慨的懷古之情,有激越悲壯的邊塞之風,有哀婉典雅的閨怨情懷……元曲一方面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又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其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
元曲最大的特點是,大量生活口語與俚俗方言被寫入曲中,這是中國文學語言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一大進步。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稱:“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元曲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元曲在其內容和形式上把詩歌進一步推向通俗化、口語化、靈活化,為近現代的白話文學開闢了道路,可以說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源頭。

圖書目錄

元好問
雙調·驟雨打新荷 
中呂·喜春來春宴 
黃鐘·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
楊果
越調·小桃紅採蓮女二首
劉秉忠
南呂·乾荷葉三首
王和卿
仙呂·醉中天詠大蝴蝶 
仙呂·一半兒題情二首
盍志學
越調·小桃紅西園秋暮
越調·小桃紅江岸水燈 
越調·小桃紅客船夜期 
越調·小桃紅雜詠 
商挺 
雙調·潘妃曲 
胡祗遹 
雙調·沉醉東風 
嚴忠濟 
越調·天淨沙 
伯顏 
中呂·喜春來 
張弘范 
中呂·喜春來 
王惲 
越調·小桃紅 
盧摯 
黃鐘·節節高題洞庭鹿角廟壁 
南呂·金字經宿邯鄲驛 
雙調·沉醉東風秋景 
雙調·沉醉東風閒居 
雙調·沉醉東風重九 
雙調·落梅風別珠簾秀 
雙調·殿前歡 
正宮·黑漆弩 
陳草庵 
中呂·山坡羊嘆世 
中呂·山坡羊嘆世 
奧敦周卿 
雙調·折桂令 
關漢卿
雙調·沉醉東風
雙調·碧玉簫
雙調·沉醉東風
南呂·四塊玉 閒適二首
南呂·四塊玉別情
雙調·大德歌秋
白樸
仙侶·一半兒題情
雙調·慶東原
雙調·駐馬聽舞
仙侶·寄生草飲
雙調·沉醉東風漁夫
中呂·醉中天佳人臉上黑痣
姚燧
越調·憑闌人寄征衣
中呂·陽春曲
劉敏中
正宮·黑漆弩村居遣興二首
雙調·水仙子和疏齋西湖
雙調·撥不斷
雙調·撥不斷嘆世
雙調·撥不斷
雙調·撥不斷
雙調·撥不斷
雙調·落梅風遠浦歸帆
雙調·落梅風瀟湘夜雨
雙調·落梅風
雙調·落梅風
雙調·落梅風
雙調·落梅風
雙調·落梅風
越調·小桃紅春
南呂·金字經
南呂·金字經
雙調·折桂令嘆世
雙調·慶東原嘆世
雙調·清江引野興四首
南呂·四塊玉恬退
南呂·四塊玉天台路
南呂·四塊玉馬嵬坡
南昌·四塊玉洞庭湖
南呂·四塊玉 臨邛市
南呂·四塊玉嘆世四首
越調·天淨沙秋思
王實甫
中呂·十二月帶過堯民歌別情
滕賓
中呂·普天樂
中呂·普天樂
鄧玉賓
正宮·叨叨令道情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閒適
王伯成
中呂·喜春來別情
馮子振
正宮·鸚鵡曲 山亭選興
正富·鸚鵡曲農夫渴雨
正宮·鸚鵡曲感事
正宮·鸚鵡曲野客
珠簾秀
雙調·落梅風答盧疏齋
貫雲石
雙調·落梅風,
中呂·紅繡鞋
雙調·清江引惜別
雙調·殿前歡
正宮·塞鴻秋代人作
阿里西瑛
雙調·殿前歡懶雲窩二首
衛立中
雙調·殿前歡
吳西逸
越調·天淨沙閒題
雙調·清江引秋居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商調·梧葉兒春情
越調·寨兒令
雙調·折桂令諸葛武侯
張養浩
中呂·朱履曲三首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雙調·水仙子詠江南
