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範式》對世界傳播理論前沿帶來創新性突破,創造性地提出“沉浸傳播”的定義、特徵及模式,在全球首次完整建構了沉浸傳播的理論體系。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它是一種全新的信息沁透模式及其產生的無限能量。這個傳播的力量如何建構?有何規律?對世界帶來何許變化?未來趨勢叉如何?沉浸傳播攜帶著基於大數據泛在網路連成一體的世界的本質特徵,對人類的信息溝通方式、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突破性質變,推動著“第三媒介時代”的到來。沉浸傳播為“智慧中國”的構建提供支撐,助我們智慧生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範式
- 外文名:Immersive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Paradigm of the Third Media Age
- 作者:李沁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159頁
- 開本:16
- 品牌:清華大學出版社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232273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範式》試圖拓展尚屬於建構初期的沉浸理論,將“沉浸”從“遙在”發展到“泛在”,將“沉浸”概念從原先著眼於虛擬網路,拓展為整個人類環境,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沉浸傳播”的定義、特徵,建構沉浸傳播的模式圖。在對這系列模式進行驗證的同時,推導出“第三媒介時代”的到來及其特徵。
作者簡介
李沁博士,傳播學者和文化產業學者。豐富的中美傳娛前沿研究及從業經歷,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並獲美國電視“艾美獎”學院獎。先後擔任人民日報記者和編輯、華爾街股票媒體集團分析師、美國時代華納有線電視欄目總製片人和主持人,並作為北京“千人計畫”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辦沁人心彩傳媒公司。先後在紐約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講學,為清華首開“文化創意產業”課程。
圖書目錄
第1章導論
1.1文獻綜述:媒介演進理論——從人際傳播到沉浸傳播
1.1.1“第一媒介時代”和“第二媒介時代”
1.1.2媒介形態演進趨向“共進共存”及“人性化”
1.1.3媒介空間、環境、生態理論,界定媒介、人與環境的關係
1.1.4傳播方式和模式演進至“邊界消失”,重構傳播工具與傳播關係
1.2“沉浸”相關概念溯源及理論演變
1.2.1“沉浸”相關概念的溯源
1.2.2傳播意義上“沉浸”概念的提出及在虛擬現實的套用
1.2.3“沉浸”用於“遙在”,“沉浸傳播”概念出現
1.3媒介技術及社會發展:“沉浸傳播”演進的條件和環境
1.3.1從“信息化”生存向“後信息化”生存轉變
1.3.2從“本地化”生存向“泛在化”生存轉變
1.3.3人類不僅現實生存,也虛擬生存
1.4現有理論的局限及研究意義
1.4.1媒介形態突破傳統“空間”範疇
1.4.2“在場”概念發生質變
1.5小結
第2章沉浸傳播的定義
2.1新定義的思維邏輯
2.1.1“技術決定論”“決定”了沉浸作為新傳播方式的出現
2.1.2“人性化趨勢”讓人為了生存而選擇最適合需求的東西
2.2對沉浸傳播的定義
2.3新定義對已有相關定義的突破
2.3.1沉浸傳播對三大“空間”的重構
2.3.2沉浸對媒介與人的關係的重構,是最熱、也是最冷的媒介
2.4小結
