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雋淇

沈雋淇

沈雋淇 (1894-1969) 中國生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中國代謝和呼吸生理學研究的先驅。沈雋淇1894 年8月4日生於天津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 1912年南開學堂畢業,1916年清華學堂高等科畢業。同期畢業的同學有吳宓湯用彤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雋淇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69年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清華學堂 
生平經歷,主要作品,

生平經歷

沈寯淇1916年赴美留學,1920年獲美國西留大學 (Western Reserve--現 Case Western University)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MD)。1920-1922年任美國克利夫蘭St. Alexis醫院住院醫師,並在病理系從事研究。1922年夏同梅貽琦,朱斌魁,劉湛恩等人遊歷英,法,德,意,荷,比等國。同年9月回國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先後任內科助教(Assistant,1922-4),高級助教(Senior Assistant,1924-6)和講師(Instructor,1926-7)。 1925年加入中華醫學會,1926年9月同馬文昭,張錫鈞等做為第一批11位會員加入中國生理學會。1927年轉入林可勝領導的生理系工作,先後任講師(1927-9),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1929-33) 和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1933-1939)。1927-29年分別在英國劍橋大學生理系主任Joseph Barcroft教授和德國柏林阿爾同那醫院內科主任Lichtwitz教授處進修血液生理及代謝生理。並同協和同事吳旭丹一起再次遊歷歐洲諸國。1929年回國後繼續參加中國生理學會的活動,先後任學會第五,六,七屆書記兼會計(1931-35年)和學會第八屆會長(1935-36年),從1931年起任《中國生理學雜誌》編委。
沈寯淇二十年代中期和林國鎬合作,開始氮代謝生理研究。1928年起參加中國人基礎代謝研究。進修回國後的主要研究興趣是胰臟和糖脂代謝。他同林樹模合作,用北京填鴨進行了一系列代謝研究。並於1935年發明了著名的沈氏氣質分析管。
沈寯淇於1938年秋離開協和醫學院(任期保留至1939年6月),專事著述生理學教科書《機器人生》。 1939年秋他離別母親,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輾轉赴西南參加抗日戰爭,先後任安順陸軍軍醫學校和貴陽醫學院生理學教授,成都甫澄紀念醫院內科主任等職。1946年回到北京,主持復員後的北京大學醫學院生理科,任主任教授 (1946-1952年),並於1947至48年任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
1949年後,沈寯淇積極參與恢復中國生理學會的工作及對巴甫洛夫學說的普及,任學會第十一,十二屆常務理事 (1950-56年)。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醫學院一級教授,基礎部生理教研室主任,院務委員會委員,主持生理教研室的教學和科研。他主持設計了北醫生理樓,指導了多名中外研究生和進修生,除繼續其代謝生理的研究外,還同劉曾復等合作進行外周傳入對中樞神經抑制的研究。
沈寯淇在1949年後的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抄家,批鬥,關牛棚等種種迫害,於1969年3月1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主要作品

沈寯淇從1922年至1961年共撰寫研究論文二十餘篇,主要發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1927-1935年),“Journal of Physiology”(1928-29年),“生理學報”(1960-61年)上,並有數篇德文論文。著作有《歐遊經驗談》 (和梅貽琦,劉湛恩、朱斌魁、林志煌、胡貽谷合著,1923年),《Outline of physiology》(和協和生理系同事林可勝,張錫鈞,林樹模,馮德培等合著,1935年),《生理學實習指導》(和李茂之和著,1942年),《機器人生》(1943年),和《生理學實習指導》(和孟昭威,劉曾複合著,1949年)。此外,沈寯淇還同樊際昌,毛子水,張佛泉,朱光潛,胡先驌等十五位知識分子於1948年9月聯名發表了一篇在當時頗有影響的政論文章《中國的出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