雙調·慶東原
曾瑞
南呂·罵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
閨中聞杜鵑
周文質
正宮·叨叨令 自嘆
越調·寨兒令
雙調·落梅風112
趙禹圭
雙調·折桂令題金山寺
喬吉
雙調·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雙調·水仙子賦李仁仲懶慢齋
雙調·水仙子嘲少年
雙調·水仙子展轉秋思京門賦
雙調·水仙子尋梅
雙調·水仙子為友人作
雙調·水仙子怨風情
雙調·水仙子 重觀瀑布
雙調·水仙子詠雪
雙調·水仙子嘲楚儀
雙調·水仙子樂清簫台
雙調·折桂令寄遠
雙調·折桂令贈羅真真
雙調·折桂令七夕贈歌者二首
雙調·折桂令
雨窗寄劉夢鸞赴宴以侑尊雲
雙調·折桂令 丙子游越懷古
雙調·殿前歡登江山第一樓
雙調·清江引 笑靨兒
中呂·賣花聲悟世
中呂·朝天子小娃琵琶
中呂·山坡羊寄興
中呂·山坡羊冬日寫懷二首
越調·小桃紅贈朱阿嬌
越調·小桃紅春閨怨
越調·小桃紅紹興於侯索賦
越調·小桃紅曉妝
越調·憑闌人金陵道中
越調·天淨沙即事
正宮·綠麼遍 自述
劉致
中呂·山坡羊燕城抒懷
中呂·山坡羊西湖醉歌次郭振卿韻
阿魯威
雙調·落梅風
王元鼎
正宮·醉太平寒食
虞集
雙調·折桂令
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
薛昂夫
雙調·水仙子集句
正宮·塞鴻秋
正宮·塞鴻秋凌款台懷古
雙調·殿前歡冬
雙調·殿前歡
中呂·山坡羊述懷
中呂·山坡羊西湖雜詠二首
雙調·慶東原西皋亭適興
雙調·楚天遙帶過清江引 二首
吳弘道
雙調·撥不斷閒樂二首
趙善慶
雙調·沉醉東風秋日湘陰道中
馬謙齋
越調·寨兒令嘆世
張可久
大呂·普天樂秋懷
中呂·滿庭芳客中九日
雙調·水仙子次韻
雙調·水仙子山齋小集
雙調·水仙子樂閒
雙調·水仙子歸興
雙調·殿前歡 次酸齋韻二首
雙調·殿前歡離思
雙調·殿前歡客中
雙調·折桂令九日
雙調·折桂令次酸齋韻
雙調·清江引春思
雙調·清江引春曉
越調·小桃紅寄鑑湖諸友
越調·寨兒令次韻
中呂·朝天子 山中雜書
中呂·朝天子湖上
中呂·朝天子 閨情
中呂·紅繡鞋春日湖上
中呂·紅繡鞋湖上
中呂·紅繡鞋天台瀑布寺
雙調·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越調·天淨沙魯卿庵中
雙調·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
正宮·醉太平
中呂·迎仙客括山道中
越調·憑闌人暮春即事
越調·憑闌人江夜
雙調·落梅風春曉
仙侶·一半兒秋日宮詞
商調·梧葉兒感舊
正宮·小梁州失題
南呂·金字經感興
南呂·金字經 樂閒
正宮·塞鴻秋春情
雙調·慶宣和毛氏池亭
中呂·賣花聲懷古
中呂·賣花聲客況
正宮·漢東山述感
中呂·山坡羊 閨思
……
任昱
張子堅
錢霖
徐再思
孫周卿
顧德潤
曹德
高克禮
呂止庵
景元啟
查德卿
趙顯宏
李伯瞻
李德載
李致遠
張鳴善
楊朝英
周德清
鐘嗣成
汪元亨
孟肪
倪瓚
劉庭信
劉燕歌
湯 式
無名氏
附:

序言

前言
近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代莫能繼焉者也。”元曲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包括雜劇和散曲兩大類。雜劇是合動作、語言、演唱為一體的戲劇藝術;散曲只是清唱,所以又叫“清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我國古代詩歌文學史上的又一朵奇葩。本書所選的作品即屬於後者——元代散曲。
散曲與唐宋詞一樣,源於唐代的民歌俗曲,當宋代的文人詞崛起詩壇興盛之時,散曲作為潛流在民間也不斷地流傳和發展著。到十二三世紀,宋代文人詞日趨僵化,漸漸失去它原有的生機和活力,散曲遂繼之而起,成為元代詩壇上非常重要的一種新體。它與詞都屬長短句,但卻可以在正格之外,加襯字、襯辭;用韻上也突破了詩詞的平仄不能錯押,形成了陰陽上去四聲通押,一韻到底,甚至密到每句一韻,而且不忌重韻。這樣,就使元散曲在形式上呈現出一種“格律與自由”相統一的特點,使作家有更大的自由和活動餘地,可以淋漓盡致地去抒發情懷、敘事摹物,曲辭也更加流暢順口,和諧動聽,產生一種濃烈的聲韻美。