第3章沉浸傳播的形態特徵
3.1傳播以人為中心:一切皆為媒介,人也是媒介形態
3.2傳播無時不在:現在、過去與未來融合,虛擬與現實同在,即時與恆久同在
3.3傳播無處不在:“遙在”與“泛在”融合,固定、移動、虛擬並存
3.4傳播無所不能:娛樂、工作和生活邊界消失,雲計算整合一切
3.5小結
第4章沉浸傳播的信息構成和運動方式
4.1語言形態
4.1.1以前所有的媒介語言
4.1.2大環境中的泛媒介語言:智慧型城市監控攝像、環境廣告
4.1.3人作為媒介語言及信息內容
4.1.4虛擬世界的語言
4.2沉浸媒介的語言霸權
4.2.1沉浸傳播的思想呈現:潤物細無聲
4.2.2沉浸傳播的媒介廣告及社會話語權
4.3信息呈現方式
4.4沉浸傳播信息運動的途徑及特徵
4.5小結
第5章沉浸傳播模式及模式圖
5.1傳播學現有主要傳播模式分析
5.2沉浸傳播模式
5.2.1傳播過程: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全方位連線
5.2.2傳播關係:以人為中心的傳播結構
5.2.3傳播目標和效果:傳播的沉浸指數CII
5.3沉浸傳播功能模式:IC矩陣圖
5.3.1IC矩陣圖說明
5.3.2IC矩陣圖25個交叉點的意義
5.3.3IC矩陣圖的理論突破和研究貢獻
5.4沉浸傳播過程模式:IC立體螺旋圖
5.4.1IC立體螺旋圖說明
5.4.2IC立體螺旋圖的意義
5.5沉浸傳播關係模式:IC示意圖
5.5.1IC示意圖說明
5.5.2IC示意圖的意義
5.6小結
第6章沉浸傳播模式的套用及驗證
6.1沉浸傳播模式的套用
6.1.1沉浸傳播模式圖的一般套用
6.1.2用沉浸傳播模式劃分三大媒介時代
6.2沉浸傳播模式的案例驗證
6.2.1第一媒介時代:前廳傳單+單向傳遞
6.2.2第二媒介時代:電梯電視+分眾意識
6.2.3第三媒介時代:全景監控+個性服務
6.3小結
第7章沉浸傳播引導“第三媒介時代”的形成
7.1“第三媒介時代”形成的必然原因
7.1.1媒介本體的變革,帶來社會生產力的變革
7.1.2媒介空間的變革,帶來人類生存空間的變革
7.1.3媒介社會功能的變革,帶來社會關係的變革
7.2“第三媒介時代”的概念及特徵
7.2.1“第三媒介時代”的概念
7.2.2“第三媒介時代”的特徵
7.3小結
第8章“沉浸人”及其生產生活特徵
8.1“沉浸人”的信息獲取方式
8.1.1“受者”身份強化:對應“最熱”媒介特質
8.1.2“自媒介”身份強化:對應“最冷”媒介特質
8.2“沉浸人”的生活方式
8.3“沉浸人”的生產方式
8.4“沉浸人”的娛樂方式
8.5“沉浸人”的未來:生物媒介的開啟
8.6小結
第9章結論:沉浸傳播揭開人類傳播史的新篇章
9.1人與媒介關係的革命
9.2傳播內容的革命
9.3傳播方式的革命
9.4媒介功能的革命
參考文獻
後記
1.1文獻綜述:媒介演進理論——從人際傳播到沉浸傳播
1.1.1“第一媒介時代”和“第二媒介時代”
1.1.2媒介形態演進趨向“共進共存”及“人性化”
1.1.3媒介空間、環境、生態理論,界定媒介、人與環境的關係
1.1.4傳播方式和模式演進至“邊界消失”,重構傳播工具與傳播關係
1.2“沉浸”相關概念溯源及理論演變
1.2.1“沉浸”相關概念的溯源
1.2.2傳播意義上“沉浸”概念的提出及在虛擬現實的套用
1.2.3“沉浸”用於“遙在”,“沉浸傳播”概念出現
1.3媒介技術及社會發展:“沉浸傳播”演進的條件和環境
1.3.1從“信息化”生存向“後信息化”生存轉變
1.3.2從“本地化”生存向“泛在化”生存轉變
1.3.3人類不僅現實生存,也虛擬生存
1.4現有理論的局限及研究意義
1.4.1媒介形態突破傳統“空間”範疇
1.4.2“在場”概念發生質變
1.5小結
第2章沉浸傳播的定義
2.1新定義的思維邏輯
2.1.1“技術決定論”“決定”了沉浸作為新傳播方式的出現
2.1.2“人性化趨勢”讓人為了生存而選擇最適合需求的東西
2.2對沉浸傳播的定義
2.3新定義對已有相關定義的突破
2.3.1沉浸傳播對三大“空間”的重構
2.3.2沉浸對媒介與人的關係的重構,是最熱、也是最冷的媒介
2.4小結
