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殘磁

沉積殘磁

沉積殘磁(Residual magnetic field),又稱沉積剩磁(depositional remanent magnetism),簡稱DRM,是指沉積岩中含有原岩的磁性顆粒,在固結成岩後具有的與外磁場方向基本相同的剩餘磁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積殘磁
  • 外文名:Residual magnetic field
  • 適用領域:沉積剩磁
  • 定義:沉積岩的與外磁場相同的剩餘磁性
  • 套用學科:地球物理學
簡介,沉積殘磁的強度,沉積岩的沉積殘磁,岩石的剩餘磁性,剩餘磁性分類,熱剩磁,化學剩磁,等溫剩磁,粘滯剩磁,

簡介

在形成沉積岩的緩慢沉積過程中,微細的岩石顆粒按當時地磁場方向呈定向排列,這種顆粒的排列經沉積、壓實、脫水後長期保存在沉積岩中。這樣顯示出的磁性稱為沉積殘磁(Residual magnetic field)又稱為沉積剩磁,這類剩磁一般比較穩定。

沉積殘磁的強度

沉積殘磁的強度與定向排列的顆粒數目成正比,而這個數目又取決於外磁場,所以沉積殘磁的強度JDRM也與外磁場(在弱磁場時)大致成正比。

沉積岩的沉積殘磁

沉積岩中磁性物質大多來源於火成岩,因此本質上是熱剩磁的,具有很高的穩定性。但是沉積岩中的磁性物質比火成岩少,所以沉積岩的沉積殘磁比火成岩的熱剩磁要低幾十至幾百倍。而且岩石形成後,其它作用引起的次生剩餘磁性相對來說比較大,所以沉積岩的剩磁顯得不穩定。

岩石的剩餘磁性

岩石由許多礦物組合而成。礦物的磁性又可分為抗磁性的、順磁性的和鐵磁性的不同類型。抗磁性和順磁性只有在外磁場存在的條件下才產生。而鐵磁性物質,即使外磁場消失後仍具有永久磁性(剩餘磁性)。剩餘磁性的特點可以用“磁疇”的理論來解釋:即隨外磁場的變化,由於疇壁位移和磁疇磁矩轉向的不可逆性,使之保留了很強的剩餘磁性。然而岩石中能保留剩餘磁性的礦物並不是簡單的鐵磁性物質。因為原子內部自旋磁矩的排列是很複雜的,在同一種物質里可以同時存在正的和負的交換效應。這樣,就決定了物質的不同磁性類型。
岩石中可以含有各個地質年代產生的不同類型的磁化強度,這可能與岩石中同時存在幾種鐵磁性顆粒有關。如火山岩中的赤鐵礦可以在幾百萬年里保留其熱剩磁不變,而與其共生的粗粒磁鐵礦,可失去大部分與赤鐵礦同時獲得的熱剩磁,與此同時卻可獲得相當顯著的粘滯剩磁。

剩餘磁性分類

岩石剩餘磁性根據其成因分為以下五種類型:熱剩磁(TRM)、沉積殘磁(DRM)、化學剩磁(CRM)、等溫剩磁(IRM)、粘滯剩磁(VRM)。

熱剩磁

在地磁場中,岩(礦)石由熾熱的岩漿通過它的居里點冷卻到正常地表溫度所獲得的磁性,稱為熱剩磁。熱剩磁不僅很強,而且特別穩定。如果在常溫下,在磁場中獲得等溫剩磁,只要環境溫度略有增加,或使用一定強度的交變磁場,就可以使剩磁消失。但在磁場中經高溫冷卻所獲得的熱剩磁,就是用很強的交變磁場,往往也不能完全退掉剩磁。火成岩剩餘磁性主要是屬於熱剩磁,比較穩定。

化學剩磁

居里點以下的某一溫度條件下,因化學作用使得磁性顆粒直徑增大,或把原來的礦物變為新礦物,在此過程巾,受當時地磁場作用獲得的剩磁稱為化學剩磁。沉積岩變質岩的剩餘磁性的形成常與這種過程有關,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剩磁。

等溫剩磁

在溫度為常溫時,因外磁場作用而獲得的剩餘磁性叫等溫剩滋。如閃電能使地面小範圍的岩石產生剩餘磁性,這種剩磁是不穩定的,它的大小和方向隨著施加外磁場的大小和方向發生變化。做為次生剩磁的一種類型,它將給古地磁研究帶來干擾。

粘滯剩磁

岩石長期受地磁場作用獲得的剩磁,稱為粘滯剩磁。由於熱騷動,原來已定向排列的磁疇,將弛豫到後來的地磁場的方向,形成粘滯剩磁,它的強度與時間的對數成正比。因為地磁場強度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所以粘滯剩磁的方向可能與原生剩磁不同。某些岩石中,原生剩磁可能大部分衰減掉,次生的粘滯剩磁可能成為主要部分。由於它是次生剩磁的又一種類型,因此也是古地磁研究中的一種干擾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