在用語方面,由於大量的生活口語與俚俗方言的入曲,自然地形成了語言質樸自然、鮮明潑辣,形象生動的獨特風格,達到了“文、言”的統一。這是一種新的文學語言,是中國文學語言更加貼近生活、貼近人生的一大進步。後來,又廣泛吸收了傳統詩詞的用語,形成了一種“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周德清《中原音韻》)的風格,獲得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正因為如此,元曲成了真正的人民大眾文學,“元代最佳文學”(王國維語)。
同時,散曲題材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嘆世之作,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黑暗,仕途的險惡;懷古詠史之作,大多借古人的遭際來說明富貴無常、居官得禍、人生如夢的思想;歌吟歸隱閒適之作,體現了詩人避禍全身、任性自然的思想追求;而遊興、時令、羈旅之作,則為我們描繪出了或雄渾壯麗,或清新俊朗的山河之美。所有這些,都從各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成為研究元代社會十分珍貴的資料。
元代是散曲的黃金時代,作家眾多,佳作紛呈,風格各異。有姓名可考的曲家就有二百多人,現存散曲作品四千三百餘首。然而在正統文學觀念的影響下,元散曲一向被封建文人目之為“小道末技”,長期不被人所重視,尤其是對它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幾乎是無人問津。直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胡適等人對白話文學、俗文學的大力提倡,曲學研究才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散曲研究也在此時方從籠統的曲學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與戲曲(雜劇)研究平行發展的新學科。
近世散曲研究,以任中敏為一代宗匠。任氏在他的《散曲概論·序說》中說:“處今日而言曲,尋常多知有傳奇,知雜劇者已較少,知套數者乃益少,知小令者乃更少,即知套數小令者,亦多目為曲中餘事,而絕不重視之也。”有鑒於此,任氏從文體學、創作學、風格學等多方面開始了散曲文學的研究工作。同時,為了滿足一般讀者的需求,和便於普及元曲的閱讀與欣賞,選編了《元曲三百首》。後經著名曲學研究者盧前先生修訂,便有了當今流傳較廣的任中敏、盧前《元曲三百首》選本。
此選本所收曲作既顧及題材、風格的多樣性,又注重曲子的藝術性,在元散曲的普及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選輯作品是件難事,難免會顧此失彼。如馬致遠、張可久、喬吉的作品選得有些偏多,關漢卿的作品則選得有些偏少;再如無名氏的曲子,多有精彩傑作,未曾選入實在令人遺憾。所以本書在任、盧選本的基礎上,做了適當的增添和調整,共三百二十首。同時,由於舊本只列曲牌,不標宮調,顯得不夠完整,本書遂根據《全元散曲》及《康熙曲譜》,將宮調一一補齊。此外,為了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閱讀和欣賞,本書在原選本的基礎上,參考市面上流行的一些選本,加入了適當的注釋與賞析。限於水平和時間,如有不當錯謬之處,還希望大家能予以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