第3章沉浸傳播的形態特徵
3.1傳播以人為中心:一切皆為媒介,人也是媒介形態
3.2傳播無時不在:現在、過去與未來融合,虛擬與現實同在,即時與恆久同在
3.3傳播無處不在:“遙在”與“泛在”融合,固定、移動、虛擬並存
3.4傳播無所不能:娛樂、工作和生活邊界消失,雲計算整合一切
3.5小結
第4章沉浸傳播的信息構成和運動方式
4.1語言形態
4.1.1以前所有的媒介語言
4.1.2大環境中的泛媒介語言:智慧型城市監控攝像、環境廣告
4.1.3人作為媒介語言及信息內容
4.1.4虛擬世界的語言
4.2沉浸媒介的語言霸權
4.2.1沉浸傳播的思想呈現:潤物細無聲
4.2.2沉浸傳播的媒介廣告及社會話語權
4.3信息呈現方式
4.4沉浸傳播信息運動的途徑及特徵
4.5小結
第5章沉浸傳播模式及模式圖
5.1傳播學現有主要傳播模式分析
5.2沉浸傳播模式
5.2.1傳播過程: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全方位連線
5.2.2傳播關係:以人為中心的傳播結構
5.2.3傳播目標和效果:傳播的沉浸指數CII
5.3沉浸傳播功能模式:IC矩陣圖
5.3.1IC矩陣圖說明
5.3.2IC矩陣圖25個交叉點的意義
5.3.3IC矩陣圖的理論突破和研究貢獻
5.4沉浸傳播過程模式:IC立體螺旋圖
5.4.1IC立體螺旋圖說明
5.4.2IC立體螺旋圖的意義
5.5沉浸傳播關係模式:IC示意圖
5.5.1IC示意圖說明
5.5.2IC示意圖的意義
5.6小結
第6章沉浸傳播模式的套用及驗證
6.1沉浸傳播模式的套用
6.1.1沉浸傳播模式圖的一般套用
6.1.2用沉浸傳播模式劃分三大媒介時代
6.2沉浸傳播模式的案例驗證
6.2.1第一媒介時代:前廳傳單+單向傳遞
6.2.2第二媒介時代:電梯電視+分眾意識
6.2.3第三媒介時代:全景監控+個性服務
6.3小結
第7章沉浸傳播引導“第三媒介時代”的形成
7.1“第三媒介時代”形成的必然原因
7.1.1媒介本體的變革,帶來社會生產力的變革
7.1.2媒介空間的變革,帶來人類生存空間的變革
7.1.3媒介社會功能的變革,帶來社會關係的變革
7.2“第三媒介時代”的概念及特徵
7.2.1“第三媒介時代”的概念
7.2.2“第三媒介時代”的特徵
7.3小結
第8章“沉浸人”及其生產生活特徵
8.1“沉浸人”的信息獲取方式
8.1.1“受者”身份強化:對應“最熱”媒介特質
8.1.2“自媒介”身份強化:對應“最冷”媒介特質
8.2“沉浸人”的生活方式
8.3“沉浸人”的生產方式
8.4“沉浸人”的娛樂方式
8.5“沉浸人”的未來:生物媒介的開啟
8.6小結
第9章結論:沉浸傳播揭開人類傳播史的新篇章
9.1人與媒介關係的革命
9.2傳播內容的革命
9.3傳播方式的革命
9.4媒介功能的革命
參考文獻
後記
名人推薦
中國走向世界,需要這樣有前瞻性的研究專著,需要有李沁這樣走在國際前沿的傳播學者,中西方的文化價值在她身上融合共處。
——趙啟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主任
李沁的創新是明顯的。她將傳統的第一媒介時代定義為單向的大眾傳播時代,第二媒介時代定義為互動的分眾傳播時代,創造性地提出第三蟆介時代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沉浸的泛眾傳播時代。
——熊澄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啟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主任
李沁的創新是明顯的。她將傳統的第一媒介時代定義為單向的大眾傳播時代,第二媒介時代定義為互動的分眾傳播時代,創造性地提出第三蟆介時代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沉浸的泛眾傳播時代。
——熊澄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